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兔死狐悲(草兔、狐狸)
有个成语叫“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盟死亡而感到悲戚。兔子和狐狸有相关性,故放在一起来讨论。
1.兔(草兔)
草兔
草兔(兔科,Lepus europaeus)是兔形目的草食性动物,又叫欧兔、蒙古兔、野兔等。体长约50厘米。体背面呈黄褐至褐色;腹面白色;耳尖端黑色;尾上面呈黑色,两侧及下面为白色。栖息于低洼地、草甸、田野、树林、草丛或灌木丛中。通常清晨或夜间出穴,在其窝附近活动。
肃肃兔罝①,椓之丁丁②。赳赳武夫,公侯干城③。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⑤。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⑥。
——《周南·兔罝》
注释:①肃肃(suō):密密。罝(jū):捕兽的网。
②椓(zhuó):打击。丁丁(zhēng):击打声。
③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干城:捍卫城池。
④中逵(kuí):即四通八达的大路。
⑤仇(qiú):通“逑”,搭档。
⑥腹心:最可信赖的人。
《周南·兔罝》是一首赞美武士的诗,描写了武士张网捕猎的情景,赞美武士的雄姿,并用“干城”(“干”古训为“扞”,即今之捍,干城即捍城。诗《笺》曰:“干也,城也,皆以御难也。”)比喻武士是国家的坚强护卫。用来捕捉野兔的网,也象征着保家卫国的网,有众多的贤人构成这样的网,国家才能安泰,百姓才能安宁。该篇写的是武士张网捕猎,也是练兵的活动,其寓意是记述与颂扬文王创业的艰苦历程。
古代战争比较频繁,尚武之风自然盛行。孔武有力的勇士不仅会多一些生存的机会,同时还能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是战争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君王的需要。这让当时的墨子十分痛心,他著《兼爱》与《非攻》,希望以爱心来消灭人世间的杀戮。
从前有个故事,讲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结成联盟,发誓同生死,共患难。不料,一天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为兔子哀泣悲悼。“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正是用来比喻为同类的不幸或死亡而悲伤,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然而,从生态学上讲,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狐狸却是肉食动物,狐狸吃兔子。兔子和狐狸有着消长关系。狐狸多了,兔子就少了;狐狸少了,兔子就多了。兔子没了,狐狸便无可食之肉。“兔死狐悲”应该理解为狐狸因缺少猎物而伤悲!兔子跑得快,也是在生存斗争中练就的保命本领。人言“狡兔有三窟”,也是它的生存法则。
《诗经》中还有多处说到兔子:《王风·兔爰》中有“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有兔爰爰,雉离于罿”之句;《小雅·小弁》中有“相彼投兔,尚或先之”之句;《小雅·瓠叶》中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之句。以上句子中的“兔”与《周南·兔罝》篇中的“兔”应是同物。
《本草纲目》卷51《兔》篇中说:“[颂曰]兔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时珍曰]按《事类合璧》云:兔大如狸而毛褐,形如鼠而尾短,耳大而锐。上唇缺而无脾,长须而前足短。尻有九孔,趺居,捷善走。”
现在饲养家兔很普遍。兔肉性凉味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被称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兔肉属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的肉类,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兔肉富含大脑和其他器官发育不可缺少的卵磷脂,有健脑益智的功效。每年深秋至冬末间味道更佳,是肥胖者和心血管病人的理想肉食,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和销售。
兔的繁殖力极强,一般冬末交配,早春产仔,年产3—4窝,每窝一般产3仔。幼兔产下时就有毛,并已睁眼,幼仔1个月后即可独立生活。草兔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止于长江北岸。非洲、西亚、欧洲和俄罗斯、蒙古国也都有分布。草兔肉可食,毛、皮均可利用。但是对农林业有害,同时又是兔热病、丹毒、布氏杆菌病、蜱性斑疹伤寒病等病原体的天然携带者。
2.狐(狐狸)
狐狸
狐狸(犬科,Vulpes vulpes)是食肉目动物,又叫草狐、赤狐、红狐。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尾基部有一小孔,能分泌恶臭。
旄丘之葛兮①,何诞之节兮②!叔兮伯兮③,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④?必有与也⑤!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⑥!
狐裘蒙戎⑦,匪车不东⑧。叔兮伯兮,靡所与同⑨。
琐兮尾兮⑩,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11)。
——《邶风·旄丘》
注释:①旄丘:卫国山名,今属河南濮阳。
②诞:延。节:长。
③叔、伯:对所爱之人的昵称。一说为对贵族的称呼。
④何其处也:为什么多日不出门。一说为什么按兵不动。
⑤与:同“伴”。
⑥以:原因。
⑦蒙戎:尨(máng)茸,蓬松的样子。
⑧匪:彼。不东:不向东去。一说指晋国兵车不向东去救援黎国。
⑨靡:无。
⑩琐、尾:小、微。
(11)褎(yòu):面带笑容。
《邶风·旄丘》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抒发她对爱情的焦虑、失望和抱怨。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诗的第三章由狐裘蓬乱喻示对方心绪纷乱,进而抱怨他的车子不朝东向我而来,他的心思不与我相同。第四章,责备对方就像猫头鹰一样,少美长丑,始好终恶,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感情激切强烈。另有一说这是一首描写流亡人去请求救援的山歌,因求援迟迟不到而抱怨。
朱熹《诗集传》:“狐,兽名。似犬,黄赤色。”陈大章《诗集名物集览》:“《本草》陶隐居注:江东无狐,皆出北方及益州间,形似狸而黄,善为魅。《图经》云:今江南时有,京洛犹多。形似黄狗,鼻尖尾大。狐之类貒獾貉,三种大抵相类,头足小别。”
《本草纲目》卷51《狐》篇中说:“[时珍曰]《埤雅》云:狐,孤也。狐性疑,疑则不可心以合类,故其字从孤省。或云狐知虚实,以虚击实,实即孤也,故从孤,亦通。”又:“[弘景曰]江东无狐,狐出北方及益州。形似狸而黄,善为魅。[恭曰]形似小黄狗,而鼻尖尾大,全不似狸。[时珍曰]狐,南北皆有之,北方最多。有黄、黑、白三种,白色者尤稀。尾有白钱文者亦佳。日伏于穴,夜出窃食。声如婴儿,气极臊烈。毛皮可为裘,其腋毛纯白,谓之狐白。”
狐狸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意象。上古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白狐为媒,禹娶涂山女的故事,记载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封神演义》中迷惑纣王的狐狸精就是摄去妲己的魂魄,再由她的躯壳变成绝色的美女。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篇目都与狐精有关。《山海经》中亦有九尾狐的记载。
狐狸栖息于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外出觅食,天明始归。它们灵敏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千米,捕食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狐虽是肉食动物,但也食用一些野果。生殖期结成小群,其他时期单独生活。
我国还有北狐(V.v.tschiliensis)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京郊等地;南狐(V.v.hoole)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陕西、云南等地;高原亚种(V.v.Montana)分布于青海、西藏、云南等地;蒙古亚种(V.v.daurica)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