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香港邮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開埠初期的郵政及郵品

在郵票發明以前,郵件的傳送是靠車驛、馬驛及水驛的派遞方式。在中國,這種傳遞方式起源很早,遠在戰國時期已有郵驛之設,方法是每若干里(各朝規定不同)設驛站一所,由驛使負責傳遞。

繪於1845年的香港景象。畫中右中部為香港第一間郵政總局,建於1841年。

1840年,英國發明世界首枚郵票,從此,世界郵遞方式起了革命性的改變。由於貼郵票預付郵資的郵遞方式方便快捷,世界各地紛紛仿效。清政府於1878年發行了第一套郵票,而香港則於1862年發行第一套郵票。

最早述及香港的郵封始於1835年,迄至1839年為止,一共八封,皆由碇泊於香港的船隻寄出。1841年8月,香港第二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莊士頓致函印度總督,籲請支持在香港設立一郵政局,並聘一主任文員專司其事。於是香港第一間郵局於1841年11月12日開始啟用,地點位於聖約翰教堂附近之小山崗上。其後由於地方不敷應用,遂於1846年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之新址(即今天之華人行)。

當時郵局可代寄郵件,寄信人可選擇由自己或收信人繳納郵費,再由郵局蓋以不同的郵戳以資證明。

約1905年的干諾道中。左邊是1897年落成的香港會所,右邊是天星碼頭。碼頭頂的廣告牌,可見有關皇后大道中第二代郵政總局的說明。

二十年代位於今環球大廈位置的第三代郵政總局。

早期郵局沒有固定的收件和派件時間,局內秩序也十分混亂。寄信人將信件放在郵局的桌上,然後又去檢查由外地寄來的郵件,看看有沒有自己的份兒;閒雜人等也可隨意翻閱。為了糾正這種混亂,1843年郵局規定,寄信人不准進入郵局,外來信件則交予各區之商人,互相派遞、轉交,直至派清為止。

早期香港郵局每月約處理經港信件二萬多封,當時從香港寄往英國的標準郵費為一先令,信件約需三個月才抵達目的地。只是香港開埠初期,居港之中國人傳遞郵件之方式仍多依中國的郵驛派遞,而郵局的服務以外籍人士使用較多。《香港雜記》亦有提及此種現象,「他如驛務之設其始本為傳遞祖家文件至是特設衙門代商賈通傳信息利權為之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