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卫生信息技术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数据存储技术

一、技术的发展

数据存储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终端/主机计算模式,数据集中在主机,硬盘和磁带是主要的存储和备份。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发展,特别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出现,数据存储开始分布化。此时,网络上文件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是重要数据的集中地,而客户机上也有一定量的数据,数据的分布造成数据存储管理的复杂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Internet快速发展,存储技术发生着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存储容量急剧膨胀,P级存储已屡见不鲜;数据持续时间增加,要求保证7×24小时处于可获得状态;数据多样化、地理分散性、对重要数据的保护等都对数据存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数据量迅速增长,PB级容量成为新的数据衡量标准,为存储产品和技术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存储技术向着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
软件定义存储是对云计算概念的自然延伸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将数据分布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上、降低部署成本、提高存储效率、增强灵活性,使存储获得很强的可扩展性。各供应商对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不尽相同,但一致认同软件定义存储需实现存储资源的虚拟化、抽象化、自动化。通过部署软件定义存储,可快速访问存储资源,享受购买的存储服务,如数据多副本、灵活的策略配置等。
2014年5月IBM发布一系列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提高了经济性。同时使机构可在全球存取和处理存储在设备上的任意类型数据。弹性存储技术的高性能、可扩展功能,可将数据自动移动到经济的存储设备,使存储成本降低了90%。
软件定义存储代表了软件和硬件的分离的发展趋势,数据中心用户只需要通过软件实现对自身存储资源的管理和调度,而无须考虑后端的硬件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