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等离子手术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等离子射频技术在耳鼻喉科的发展

等离子体实验研究的起步源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M.法拉第以及其后的汤姆孙、汤森德等人对气体放电现象研究。1879年英国的克鲁克斯采用“物质第四态”(图2-0-1)这个名词来描述气体放电管中的电离气体,而美国的I.朗缪尔在1928年首先引入等离子体这个名词,标志等离子体物理学正式问世。其基本物理原理是:能量输入的结果使得物质发生从固态到液态,再从液态到气态的聚集态变化。如果再将额外的能量输入到气体中,气体将发生电离,并转变为另一种聚集状态,即等离子态。当等离子体和其他物质接触时,所输入的能量被传送到被接触材料表面,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作用。这是等离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
图2-0-1 物质四态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系统(plasma—based radio frequency device)的工作原理是靠“等离子体”产生的声波打断分子键,将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裂解成O 2,CO 2,N 2等气体,从而以“微创”的代价完成对组织切割、打孔、消融、皱缩和止血等多种功能。医生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刀头作用模式。如果需要进行完全凝固坏死,应选用较低的功率设定。如需要使用组织消融和止血功能,则宜选用中等功率设定。在这种配置下,由于消融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停留时间,加之局部组织加热,可以有效地进行止血,即便是在等离子射频低温消融模式中清除组织导致的小血管出血。如果需要在最大程度减低组织损伤的情况下进行完全组织消融(即:不需要或需要很小程度的凝固或止血),宜选用较高的能量设定。这种在低温下形成切割和消融的技术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系统最重要的两个技术特点,有着任何其他设备系统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自20世纪90年代末该技术应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初主要用于扁桃体的手术治疗。经过10余年的发展,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coblation)日臻成熟,张庆丰等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将该技术逐渐扩大到鼻、咽、喉部多种其他疾病的治疗。率先开展了咽部淋巴管瘤、咽腔瘢痕狭窄、腭咽成形术失败的二次手术,儿童扁桃体部分切除,会厌囊肿,舌根淋巴组织增生,鼻息肉、鼻窦炎,鼻腔粘连松解,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鼻、咽、喉腔血管瘤,乳头状瘤等多种疾病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手术治疗方法,获得了宝贵经验。这种新技术甚至已拓展到对于耳鼻咽喉头颈部多种恶性肿瘤的外科领域,显示出了优良的性能。目前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业已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可替代的先进的手术治疗方式。2007年,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社的委托,张庆丰医生关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成人及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早期声门型喉癌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治疗的手术演示录像被制作成光盘随当年的期刊一并发行全国,极大地推动了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这项新技术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蓬勃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