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紅樓夢》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金玉緣》等,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至1795年),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
《紅樓夢》本為殘缺之書,作者曹雪芹(約公元1715至1763年)由於貧病交加、愛子夭折而傷逝,最終未能完成這部小說,因此早期版本僅八十回,以作者本名曹霑流傳。後來者多有因原書非為完璧而為之續寫結局,在百餘種《紅樓夢》續書中,較為著名的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通俗版本,以及清代才女顧太清等的續作和整理本。王國維稱《紅樓夢》“足以代表全國民之精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金陵十二釵
《紅樓夢》太虛幻境薄命司裏記錄的金陵十二個最優秀的女子: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賈迎春、賈惜春、賈巧姐、史湘雲、妙玉、王熙鳳、李紈、秦可卿。寶玉問:“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紅樓夢》中的十二冊正冊判詞用隱晦詩境暗示了她們的命運。金陵十二釵副冊則暗示了甄英蓮、平兒等十二名較次要的女性人物的命運。
《紅樓夢》是章回體長篇小說,大官僚賈家的青年公子寶玉和貴族少女黛玉、寶釵之間無法抗拒宗法阻撓而鑄成的愛情悲劇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故事始於賈寶玉銜玉出生,後林黛玉失恃而依外祖母家與寶玉相愛,迄於黛玉之死和寶玉出家,其中插敍金陵十二釵的身世和結局;作品以精妙的現實主義筆法,描繪了中國上層家族及奴僕丫鬟日常生活中的豪華、淫逸、禮節和明爭暗鬥。全書結構龐大複雜,然而刻劃事件人物之細膩入神,文字之生動,佈局之精妙,使之成為恆久不朽的名著。人物多達四百餘名,有鮮明個性者三十多名,渲染的重心乃在賈寶玉和十二金釵,以及襲人、晴雯等丫環身上。作者藉此一書,也表現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與人生觀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
對《紅樓夢》版本、續篇、人物、主題和情節等的評論與研究日漸繁盛,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脂硯齋的批語、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余英時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是其中尤要者。《紅樓夢》裏的詩詞歌賦、對聯謎語長期以來為人津津樂道,歷來以《紅樓夢》題材創作的詩詞、戲曲、小說、電影不勝枚舉;最早將《紅樓夢》故事搬上銀幕的是梅蘭芳,迄今約有二十三個版本的電影或電視劇改編。1929年首出英譯本。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在康熙二年(1663年)被派往南京任江寧織造,曹家先後在江寧織造府生活了六十五年。有說江寧織造府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而曹家的命運,也正是《紅樓夢》書中封建貴族家庭頹敗無可挽回的寫照。
江寧織造府
曹雪芹1715年在此誕生。紅學家周汝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再造江寧織造府的設想,現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設計,已復建於南京大行宮地區。清朝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五次就住在江寧織造府。地名“大行宮”的稱謂由來就是由於皇帝曾以此地為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