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維多利亞女皇時期的通用郵票(一)
約1860年的香港風景。
自1862年12月8日香港發行第一套郵票起至1903年1月發行愛德華七世第一套郵票止,均為維多利亞女皇(1837—1901年在位)時期郵票通用期,前後歷時足足四十年,共發行了三套(八組)通用郵票。
香港發行第一套郵票,實與1860年香港郵政局的控制權從英國轉移至港府有關。1860年8月,港督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ROBINSON)曾就香港郵件的貼用郵票致函英國殖民地部,要求付運一千英鎊的英國郵票,其面值由一便士至五先令不等。惟殖民地部覆函,謂各英屬地皆使用當地自行發售的郵票(由英國倫敦的皇家代理處代製),故建議香港自行發售郵票以供使用。
港督羅便臣接納是項建議,並於1861年3月連同設計草圖致函英國殖民地部,要求代製2仙(1)(棕色)、8仙(黃色)、12仙(淺藍色)、18仙(淡紫色)、24仙(綠色)、48仙(玫瑰紅色)和96仙(棕灰色)七種面額郵票。香港第一套郵票於是誕生。這批郵票的圖案規格皆仿效英國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皇肖像為圖案、無水印和有十四度齒孔。唯一不同的只是加上了「香港」及中文面值字樣。
當時,香港郵票除了可在香港郵政局購買外,也可在中國大陸和日本各通商口岸購買。這些通商口岸包括黃埔、廣州、澳門、汕頭、廈門、福州、上海、寧波、長崎及橫濱等。
從中環雲咸街望向畢打街。左邊是位於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之間的第二代郵政局,在1846年至1911年間使用。
1862年發行的香港第一套郵票草圖,其後由英國德納羅公司(THOMAS DE LA RUE & CO.即印製香港鈔票的同一公司)印製成郵票。
1862年發行的香港第一套通用郵票,共有七種面額。它們分別用不同顏色以資識別,並附有中英文說明。「先時」,即cents的音譯。
1882年至1883年間鑄成大錯的2仙郵票。此枚郵票將原來的十四度齒孔誤打為十二度,回歸前數年在一次拍賣中曾創七十多萬港元之高價。
1863年至1880年發行的第二套郵票上的水印,為皇冠與CC。
1882年至1902年發行的第三套通用郵票,所有水印均改為皇冠與CA。
(1) 仙,當時稱先時,乃CENTS的音譯,1877年起始用仙。現為求簡便,這裡一概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