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赏3:中国艺术&象征符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阿Q正傳》

阿Q是中國現代文學大師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這一形象不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和開創意義,也成為集中體現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符號。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傑出作品,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海外的中國現代小說。作品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靈魂扭曲的中國人的真實面貌,辛辣諷刺了那些醜陋、落後的舊中國人。

如魯迅本人所說: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他是一個深受封建觀念侵蝕和毒害,帶有狹隘、保守、不覺悟等小農意識的典型。他不敢正視現實,常以健忘來紓解痛苦;同時又妄自尊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家鄉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無聊和冷漠,在看到革命者被殺害後還口口聲聲說“殺頭好看”;他有着因循守舊的心態,嚴守封建教條,對“剪辮子”深惡痛絕。他還有着畏強凌弱的勢利,受到強者欺侮時不敢反抗,卻轉而欺負更弱小者。

魯迅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以促使國人覺醒。《阿Q正傳》的創作宗旨正是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

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即“阿Q精神”。這是一種在小生產者身上普遍存在的扭曲心態,被魯迅稱為“國民性的弱點”。阿Q在現實中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但精神上卻永遠處於不敗之地,總能找回心理平衡和滿足,其“法寶”就是這種可悲的精神勝利法:他能用誇耀過去來擺脫現實的苦惱,用自輕自賤來掩蓋自己的落敗境地,用健忘來淡化所受到的屈辱。正因如此,他連自己姓甚麼都弄不清,卻還這樣誇耀:“我先前——比你闊多啦”;他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就用“忘卻”這件祖傳法寶將屈辱拋到腦後;遭受欺辱後,他又轉而欺負更弱小者。阿Q精神究竟源於何處?中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範一代代從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正是這種長期的精神毒害造成了“阿Q們”的愚昧落後和麻木不仁。

魯迅

魯迅(公元1881至1936年),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一生為中國革命及文化事業的發展、青年人才的培養等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華蓋集》等。魯迅以筆為矛,戰鬥一生,其精神被譽為中華“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

阿Q形象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歷史和社會意義。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人的弱點,引起人們的反思和自省,起到了“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之效。阿Q精神是極富中國特色的國民性格,不僅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之中,成為一種歷史和社會的“病狀”,還將在現實中長期存在,需要國人保持警醒,時刻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