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層次的機師團隊
眾所周知,香港缺乏培訓機師的設施及資源,而香港人亦未能參軍,無法透過軍方訓練而成為飛機師,因此歷年來香港都是從外地引入機師。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有航空公司開發機師培訓計劃,才有真真正正土生土長的港產機師出現。然而,即使見習機師數目由當初的一年幾個,增加到現在的一年幾十個,訓練速度始終追不上航空公司的需要,所以港產機師到現在還是少之又少。
人數有幾少?少到大部分人都不會聯想到有識講廣東話的飛機師。試過很多次,不論是陌生人還是新朋友,在閒談中得知我在航空公司工作後,便會問:「你係做地勤定係做空少呀?」因此,與其說我在航空公司任職,我寧可說我是做運輸的,因為這樣便可以省卻了很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例如我是否有很多空姐女朋友,又或者我飛開邊條線(勁想答港島線)。
就算是穿着制服,一樣會引人懷疑。有一次下班後,我沒有更衣便在機場吃拉麵,旁邊的一對情侶打量我一番之後,用廣東話竊竊私語:
「你估佢係咪香港人吖嗱?」女朋友問。
「應該唔係啦,你睇佢食啲嘢咁辣,正常香港人邊食到㗎?」男朋友十分有智慧地解釋。
「Sorry,我真係香港人,駛唔駛介紹你哋去食麻辣雞煲?」我搭訕。
最可笑的一次莫過於在搭地鐵上班途中。當時我只穿着制服恤衫西褲,沒有任何其他制服上的裝飾。身旁坐着一對母子,兒子問母親:
「點解嗰個保安哥哥咁後生嘅?」
「殊!細聲啲!唔可以咁樣話人㗎,人哋係揸地鐵!」
我完全明白,大家都習慣地聯想飛機師多半是鬼佬,而這個印象實在沒有錯。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有很多來自英聯邦成員國的機師,為數最多的是英國、澳洲及加拿大人。不過近年香港航空公司數目增加,因而出現了很多其他國籍的機師,令現今有來自六大洲超過七十個國家的外籍機師在本港工作。
也許你最有興趣知道的是,在這龐大的團隊內,究竟有多少個港產機師呢?這個問題其實較想像中複雜,因為很難清晰界定甚麼是「港產」!有些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只是不在香港出生又或是「浸過鹹水」的,那算不算港產?有些則在香港土生土長,但可能是混血兒或者不是華裔,中文字唔識多隻,那又算不算港產?另外,是否一定要透過本地飛行員培訓計劃入行才算是港產機師?還是自費到海外考牌「儲鐘」然後再回港工作也算是港產呢?不過,就算用最寬鬆的尺度作粗略估計,在香港工作的港產機師人數不會超過一千人,當中的華裔機師又只佔其中六至七成,於全港總機師人數上來説,比例偏低。
國籍上的分別,就會帶來文化上的差異,而不同國籍的機師們始終各有性格。普遍來說,來自澳洲及美國的機師為人較直接,而來自英國的則較內斂和含蓄。香港人呢?可能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多師兄師姐都是「默默耕耘型」——為人謙虚,多做好自己的本分就算。從外籍機師的角度來看,我們因而給他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字:「靜」!當然這些東西是相對的,正如亞洲人普遍會認為鬼佬玩得比較癲一樣。
不過性格或文化上有所差異,都不應該影響我們在駕駛艙共事。機師們跟隨航空公司的正常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簡稱SOP)做事,就不會有甚麼因文化差異而衍生的問題。就好像代表香港踢足球一樣,在香港做機師,自身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團隊有沒有層次?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