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问
佛学诚难言,流派太多,典册太繁。然扼要而谈,则欲求元始释迦氏之意思,宜以《阿含》为据。四《阿含》中,而《杂阿含》更重要。及小宗廿部起,便已渐分空有两派思潮。小空发展至龙树、提婆而成大乘空宗,小有发展至无着、世亲而成大乘有宗。大乘空宗根本大典,则有《智度》《中》《百》《十二门》四论,而《般若》为其所宗之经;大乘有宗根本大典,则有六经、十一论,如基师《三十述记》所叙。是故大乘空宗,集小乘诸谈空者之大成;大乘有宗,集小乘诸谈有者之大成。准此,则《阿含》以后之思想,宜详求大乘空有二宗学,即一龙树、提婆学,一无着、世亲学。故佛家思想之演变,虽极复杂而久长,然扼要言之,不妨假定《杂阿含》等四《阿含》为元始佛家思想。大空龙树、提婆,大有无着、世亲,均为后来新兴的佛家思想。吾尝据《杂阿含》等,以求元始佛家思想,而谓是期思想只是人生论,及大空大有分途成熟,大有便进而谈宇宙论。空宗颇谈本体论,此皆为新兴的佛家思想云。
《般若》及四论,专遮拨一切我法执,欲令人空其所执故,自见真实。真实,即是本体异语。后皆准知。真实理地,心行路绝,语言道断,不可直表。故因人之妄识迷执,不能自见真实,而以种种方便,破其迷执。将见所执既空,而真理自喻于不言中。此中真理,本体代语。犹如拨云雾,便见青天也。谈本体者,东西古今一切哲学或玄学,唯大乘空宗远离戏论,此真甚盛事也。
大乘有宗,初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过将五蕴色心法另变一种编排法耳。分析色心现象而明无我,以此破外道之神我论,其义尚承空宗。及无着造《摄论》,成立阿赖耶,以授世亲。世亲复造《百法》及《二十》《三十》等论,于是建立阿赖耶,说为种现缘起,而实任臆构造宇宙。吾所著《破破新唯识论》颇详此义。盖小乘谈有一派之思想,至大乘师无着、世亲而始完成其宇宙论。理论虽极精严,而其失空宗义旨则已甚矣。
佛家人生思想,自其元始以及后来大乘皆主超脱生死海。《阿含》迄于大乘空有经论,都有此一贯精神。大乘虽有无住涅槃之说,较元始佛家思想为进步,然只反对元始之独善主义,故不许入无余涅槃、作自了计,必求无上菩提,发大悲心,行菩萨道。虽不住生死,而亦不住涅槃。必度尽一切众生,有一众生不作佛,则我亦不成佛,此为大乘特异之点。然要以度脱一切众生,令出离生死海,为最后蕲向。无论事实作得到否,而毕竟以度脱众生令出生死为归趣,即以出世与寂灭为归趣,此或是印度民族性之特别处,吾人亦不必论其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