第三章 糖鹽油與醬園
糖鹽油
開埠初期,政府曾向市民徵收鹽稅,到1858年才廢止。
1870年代,已有怡和洋行設於東角及鵝頸運河旁的中華糖局(廠)及東方糖局,還有一間印度支那糖廠,但於1870年代中期倒閉。
約1880年的銅鑼灣,前方為寶靈頓運河(現堅拿道)。右方為禮頓山,正中為渣甸山(利園山),其左方為東角怡和洋行的多座糖廠及貨倉。中前方兩座雙連小屋的背後是勿地臣街,其右端分別連接筲箕灣道(左)及禮頓山道(右)。右中部是與禮頓山道及摩理臣山道連接橫跨運河的必列者街(Bridge Street)。1900年至1930年代,由跑馬地至筲箕灣的道路經過重整後,必列者街、禮頓山道及筲箕灣道,依次變身為禮頓山道(禮頓道)、黃泥涌道的延伸、銅鑼灣道、電氣道、英皇道及筲箕灣道。
1880年代,有一座鹽倉位於油麻地官涌。
同年,港督軒尼詩(Sir John Pope Hennessy)批出一幅位於鰂魚涌的地段予太古洋行,以及一幅位於登籠洲、堅拿道旁的地段予黎玉臣,分別興建太古糖廠及利遠糖局,於1883年落成,1884年投產。後來太古糖廠的產量逐漸超越甚至取代怡和的糖局。
1902年,有一位於永樂街的廣濟鹽務公司出售來自安南及金邊的食鹽。
當時,本港大嶼山大澳及茶果嶺旁的鹹田(藍田)有很多出產食鹽的鹽田,大澳的部分鹽田於1970年代初仍可見到。
早期,有若干間榨花生油莊位於港島西區、油麻地及元朗。二十世紀初,有數間製豬油店位於深水埗。迄至1960年代,有多家燒臘店亦出售豬油或燒豬油;亦有不少榨花生油的家庭式作坊。
1910年代,有一間位於西環卑路乍街的南茂油莊,設有數座油倉,規模宏大,後於1918年發生大火而成為大新聞。
位於堅尼地城卑路乍街39號A、B、C,接近山市街(左方),一列相連樓宇的南茂油倉於1918年7月初被大火焚毀後的情景。
由皇后大道中向上望嘉咸街,約1935年。街上有多間出售油鹽雜貨、白米的米店及雜貨舖。右中部有一“承辦各埠豉油”的南山醬園。右方人力車旁的店舖稍後開有一九龍醬園。左方為第一代的高陞茶樓,其背後為士丹利街。
戰前著名的品牌為合興油廠的“獅球嘜”,該廠成立於1930年,1932年在香港開辦,稍後有一門市部位於中環永吉街。同時亦有一朱有蘭油廠。
和平後的油廠有東興,較著名的有金錠牌之寶富油莊。1960年代大規模的油廠為生產“刀嘜”食油的南順。
1970年代起,港人愛用粟米油以至芥花籽油等,現時則愛用橄欖油。
由尖沙咀加拿芬道東望加連威老道,約1965年。右方有同順興及三陽南貨號,左中部可見生油廠朱有蘭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