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制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品牌商的“营销之痛”愈演愈烈

流量问题不仅是电商和线下零售企业的,品牌企业的流量问题,丝毫不亚于这二者。电商与线下零售企业的流量问题,会反映为品牌的增长问题,反映为品牌的经销体系问题,反映为品牌企业如何面对流量问题做营销变革、经销体系变革的问题。

过去乃至现在,大多数品牌商采用的营销手法,主要是渠道与终端广铺货,其中少部分毛利空间够大、预算充足的品牌商还会辅以广告传播,然后就等消费者在线上店或线下店逛店时与商品“偶遇”,或者等消费者主动搜索后“相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人找货”模式。

过去乃至现在,“营”的职能,即传播推广的职能,用广告信息反复触达消费者,基本由品牌来完成,零售商基本不参与这个事儿,零售商主要肩负渠道流通功能和终端展示销售功能。“营”是由品牌联动媒体与广告公司来完成,最知名的典型案例,非宝洁莫属。

在传统媒体中心化时代,宝洁成功运用各种媒体,包括后来兴起的网络媒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飘柔、海飞丝、玉兰油、潘婷、舒肤佳、吉列、佳洁士,任何一个品牌都如雷贯耳,宝洁集团旗下300多个品牌,几乎涵盖了全世界人民大多数的日常消费领域,宝洁的业绩在2008年的时候达到顶峰,成为世界上市值第6、利润第14的大公司。宝洁的成功,是媒体中心化时代的成功。掌握并运用好主流媒体,基本等于掌控了流量,等于成功。于是,宝洁也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其产品广告充斥着全世界几乎各大媒体。就是这样的广告巨头、日化霸主,如今也陷入了流量的困局。据统计,2013财年至2019财年,宝洁全球净销售额分别为739亿美元、744亿美元、707亿美元、653亿美元、651亿美元、668.32亿美元、676.84亿美元,营收不断下滑,2017年达到最低,随后两年也仅略有起色。

宝洁的营销之道是众多知名品牌企业成功范式的缩影;宝洁的困局,也典型地代表了今天品牌企业的流量困局。为什么?在今天的流量困局面前,单独品牌企业的营销都存在巨大bug,如果按照传统营销模式,绝对无法应对今天的市场变化。这些品牌流量困局,在今天的营销变革背景下,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问题:

“瞄不准”——对象定位错误

大量传播触达的是非目标群体。

在大众媒体时代、分众传媒时代、初级精准广告时代,广告传播都无法精准定位人群。广而告之的传播方式,绝大部分都是无效的,从而导致大量的广告浪费。据报道,宝洁已经砍掉了80%的传统广告代理公司。而数字时代所出现的媒体趋向碎片化,甚至粉末化,则更进一步地升级了“瞄不准”的痛点。

“打不透”——互动链路断裂

大量的兴趣人群没有被充分互动。

品牌企业进行一轮传播过后,产生了大量初步兴趣人群和强烈意向人群,但由于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在哪、如何再次精准触达、用什么内容更进一步触达,因此,品牌商无法及时跟进这些潜客线索,无法展开“二次营销”,最终,这些潜客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于没有对品牌或商品产生足够的了解和信赖,也就没有产生消费转化。不仅如此,媒体的碎片化甚至粉末化的现象,更加让整合营销成为不可能,让“打不透”成为必然。

“触不动”——内容匹配不准

无法针对不同类用户、同一用户的不同阶段匹配个性化内容。

多数品牌拥有的用户数据体量都不是很大、数据维度也少,基于这些单一维度的小数据肯定无法绘制出新鲜的、完整的、精细的用户画像,也就无法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更谈不上迎合用户的偏好,所以,就无法匹配用户真正喜欢的、为之心动的、有价值的内容,以至于即使触达精准用户,也不能让其“心动”。同时,因为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90后”“00后”的消费主力地位得以确立,内容与需求的匹配难度还在逐日加码。

“看不穿”——营销没有闭环

没有用户销售数据可供形成数据闭环。

不知道哪些用户被触达、被触达多少次、有没有消费,消费的用户是不是被触达过、被触达多少次、哪里触达的、被什么内容触达的……都不清楚。即使传统调研公司做的小数据调研,能给出一点点结论,也是杯水车薪,无法形成即时的、准确的、完整的营销数据支持体系,也就无法形成营销模型与营销策略的持续迭代。

“黏不住”——商品复购率低

大量的老用户持续流失。

一个新品从上市开始,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老用户,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持续产生复购,这里面有产品体验的问题,但往往还有营销层面、用户运营方面的问题,即缺乏足够的持续的老用户激活、唤醒。即使对产品有满意的体验,也需要不断地用促销活动、升级产品上市、产品限量款预订、产品配件升级、产品系统升级、产品包装升级、产品服务升级、产品最新故事、产品喜获荣誉、产品时尚娱乐跨界活动、产品网红直播等内容,持续与老用户互动,不断刺激、不断加深印象、不断增进了解、不断萌生感情与形成价值认同。此外,由于一切节奏都在加快,转换成本无止境向0趋近,用户越来越“滑”,稍不留神就会“移情别恋”。

“拉不高”——用户资产利用率低

由于绝大部分品牌企业的产品线长度有限、宽度有限,每一个用户的价值挖掘空间就相对有限,甚至很有限,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用户的拉新成本、维护成本固定,而价值产出的天花板却不高,甚至很低,从而导致了单个用户的投资回报率不够高,或者说难以突破和提升。

“买不起”——流量成本持续递增

无论是电商平台、信息流流量平台,还是传统的户外媒体、成熟的网综网剧平台,尽管其覆盖率并未提升,甚至因为媒体碎片化的原因而下降,但其流量成本或者媒体成本却不断攀升,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给品牌商进行品牌推广、新品推广、活动推广都带来了永远的痛。

七大痛点意味着七重浪费

“瞄不准”意味着大量的投放触达的是非目标群体,这是第一重浪费;

“触不动”意味着大量的精准触达没有实现有效“种草”,这是第二重浪费;

“打不透”意味着已产生的大量精准“种草”最终没有实现“拔草”,这是第三重浪费;

“看不穿”意味着针对已经“拔草”的目标群体会难以避免地产生无效投放,且所有营销策略都无法有效评估效果、无法快速迭代,从而导致即使是错误的、低效的营销策略,也可能会长时间、大面积地被采用,这是第四重浪费;

“黏不住”意味着针对已初次购买的用户,由于不能有效地与之持续互动,所以无法产生不断的复购,也就无法利用“老用户效应”不断降低营销成本、提高ROI,这是第五重浪费;

“拉不高”与“黏不住”同理,意味着针对已消费用户,无法使之产生不断的联购,这是第六重浪费。

“买不起”是第七重浪费。因为,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有很多机会在各大平台上建设自媒体,也可以运营社群,还可以开展全民社交营销等。如果还是仅仅依靠成本连年递增的媒体广告获取流量,这就是一种浪费,浪费了时代赋予的能力与机会。当然,话虽这么说,其实绝大多数品牌商,并没有实力和基因能够玩转自媒体、社群、全民营销等,本书后续章节会对此有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