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河图》与《洛书》

孔子序《书》,断自唐、虞;删《诗》,始于文、武;赞《易》,则溯源庖牺。《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换言之,包牺氏八卦之作,是由仰观俯察,观鸟兽,察地理,远求近取,从观察推理经验中得来的。《河图》与《洛书》的由来,说者众多,孔子“好古敏求”(《论语·述而》),其言当可确信。子曰:

图书的由来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系辞上传》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


《尚书·顾命篇》曰:“《天球》《河图》在东序。”《礼记·礼运》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自此尔后,言图书者,则比比皆是,因孔子仅言圣人则《河图》《洛书》,并未说明为谁,亦未言则《河》《洛》以画八卦。先儒孔安国、刘向、扬雄、刘歆、马融、郑玄、王肃、姚信等,则均有所指。兹举孔、刘二氏之言以为代表。

孔安国《图说》曰:


《河图》者,伏羲氏(即包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汉书·五行志》曰: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他若《古三坟》《春秋纬》《礼纬含文嘉》《古史考》《晋书·天文志》《宋书·符瑞志》等,从略不举。

孔子言伏羲画八卦,遂从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来,后人言是则《河图》《洛书》而画,二者是否矛盾?《河图》与《洛书》为何人所绘制?龙马、神龟有似神话,有无新释?凡此三者,均为读《易》者疑惑难解也。

第一疑不难解答:《河》《洛》二图,确有其图与书,然不碍伏羲据《河图》以仰观俯察,远求近取,精密推理而画八卦;夏禹据《洛书》而叙《洪范九畴》也。

第二疑:孔子仅言“河出图,洛出书”,不似后人所谓出于“天赐”,此正为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科学精神。若以现代地质学家考证所得,则亦不难说明。据云,吾人所居住之地球,先后经过十八次冰河时期。每次冰河时期,人类文化势必摧毁殆尽,无独有偶,物华天宝之《河图》与《洛书》,不知茫茫往古,何次冰河时期之文化,流传于中国,为生知睿智之伏羲、夏禹所发现,据以画卦叙文。此说虽为推测之辞,然亦为无可奈何之事。

第三疑:龙马与神龟。据《周礼·夏官》云:“马八尺以上为龙。”言其马之特异如龙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56年),得神马于渥洼水中,想为此类。元吴澄《易纂言》曰:“《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旋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如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阳奇阴偶之数以画卦生蓍。《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而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范九畴》。”纯为想当然耳之语。何谓神龟?《大戴礼·曾子天圆篇》曰:“介虫之精者曰龟。”《易本命》曰:“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兹附《易纂言》所谓《古河图》《古洛书》之图如次,以供研究。

《古河图》

《古洛书》

《河图》与八卦

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或谓孔子只言《河图》《洛书》之名,未有《河》《洛》之图与文。古《河》《洛》之图如前,至《河》《洛》之文,已于《系辞上传》言之甚详,即: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河图》《洛书》之义,已尽在其中,为使初学《易》者,了解《河图》的意义,兹先略作说明。《汉书·五行志上》曰: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故水以天一为火二牡,木以天三为土十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牡,火以天七为金四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牡。阳奇牡,阴偶为妃。故曰“水,火之牡也;火,水之妃也”。于《易》,坎为水,为中男,离为火,为中女,盖取诸此也。


此为据《系辞传》“天一地二……”之文,配以水火木金土五行之说也。汉扬雄《太玄经》曰:


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将天地奇偶之数,配合《河图》方位以为言。后魏关朗《关氏易传》曰:“《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又曰:


五行:水生乎一,成乎六;火生乎二,成乎七;木生乎三,成乎八;金生乎四,成乎九;土生乎五,成乎十。


是将生数与成数分而言之也。孔颖达《正义》曰:


天一与地六相得,合为水。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天三与地八相得,合为木。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天五与地十相得,合为土。


朱子则糅合各家之言,于《易学启蒙》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一生一成,五行之义在其中,虽非朱子之独创,然其简明扼要,观此,即可以知《河图》之规模矣。兹将现传《河图》录后并说明:

《河图》

(一)自天一至地十,共十数。白色圈(〇)代表阳,即一、三、五、七、九等五个数。黑色圈(●)代表阴,即二、四、六、八、十等五个数。

(二)天数为阳数,亦奇数。地数为阴数,亦偶数。东、南、中、西、北五方均奇偶相对,阴阳相配。

(三)天数五、地数五。天数有一、三、五、七、九等五个数,地数有二、四、六、八、十等五个数。

(四)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天数相加,一加三加五加七加九,等于二十五;地数相加,二加四加六加八加十,等于三十。

(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数二十五加地数三十,等于五十五。此为天地之合数。

(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数语者,是言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举例言之:天降雨水,若无地球承受此雨水,雨水则在空中飘舞;万物无水,则无生命。故水为万物滋生之根本。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球起始,犹如目前太阳“火球模型”,经雨水冷却滋润而始有生命。然地热仍甚烈,太阳照射,又蒸发雨水为气体上升而为云雾,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云雾厚重又降为雨,故曰“天地交泰”。以今语释之,则为“光合作用”。有水,则植物先生,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植动物生长衰死,与地土化合而有矿物,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土王四季,土本先有而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者,因雨水含有大量太空尘埃生命因子,降落于地球也。以故乾、坤二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七)何以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一为数之始,十为数之终;五为数之祖,亦为天数之中心数,六为地数之中心数,天施地生,故《河图》以“天五”为中心,生数在内,成数在外。成数的由来,是以中心数“五”为基数。一加五得六,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加五得七,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加五得八,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加五得九,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加五得十,故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亦孔子所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也”。不论上下左右,井然不紊,各有其合数。反之,成数减其方位之生数,又均还原为五。故五之中心数,生数得之,其体备,成数得之,其用全。再者,请细阅《河图》,东南方奇数与奇数相加,偶数与偶数相加,均为十,西北方亦同,盖因天数与地数相等,阴阳相辅相成之义也。

五行已具,四方四季已成,土居中央而王四季,盖以水、火、木、金四行,均非土不成。水无土则不载,木无土则不生,火无土则不蓄,金无土则不成。土非唯可王四季,且为其他四行之平衡点,调和其生克关系,进而促使其生存发展。故中医用药诊治,无不先保护脾胃,因其属土之故也。其方位如附图:

《河图》五行方位图

孔安国与刘歆二氏,均谓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如何取则?《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以故孔子曰: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两仪者,阴阳也,天地也。四象者,在天为太、少阴阳也,在地为太、少刚柔也。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为水火土石,在人为耳目口鼻(邵康节《观物内篇》)。其相生次第,太阳生乾、兑二卦,少阴生离、震二卦,少阳生巽、坎二卦,太阴生艮、坤二卦。故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请阅横图。

圆图者,主卦气之运行,由乾一向左旋至震四,其卦之初爻,均为一阳在下,阳先生而阴后生,阳动而阴静也。由巽五向右旋至坤八,其卦之初爻,均为一阴在下,阳极而阴生,阴气渐长也。

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奇偶之数共五十五,前图八卦之配,其理安在?朱子《易学启蒙》曰:


《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天,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异、艮者,八卦也。


为使初学《易》者,便于了解,兹再分段释之:

(一)虚五与十为太极 是说中五与十两数,以之为太极。

(二)奇数二十,偶数二十为两仪 奇数一、三、七、九相加为二十,是阳仪。偶数二、四、六、八相加为二十,是阴仪。

伏羲则《河图》作《易》图

(三)以一、二、三、四为天,六、七、八、九者,四象也 一、二、三、四为生数,如前言:“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所以不举“天五”者,因其为太极。水、火、金、木四行,无土则不生,犹如太极之两仪、四象、八卦也。以一、二、三、四之位,而为六、七、八、九之象,此则之以生四象也。

(四)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 析二、七之合(如前文“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以下数字均同此),则七居南为乾,二则补东南隅之空为兑。析三、八之合,则八居东为离,三则补东北隅之空为震。析四、九之合,则九居西为坎,四则补西南隅之空为巽。析一、六之合,则六居北为坤,一则补西北隅之空为艮。凡此均是根据横图相生之次第而成,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之故也。

《洛书》与《洪范》

孔安国与刘歆二氏,均谓禹治洪水得《洛书》,而叙《洪范九畴》。为明真相,先看《尚书·洪范》记载:


王(周武王)访于箕子……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大禹之父)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虞舜)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尚书》明言“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乃命其子禹继续治水,功成始赐予《洪范九畴》,并未言及《洛书》之事。且《洪范九畴》早于尧、舜时期已有是书,非禹据而第之可知也。今传《洛书》为何?后魏关朗《关氏易传》曰:


《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


《尚书集传》曰:


世传: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即《洛书》之数也。


潜室陈氏引《易大传》曰:


洛出书,圣人则之。今观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则居其中,各有定位,而纵横错综,其数皆十五,非有次第之序也。自禹因之以明大法,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而《洛书》之序,始有条而不紊。


《关氏易传》及《尚书集传》,均未提及“中五”之数。兹附图于下:

《洛书》

《洛书》与《洪范九畴》有何关系?朱子《易学启蒙》曰:


《洛书》之实,其一为五行,其二为五事,其三为八政,其四为五纪,其五为皇极,其六为三德,其七为稽疑,其八为庶征,其九为福极,其位与数,尤晓然矣!


依朱子所言“其位与数,尤晓然矣”,是指《洛书》自一至九之数,与《九畴》自初一至次九之数位相结合。如下图:

大禹则《洛书》作《范》图

《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子言“河出图,洛出书”,是则《河图》有图而无文,《洛书》则应图文并茂始合。其书之文为何?说者不一。朱子曰:“《洛书》本文只有四十五点。”《汉书·五行志》自“初一曰”至“威用六极”悉载,并谓“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尚书正义》则以“计天言简要,必无次第之数。《尚书大传》云:‘禹因而第之。’则孔(孔安国)以‘第’是禹之所为,‘初一曰’等二十七字,必是禹加之也。”是孔颖达同意孔安国之言也。其他说者仍多,皆为玩弄辞章之语。例如《正义》又曰:“其‘敬用’、‘农用’等三十八字,大刘及顾氏以为龟背先总有三十八字,小刘以为‘敬用’等,亦禹所等次,其龟文惟有二十七字。并无明据,未知孰是,故两存焉。”愚意以彼等争论,均属多余。

第一,孔子只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未有“龙马”“神龟”“伏羲”“禹”等字样,凡此都是后人添加物。

第二,《中候》《礼纬》等诸纬书,多曰自伏羲、轩辕、尧、舜、禹、汤、文、武“龙负《图》,龟负《书》”受图书之事。纬候之书,不知谁作?前汉之末,纬书始出,显为伪托,先儒不信而竟笔之于书,以惑后世。

第三,《洪范》明言:“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可证《洪范九畴》非禹治水时得之于龟背,最保守估计,唐尧、虞舜时代已有此书,甚或更早。“天乃锡禹”此“天”字,非“上天”,而为“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的帝舜。后儒所谓“天不言”“天言简要”等语,均为不识此“天”字。

第四,朱子言“《洛书》本文,只有四十五点”,则与图有何异?是不明图与书之有别也。

第五,《正义》谓“天言简要,必无次第之数”,是何言也!全文六十五字,“除去初一曰”至“次九曰”等二十七字,尚有三十八字。将次第之数为禹所叙,于禹有何加美?

以故笔者认为《汉书·五行志》载此全章,谓“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之说,得其正解。然愚意以禹之所叙者,乃后文论述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之目及功用也。

《河图》与《洛书》

有谓“伏羲则《河图》,而书先天八卦,文王演《周易》之后天八卦,遂则《洛书》而成”,其实并非的论。《河图》与《洛书》之异同,兹条举之。

一 相异之处

(一)数目不同。《河图》数五十有五,《洛书》数四十有五。其不同处在中央有地十,故多出十数。

(二)方位不同。今传《河图》方位排列除中五外,其余均东、南、西、北四正方排列,呈正方形。《洛书》则加四隅,有如圆形。实则《河图》亦可画成圆形,请阅前附《古河图》与后举《万氏河图》。

(三)奇偶不同。《河图》四方均奇偶相配,亦即阴阳相配。《洛书》以一、三、五、七、九之奇数居四方之正位,二、四、六、八之偶数居四隅之位。

(四)《河图》以一、二、三、四、五之生数,统六、七、八、九、十之成数。洛书以五奇数统四隅之偶数。

二 相同之处

(一)两者均虚其中,以“中五”为太极。

(二)两者均言五行,其位亦同,即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中土。

(三)两者奇偶各二十,以示两仪。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为乾、坤、离、坎;四隅之偏,以为兑、震、巽、艮,亦八卦也。

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

先天八卦,乾、兑生于老阳之四、九,离、震生于少阴之三、八,巽、坎生于少阳之二、七,艮、坤生于老阴之一、六,其卦未尝不与《洛书》之位数合。

后天八卦合《河图》数图

后天八卦,坎一、六水,离二、七火,震、巽三、八木,乾、兑四、九金,坤、艮五、十土,其卦未曾不与《河图》之位数合。此图书所以相为经纬,而先、后天亦有相为表里之妙也。


(四)《洛书》虽无十,然纵横相加,对角相加,均为十。即戴九履一为十,左三右七为十,西南二与东北八为十,东南四与西北六为十。

(五)两者均包含八卦,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后天八卦亦合《河图》数,只方位不同而已。如附图。

(六)《河图》与《洛书》另一点相同者,均须通过“中心五”而产生变化。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一加五而为六,“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为二加五而为七,“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为三加五而为八,“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为四加五而为九。《河图》如此,《洛书》亦然。纵横对角通过“中心五”,均为“十五”。

九宫图

请看上图,竖行“二七六”、“九五一”、“四三八”,均为十五。横行“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亦为十五。对角行“四五六”、“二五八”亦为十五。国人称之为《九宫图》,欧美国家称之为《三三图》,誉之《魔方阵》,并正式列为教材,纳入其算术课本中。


《大戴礼·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玄注曰:“记用九室,法龟文,故取此数,以明其制也。”此九数,依我国文字书法自右至左,分为三行排列,正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五为土”。其图如上。

《洛书·九宫图》的变化很多,可以演变为“卍字方阵”,正反变换,可得出十六种图案,而其得数均为二十五(如图例)。每三个数字相连,则为等腰三角形,可称之为“三角方阵”,可以书出四个相对相等三角,而毋须求证(如图)。《九宫图》可作计算与统计之用,古时军事家常用以布阵,使敌人意乱心迷。“卍字方阵”,在力学上应用甚广。“三角方阵”可以用数字代表点、线、面、角、方、圆、体,以及各种图形。盖因“五”为数之祖,又居中心之位,如太极之运行,故能上下前后左右,与不周延也。从“三三方阵”还可推演出五五方阵、七七方阵、九九方阵图。

卍字方阵

三角方阵

清代万弹峰氏《易拇》更正《河》《洛》,认为《河图》应为外方内圆,《洛书》为外圆内方,并自绘两图,较之元时吴澄《易纂言》所谓《河图》取马族毛,《洛书》取龟背折文,更有创意。兹录如下:

万氏《河图》

万氏《洛书》

万氏云:“《河图》《洛书》,邵子、朱子阐发无余韵矣。但后人所传,不无少差。如旧《河图》,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点皆平铺无两折者。十在中间,分之五对置,便失其旨。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四、二、八、六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圆,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公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图二、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亦宜平铺。《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与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二、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是《河图》本体。此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有方中藏圆之妙。《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

万氏创此图说,实发前贤所未发,切合先后天八卦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圆方互藏之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用之机;《河图》为体,体中有用,《洛书》为用,用中有体,体用互根互藏之秘。正如刘歆所谓:“《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万氏此说,更具深意,至希读者,善加玩索。

江永《河洛精蕴》曰:“《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此确论也。然用不离乎体,用数之成,由体数之立。析《图》之九、四、三、八横列者,居《书》之左;分《图》之二、七、六、一纵列者,居《书》之右。则八方之位成,而八卦之位亦定。此乃自然之理,非人所能强作安排。”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根,生成互合,体用互藏,此所以有万象,生万事,化成万物也。

《河洛》与中医

《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又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凡此,均为言其大略也。

人为三才之一,位居于天地之中,本与天地一体,万物皆备于我,至理自在吾身,唯人不自知自觉耳。伏羲画卦,近取诸身,而有乾首坤腹、乾父坤母之喻。《黄帝内经》所言,皆为阴阳五行,天地与人相感相应之理。《图》《书》、画卦,象、数、理三者,同根同源,天人一贯,人身为一小宇宙,此之谓也。

《河图》《洛书》一、三、五、七、九等五奇数配六腑,二、四、六、八、十等五偶数配五脏。他如五脏、五官、五行亦莫不相合,如附表所示:《河》《洛》奇偶数配五脏六腑表

命门为元阳,肾精为元阴,有如《易经》之乾元与坤元。元阳为先天之真火,元阴为先天之真水。命门与肾之相互关系为“阴阳互根”“水火既济”。《难经》以命门为“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系胞,其气与肾通”,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原”与“元”通用。《内经》未言“元气”或“原气”,而《难经》则申之不已,故后之医家均言“元气”。元气者,先天一气之祖也,亦太极也。由元气而生元阳(乾元)、元阴(坤元),太极生两仪也。由元阳、元阴而生真气、宗气、营气、卫气,两仪生四象也。详情请阅第三节。

人身有任、督二脉。任脉为阴,督脉为阳。二脉均起于二阴之间会阴穴。从会阴穴经尾闾,循背而上至岭顶,下达鼻,抵人中至于唇,为督脉。任脉则从会阴,经前阴循腹而上,至口唇之下承浆穴。此二脉为人身之乾坤,统一身之阴阳。督脉循背经二十八穴,任脉循腹经二十四穴。人身之有腹背,犹昼夜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

人身背腹之阴阳,议论不一,似全相左。有言前为阳后为阴者,如《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也。有言前阴后阳者,如《素问·金匮真论》“背为阳,腹为阴”是也。邵子《先天方图卦数》曰:“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人之阳在上,而阴在下,既交则阳下而阴上。”又曰:“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也。”(《以会经运生物用数》)《老子》所言者,乃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动于上以应天,阳南面也。《内经》所言者,乃地之象,故人之脊骨肩背峙于后以应地,刚居北也。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合二五之精,其形体应天地之道。天阳南阴北,圆图可见;地阴南阳北,方图可考。人阳上阴下,视交与不交,交则为泰(),与方图准;不交则为否(),与圆图合。不明乎此,则不足以言《易》。请详研第三章各节。

任督二脉固总人身前、后之阴阳,“乾为首,坤为腹”则总人身上、下之阴阳。十二经脉,行于手者六,行于足者亦六。以乾坤生六子之义言之,九一为乾坤,九一之外,而二八、三七、四六之数,请阅下图:

十二经脉配《洛书》先天八卦图

四六 兑金、艮土,为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手太阴肺,从脏走手;手阳明大肠,从手走头,故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胃,从头走足;足太阴脾,从足走腹,故脾与胃相表里。

三七 离火、坎水,为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手少阴心,从地走手;手太阳小肠,从手走头,故心与小肠相表里。足太阳膀胱,从头走足;足少阴肾,从足走腹,故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八 巽阴木、震阳木,阳木为相火,亦即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络,从脏走手;手少阳三焦,从手走头,故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足少阳胆,从头走足;足厥阴肝,从足走腹,故肝与胆相表里。

乾为首,坤为腹,总上下之阴阳,任脉为阴,督脉为阳,总前后之阴阳。兹将八卦与五行、六气、十二经络关系图解于后(见下页)。

从此图可知八卦与三阴三阳、五行、十二经络之关系。其中应说明者,震(☳)在五行为阳木,在十二经络为三焦与心包。心包在“心”外层,心为离(☲),为君火,木生火,心包之木,是否有被焚毁之虞?《本草·序例》曰:“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马莳注曰:“子属少阴,君火司天……寅属少阳,相火司天。”君火相火同为火,相火且代君行令,木与火同气,故无相克之危。《说卦传》曰:“震为雷,为龙……为苍筤竹,为萑苇。”为雷、为龙,言其一阳在下之动态也;为苍筤竹、为萑苇,因其于四时为春,草木欣欣向荣也。是则雷龙为相火也,明矣。

综观前述两图,可得如下五点结论:

(一)乾首为六阳之会,坤腹为六阴之聚。督脉为众阳之纲,任脉为众阴之领者,有如人身之“天地定位、阴阳互根”也。

八卦、五行、六气与十二经脉关系图

(二)肺金、脾土,大肠金、胃土者,有如人身之“山泽通气”也。

(三)心火、肾水,小肠火、膀胱水者,有如人身之“水火不相射”也。

(四)心包络、三焦之相火,肝、胆之阴木者,有如人身之“风雷相薄”也。

(五)兑、离、震三卦,为阳仪之卦,其脉行于手。巽、坎、艮三卦,为阴仪之卦,其脉行于足。是则心手以上为阳,腹以下为阴,上阳下阴,正如先天八卦图乾上坤下,人身与造化同,亦与《河》《洛》互通也。

《河图》十数应天干,亦配脏腑。甲乙木,为甲胆、乙肝。丙丁火,为丙小肠、丁心。戊己土,为戊胃、己脾。庚辛金,为庚大肠、辛肺。壬癸水,为壬膀胱、癸肾。常人皆谓“五脏六腑”,不知三焦为孤腑,亦五腑也。以六言之,五脏亦六,以心包络为配也。

十二经脉,起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其序则为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两两相对,互为表里,与乾坤生六子之序相合。圣人作《易》,仰观俯察,近取诸身,以故人身生理与自然之理,混然如二,所谓“天人一体”者,有如是也,可以知医而不知《易》乎?不知《易》而能深于医乎?

明医张介宾《医易义》据《河图》以言人之精神、魂魄、意识及脏腑五行之象曰:


以精神言之,则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肾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东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阴阳,须识精神之有类。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为五。而藏府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


此为张氏以《河图》配后天八卦方位而为言也。《说卦传》曰: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未言时位,恐有缺漏。时当夏秋之交,位应属西南)。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河图》后天八卦与中医关系图

此为周文王后天八卦之本。伏羲先天八卦则《河图》而成,然亦可用之于后天,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中五土”,五生数为不变原则,前已言之甚详。其图如上。

张氏语意简洁,非深于《易》医者,不能解。再略作说明。

何谓“魂魄之阴阳”?《灵枢·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类经》曰:“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又曰:“精神魂魄,虽有阴阳之别,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之别焉。如神之与魂,皆阳也。何谓魂随神而往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

“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此则魄之状,亦可默会而知也。

“然则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者乎!虽然,此特具阴阳之别耳。至若魂魄真境,犹有显然可掬者,则在梦寐之际,如梦有作为,而身不应者,乃魂魄之动静,动在魂而静在魄也。梦能变化而寤不能者,乃阴阳之离合。离从虚而合从实也。此虽皆魂魄之证,而实即生死之几,苟能致心如太虚,而必清必静,则梦觉生死之间,知必洞达者矣。”

《灵枢·天年篇》曰:“血气已和,血气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邵子《皇极经世》曰:“人之神,则存乎心。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生,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卷八下)由此观之,神者,阴阳合德之谓也。精虽为阴,然“精生于气”,气有清浊,气之清轻者,上浮于天,为阳中之阳;气之重浊者,下凝于地,为阳中之阴。气既有阴阳,是精亦有阴阳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若男精为阳中之阳,则女精为阳中之阴;若男精为阳中之阴,则女精为阴中之阳也。魂随神,精并魄,岂非精、神、魂、魄相互依存,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割者乎?虽然,神魂之阳强,而精魄之阴胜,二者互为体用,互为主从。二者正反平衡,心身均衡,中和育位,始得称为健康之人也。

所谓“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为十”,先从《河图》言,偶数之阴二、八为十居东南,奇数之阳三、七为十亦居东南;再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言,震(☳)东、离(☲)南,震木离火,震春离夏,震为雷为阳,离为日为火,阳生木,木生火,故曰:“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火明于外而暗于内,故离中爻为阴。火无体,以木为体,故木体能生火。

所谓“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先从《河图》言,奇数之阳一、九为十居西北,偶数之阴四、六为十亦居西北;再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言,兑(☱)西、坎(☵)北,兑金坎水,兑秋坎冬,兑为泽为金,坎为水为月,金生水,水濯金,水先成,金后归,故曰:“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

所谓“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为五”,不论从《河图》与《洛书》言,其中间数均为五,盖因天之中数为五、地之中数亦为五,《系辞上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震东为春,属木;离南为夏,属火;兑西为秋,属金;坎北为冬,属水。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木火金水四行,震离兑坎四正,土居中央,合为五行;土居其中,调和四气,土位于中,以正四方,太极运行于中,以统八卦。故曰:“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

五脏之藏象,邵康节所著《皇极经世》卷八下,则另有一说,亦与《易》理、医理关系密切,兹录其要于后: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发乎目。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所以象天,此昼夜之道也。

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正寤在心。天之火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乎心。

气形盛,则魂魄强;气形衰,魂魄亦从而衰矣。魄随气而变,魂随形而生,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八卦。水在人之身为血,火在人之身为肉,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心主目,脾主鼻。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素问》肺主皮毛。心脾、脉肉、肝筋、肾骨,上而下、外而内也。心血、肾骨交也。交即用也。


“心藏神,肾藏精”与《内经》同,“脾藏魂,胆藏魄”则与《内经》异。揆其旨意,乃指心神、脾魂为阳,肾精、胆魄为阴。析言之,神发于目,目生于心,故心藏神,象太阳;精取于口,口生于肾,故肾藏精,象太阴。魂通于鼻,鼻生于脾,故脾藏魂,象少阳;魄附于耳,耳生于胆,又窍于肾,象少阴。此四藏者,应天之四象,藏于地之四体,而主人之四经。唯胃介于上下之间,为传道送迎之府,传气于肺,传血于肝,传水谷之精英以为宗、营、卫之气,以布于全身也。

所谓“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八卦”者,乃指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升于天,阴阳交泰之义也。脏与阴阳交,配天行;心配乾,脾配兑,胆配离,肾配震也。腑与刚柔交,配地行;肺配坤,胃配艮,肝配坎,膀胱配巽也。水在人身为血,坤也,艮为阳土,在人身为肉。他如巽石、坎骨、离胆、震肾、乾心、兑脾可知也。上所言者,乃依邵子人体十六卦象类推,详情请阅第五节,与五脏六腑大异其趣。

因其说与《内经》异,且对神之将寐、熟寐、将寤、正寤分栖于脾、肾、肝、心之中。魂随气变,气盛魂盛,气衰魂衰;魄随形生,形在魄存,形化魄散等理论,均为《内经》所未言者,故录于此,并略申其义,以供学者研究参考。

据前所举各例,吾人当可以知《易经》与中医学关系之密不可分,可以医而不知《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