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玩具图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本土文化的豐盛見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從美國返回香港,有一文化現象令我感覺極不舒服,就是政府官員、傳媒以至文化界,均以「文化沙漠」來形容香港。人類學指出,有人便有文化,這種自卑是被殖民統治的人的典型心態,認為只有主子的文化才是優越。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有文化人及學者關注並研究本土文化,但即使在回歸後,在主流建制上仍沒太大變化,有的繼續相信外國月亮特別圓,有的另覓新主子以叩拜,本土文化精髓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研究文化藝術過程複雜,但體驗文化卻易如反掌,只要往油尖旺區街頭走走,便不難體會香港文化的豐富多姿。百多年來香港最為人忽略卻又是最令人神迷的,不是那些優雅水墨古玩,或是那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當代藝術,而是那緊貼港人歷史、生活的流行文化,其獨特有趣和豐富多元,是西九文化區M+的原先構思,展藏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的原因。只要跳出「文化藝術只是精英品味活動」這井蛙之見時,便不難發現這香港的卓越流行文化如漫畫、流行曲以至電影,其影響力觸及中國大陸、亞洲以至全世界。彈丸之地可以有如斯文化影響力,其文化質素不容低估。近年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開始積極舉辦香港流行文化展覽,呼應着新一代對本土文化身份的認知和認同,是個醒覺的開始。

香港流行文化中其一表表者,要算是玩具。不同年代的香港人,都有某些玩具,無論是公仔紙、太空繩以至機械人,跟他/她們一起成長,勾起無盡的童年經驗。但玩具不單是遊戲工具,其意義也不單停留於個人回憶的層面,它們也是時代、文化、社羣生活、經濟狀況等各方面的具體反映,是研究香港歷史、文化的重要通道。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香港玩具之多彩多姿令人目眩,一本有系統地整理香港玩具發展史的圖鑑,是極難得且重要的研究基石,楊維邦這本多年來渴望出版的書,對學術界來說,是重要的研究參考;對普羅大眾而言,是本土文化、生活經驗的見證。

楊維邦不單是個幾近瘋狂地全情搜尋香港流行文化藝術的收藏家,也是個既有眼光又願作深入研究的人,其收藏以玩具和漫畫最為豐富,而藏品也不局限在造型或製作技巧,而是從玩具在整個香港發展史中的文化、經濟和社會意義等角度來看,令展藏範圍更見多元及多層次。

感謝楊維邦多年來對研究保留本土文化的執着,現在終於能夠把其收藏整理成書,既是實現他個人心願,也為香港文化史寫上重要一頁,更重要是提醒我們香港人:不要再妄自菲薄,是時候認真看待香港文化,並向全世界的人說,香港人在文化上絕對有條件高傲地站起來。

何慶基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