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内分泌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检查

内分泌疾病的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从最初的模拟成像发展为现今的数字成像,其在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技术及超声检查技术等。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技术通常分为:普通X线检查,造影检查及数字X线检查三个方面。
(一)普通X线检查
1.透视(fluoroscopy)
是利用X线的荧光作用,将被检患者置于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和X线管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它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同时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即时得到检查结果;如果需要记录病变影像,可在透视下选择最佳体位进行点片摄影,保留永久记录,作为复查时对比观察的资料。
影像增强透视是目前最常用的透视方法,图像可以在电视荧光屏上观察,可以观察结构细小和厚度或密度较大的部位;可以进行复杂的程序操作,有利于造影检查、介入治疗等的开展。透视具有经济、省时、动态观察等优点,但也有影像细节显示不够清晰,不利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X线防护等缺点。
2.普通X线摄影(plain film radiography)
将人体放在X线管和屏-片组合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胶片再经冲洗得到照片影像,所得到的照片称平片(plain film)。所得照片分辨率较高,对于厚度较大的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差异较小的部位病变容易显示;由于是一个二维图像,为立体观察病灶,一般需要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或加摄斜位;不能实时动态地观察器官的功能情况。这种检查是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可用于骨龄测量,判断骨代谢异常,观察鞍区、甲状腺、肾上腺区有无钙化。其示意图见图2-8-1。
图2-8-1 普通X线摄影检查示意图
透视和普通X线摄影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其一种或配合使用,如透视发现病灶时加摄平片,平片影像有疑问时再作透视。
(二)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contrast examination)是指人工地将造影剂引入人体内,摄片或透视以显示组织器官形态及功能的检查技术。造影检查是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之一,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
引入人体内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称造影剂(contrast media)。造影剂引入体内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引入法:直接将造影剂引入到所要观察的部位,如口服造影剂进行食管、胃、肠的造影;灌注造影剂进行直肠、结肠造影;直接注入造影剂进行逆行泌尿道造影、血管造影等。间接引入法:造影剂经静脉注射入人体后,再经过器官排泄到所要观察的部位,如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胆道造影等。
造影剂的种类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泛影葡胺为离子型,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海醇为非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毒副作用较小、价格高,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的造影剂。CT增强用的造影剂一般为碘剂。常用的有泛影葡胺、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海醇、碘比醇注射液等,脊髓造影时一般用碘曲仑注射液。
普通平片影像的产生依赖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密度或厚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程度各异,即存在自然对比。人体内很多器官和组织缺乏自然对比,如血管、肾盂输尿管、胃肠等,平片很难显示,造影后这些组织器官就和邻近结构产生对比形成影像,造影检查扩大了X线诊断范围,提供平片所不能具备的信息。
(三)数字X线检查
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摄影(direct radiography,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可激光读出的X线成像板(imaging plate,IP)作为成像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的数字影像。CR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各种图像后处理,增加图像显示的层次;也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利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防护;CR系统获得的数字化信息可通过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实现远程医学。CR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DR是以平板探测器探测穿过人体后的X线,并通过平板探测器后面的电路把信息直接数字化形成数字影像。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细节显示清楚,图像锐利度好;DR系统X线辐射剂量少,曝光宽容度大;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图像后处理,满足不同结构的观察需要;可实现医学影像科无胶片化,科室、医院之间网络化,便于会诊与教学。
DSA是继CT之后出现的一种数字成像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常规的X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CT检查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台CT机问世后,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其结构和性能不断完善和提高。由最初的普通头颅CT机发展到先进的多层螺旋CT和电子束CT(electron bean CT,EBCT),无论扫描速度还是空间分辨力都得到很大地提高。
目前,CT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组织器官(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卵巢等腺体疾病)的检查,其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高,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较普通X线检查有明显提高,已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不可缺少的成像技术。CT的后处理功能强大,可做二维和三维重建、重组图像,使病变和解剖结构显示得更直观和更清楚,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更准确,也便于图像观察。
(一)CT在内分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对甲状腺肿瘤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作用,是常规的检查方法;用于胰腺、肾、肾上腺等器官病变的诊断,对于确定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淋巴结有无转移等具有重要意义;能较好地显示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
(二)CT检查前注意事项
为使CT影像更好地用于内分泌腺体疾病诊断,CT检查前须注意:与放射科医师交流,介绍患者病史并提供实验室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供CT检查的扫描定位和诊断的参考;增强扫描前预先做碘过敏实验,并要求患者及家属在使用碘造影剂同意书上签名;去除扫描范围内患者穿戴的金属物体,例如发夹、耳环、义齿、金属拉链、金属皮带扣等。内分泌腺体的扫描检查一般不需禁食。
三、MRI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成像技术。MRI是目前内分泌腺病变和病变性质检查的最新方法。
由于MRI具备其他成像技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以射频脉冲作为成像的能量源,不使用电离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创伤;图像对脑组织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地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以及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多方位成像,便于再现体内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和毗邻关系;多参数成像,在影像上获得组织间、组织与病变部位之间的信号对比,提高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显示的敏感度;能进行器官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一)在内分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MRI也常用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卵巢等疾病的诊断。
(二)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危重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MRI对钙化的显示远不如CT敏感,难对以钙化为病理特征的病变做出诊断;常规扫描信号采集时间长,使胸、腹部检查受到限制;对质子密度低的结构,如肺、皮质骨显示不佳;设备昂贵。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G)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各种组织中传播并反射的回声不同,而形成声像图的一种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是根据声像图特征了解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并对疾病做出诊断。USG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囊性、实质性器官的大小、形态进行检测。优点:无创伤、信息丰富便于动态观察,主要用于心脏、肝脏、甲状腺、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对各脏器病变作出定位、定量、定性的诊断。通过探测某些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所成声像图变化或超声多普勒图上的变化做出功能性诊断,如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展,使超声从形态学检查向“形态-血流动力学”进步,检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器官声学造影是指将某种物质引入到“靶”器官或病灶内,以提高信号对比的超声检查技术。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这一技术扩展到腹部及小器官的检查。
介入性超声包括内镜超声、术中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和治疗。介入性超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超声技术与临床、病理学、细胞学的密切结合,扩大了超声技术的应用范围。
(一)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超声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其主要应用于: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检测囊性器官的形态、大小、方位及某些功能状态;检测心脏、大血管及其周围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鉴别脏器内占位性疾病的物理性质,部分病变可鉴别良、恶性;检测有无积液,并对积液量做出初步估计;随访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病变的动态变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置入导管,进行辅助诊断和某些治疗。
(二)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对骨和含气的肺、胃肠成像效果差;声像图缺乏特异性,对病灶性质的判断,需与其他临床资料、检查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声像图是器官组织的某一层断面图像,在一幅图像上很难确定器官和病灶的整体形态及空间位置;病灶过小或声阻抗差别不大,不引起反射,在声像图上难以显示;连续多普勒超声缺乏距离分辨力,如在检测高速血流时容易出现混淆重叠;超声设备的性能、状态及检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五、放射性核素成像检查
放射性核素显像又称影像核医学,包括: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成像(S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CT)。其成像的基本特点是:显示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图像;反映人体生物生化过程的图像;反映人体内组织或器官功能状态的图像;显示人体内器官的动态图像。
PET可选择性地显示病灶,为激素分泌性肿瘤的诊断提供独到的途径。而CT、MRI、超声检查只显示形态结构,不能满足目前诊断需要。PET在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目前核素检查可检测甲状腺、肾上腺的病变,也可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六、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原则
在临床选择疾病检查的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种检查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应用限度。对拟诊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应当是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无创伤或创伤小的到创伤较大的方法;用一种方法能解决问题时,不用多余的其他方法;能用费用低的不用费用高的方法。总之检查技术的选择应遵循可靠、简便、安全、费用低的原则。影像学检查综合应用选择示意图,见图2-8-2。
图2-8-2 影像学检查综合应用选择示意图
MRI:磁共振成像 CT: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 PET:正电子辐射断层成像ECT: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一)检查技术的选择
对病变部位的首次检查应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技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用复杂的。若最简单的方法有疑问时,再选择一种技术中的更复杂的技术,或其他检查技术,最后选择费用高或创伤性大的检查技术。例如怀疑骨折时,普通X线平片就可作出诊断,而不需其他方法。疑有急性脑出血时,颅脑CT检查即可做诊断,但需明确出血的病因时,需应用CTA、MRA或DSA来确定是脑血管畸形还是动脉瘤破裂。胸部平片怀疑肺癌时,再选用CT检查可了解肿块的边缘有无毛刺及分叶、密度、钙化、卫星灶等,若仍难定性,则需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
(二)检查技术的创伤性
创伤性的检查技术的创伤性包括电离辐射检查、创伤性操作、并发症及过敏反应。
电离辐射检查是指普通X线、CR、DR、CT、DSA、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tomography,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检查,但这些检查所用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
创伤性操作包括DSA的导管插入、诊断性介入操作等。检查中的并发症是由不良操作或器械不良造成,只要操作规范,不会发生严重并发症。碘过敏反应在个别病例较为严重,甚至造成死亡。应在检查前做碘过敏反应试验,过敏反应阳性者禁用。使用碘制造影剂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中度以上反应时要立即进行处理。
理想的检查技术应具备结果可靠、价格低廉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检查技术时应考虑到价格效益比。如临床怀疑腹部肿块时应首选超声检查,此检查方法费用低、无损伤、省时间,常可明确诊断或提示诊断;临床怀疑颅内占位时,首选CT扫描,若怀疑脑内转移瘤时,应使用常规剂量2~3倍的造影剂做MRI增强扫描,以尽可能地多发现病灶。同时做其他部位的CT扫描,以寻找原发灶。
七、内分泌腺体疾病的影像学检查
(一)垂体
垂体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诊断垂体腺瘤的位置和大小。由于多数垂体瘤为微腺瘤,因此既往的蝶鞍摄片很少能发现垂体异常,只有大腺瘤时才有可能在X线片上发现蝶鞍体积增大、鞍底双边及鞍背直立等异常征象。目前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以CT和MRI检查为主,常规选用1~2mm薄层进行扫描,选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MRI显示垂体微腺瘤效果优于CT。MRI增强早期,正常垂体强化明显,瘤体不强化或强化轻微。
(二)甲状腺
甲状腺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核素检查。高频率实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应用使超声检查方法诊断甲状腺疾病日趋广泛。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属于形态学检查方法之一,该法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无须注射造影剂及同位素放射物、检查时间短、检查价格低以及易于重复检查等优点。因此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目前已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1.检查手段
(1)X线检查:
X线颈部摄正、侧位片,可显示软组织钙化、积气和气管形态等,不用于诊断甲状腺病变。
(2)CT检查:
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结、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的病灶数目、部位、与邻近结构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肿大,可进行术后随访等。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和病变的检出率。为了确定甲状腺病灶的性质,往往需做增强扫描。MRI检查的价值与CT相仿,主要是评价病变范围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但目前应用不如CT普及。
(3)USG检查:
选用高频B超,甲状腺扫查无需特殊准备。USG检查能够发现甲状腺小结节,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脉冲多普勒超声频谱可显示病变血供情况,是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USG检查用于发现甲状腺病变、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甲状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等。若诊断不能明确,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4)核素检查:
包括甲状腺摄取 131I功能测定和甲状腺显像。核素检查能够反映甲状腺局部及整体功能,了解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功能;可用于发现甲状腺结节并进行良、恶性的鉴别,发现异位甲状腺,发现甲状腺癌转移灶及甲状腺癌治疗后随诊等。
2.甲状腺疾病诊断
(1)单纯性甲状腺肿诊断:
单纯性甲状腺肿超声表现为甲状腺重度均匀性增大,内部回声可呈正常的中等均匀回声,有时可见散在的囊性结节。彩色血流图一般无异常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时密度不均匀,多结节甲状腺肿则表现为多发低密度区,有时边缘可见钙化;MRI表现以长T2信号为主,T1信号强度则根据胶体中蛋白质含量而定,信号由低到高不等,均匀或不均匀。出血结节呈高信号。
(2)甲状腺肿瘤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于甲状腺肿瘤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较为困难。常见的甲状腺肿瘤有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
(三)甲状旁腺
颈部CT扫描可用于甲状旁腺肿瘤、甲状腺病变(肿瘤、囊肿、结节等)等其他颈部肿块的检查。
(四)肾上腺
在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中,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是不可缺少的,但对于明确病变的部位,确定是肿瘤或是增生,选择治疗方式和手术路径等,影像学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以超声、CT和MRI检查为主,但应注意进行合理的选用。超声检查由于简单、方便、费用低,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其对肾上腺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可达80%左右。在显示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关系时,CT和MRI具有明显的优势。
1.腹部CT扫描检查
肾上腺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是鉴别肾上腺的占位性病变。腹部CT扫描检查前患者应注意:检查前2~3日,食少渣食物,不服含金属的药物;检查前一周不作胃肠道钡剂检查;检查当日空腹;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训练好呼吸、屏气。
(1)库欣综合征:
单纯从CT形态上,有时不易区别轻度增厚的肢体与正常肢体,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个别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细胞功能亢进,但形态改变不明显,CT表现可为阴性。
(2)腺瘤: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钙化偶见。大的腺瘤可有出血和坏死,密度不均,与腺癌不易区分。动态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时造影剂廓清迅速。同侧肾上腺残余正常腺体及对侧肾上腺萎缩。
(3)腺癌:
在CT检查时可见肿瘤侵及周围组织的表现。由于肿瘤较大,出血、坏死和钙化较多见,故病灶密度常不均匀,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坏死区显示更为清楚。
2.MRI检查
(1)库欣综合征:
表现为双侧肾上腺肢体增粗和延长,轮廓圆钝,或外缘轻度隆起,肾上腺的基本形态无明显改变,肢体信号均匀。
(2)腺瘤:
绝大多数为单侧性,很少为双侧性。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块。大的腺瘤可有出血和坏死,信号不均。
(3)腺癌:
肿瘤常较大,直径大于5cm,在MRI检查时可见肿瘤侵及周围组织的表现。由于肿瘤较大,出血、坏死和钙化较多见,病灶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强化明显,以边缘为著,常不均匀,坏死区显示更为清楚。如肿瘤已突破包膜,则边缘模糊,并可侵犯邻近脏器。
3.USG检查
(1)库欣综合征:
一般超声下不能显示。若能显示,一般表现为肾上腺形态更清楚而饱满。当肾上腺明显增大时,上部断面呈圆形或圆钝三角形。结节性增生时能见到多个低回声小结节,多数直径仅数毫米。
(2)腺瘤:
肾上腺区有圆形、卵圆形略低回声的实性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多在3cm以下,偶有达10cm。边界清楚,明亮规则,内部回声光点均匀,可随呼吸上下移动。
(3)腺癌:
癌肿边界回声明亮,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中等,分布较均匀,合并坏死液化或出血时显示为无回声暗区。肿块与肝分界清楚,有强回声明亮光带,形成“海鸥样”图形。随访复查,肿块增大较快并可见转移征象。
(五)胰腺
胰岛素瘤可借助超声来检查。其声像图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小肿块,多位于胰体尾部,内部大多为均匀、细小的实质性低回声区,透声性好,边缘清晰、规则、光滑,肿瘤较大时,内部可见高回声区。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