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927年版序言
人間食糧
這就是我們在人間所吃的食糧
《可蘭經》第二卷第圓猿章
這是一本尋求逃避、尋求解脫的書,人們照例認為這是我的自述。我謹借這次再版的機會,向新讀者說明幾點,讓他們更準確地把握寫作本書的背景和動機,從而不那麼看重它。
1.《人間食糧》這本書的作者,即或不是一個病人,也至少是一個正在康復的人,一個剛剛病愈的人,一個患過病的人。他就像險些喪命的人那樣,擁抱生活,抒發情感未免顯得過分。
2.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文壇矯揉造作之風盛行,氣氛沉悶不堪之際,因而覺得文學亟須重新接觸大地,赤足扎實地踏在地面上。
這本書如何嚴重地觸犯了當時的審美觀,只需看它完全遭到冷落就明白了。沒有一個評論家談到它。十年期間,僅售出五百本。
3.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結婚,生活固定下來,甘願放棄自由,但是在這本作為藝術品的書中,我又立刻疾呼討回自由。自不待言,我寫這本書時,完全是坦率的,而且在披露內心時也同樣坦誠。
4.這裡還補充一點:我說過不會停留在這本書上。我在書中描繪漂泊不定、無拘無束的狀態,勾畫出輪廓,就像小說家勾畫主人公一樣:那主人公同他相像,但又是他創造出來的;即使在今天看來,我勾畫那種狀態時並未脫離我自身,也可以說,我並未脫離那種狀態。
5.別人通常按照這本為青年寫的書來評價我,就好像《人間食糧》中的倫理道德,就是我一生的倫理道德,就好像我沒有帶頭遵循我在書中對青年讀者提出的忠告:“丟掉我這本書,離開我吧。”不錯,我就隨即離開了我寫《食糧》那時的我,因此,我現在檢查自己的一生,發現主導方面遠遠不是反覆無常,反倒是始終如一。深深扎根於心靈和思想中的這種始終如一,我認為十分難得。哪些人臨終能親眼看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請列舉出來,那麼我就可以同他們並列。
6.再講一點:有些人只看到,或者只願意看到,這本書旨在歌頌欲望和本能。我認為這未免是一種短見。我重新翻閱這本書,從中看到更多的,卻是對清心寡欲的謳歌。這正是我離開一切而惟獨銘記的一點,也正是我至今還信守的一點。如同我在續篇中講述的那樣,正是依賴這一點,後來我才皈依了《福音書》的教義,以便在忘我中達到最完美的自我實現,達到最高要求和不可限量的幸福。
“但願本書教你關注你自身超過這本書,進而關注一切事物超過你自身。”這句話,你在《食糧》的引言和結尾中可能已經讀到,為什麼非要我重復呢?
安德烈·紀德
192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