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生产率、实际工资和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

图2.5所示的制造业生产率指数(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与雇员实际所得指数的变化路径引发了新的问题。生产率的增长,本质上是对技术变革的一种衡量,生产率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加强工作日劳动强度(即提速)及延长日工作时长实现。但这两种方法都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约束,有增长的极限。因此,从长期来看,是生产组织方式(即技术)的变革带来了大部分的生产率增长。其长期的稳定增长表明了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在本书第7章中看到,对资本主义企业而言,技术变革势在必行,这根植于竞争由利润驱动的本质特征。因为企业处于由利润驱动的竞争中,采用先进技术就可能生存下去,不采用先进技术就会被无情淘汰。因此,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就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使企业不得不遵从。——译者注

发达资本主义的一个优势在于实际工资从长期来看通常也会增长。的确,实际工资看上去经常与生产率同步变动。这造成一个错觉,让人以为这二者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错觉体现在许多经济模型赖以建立的“典型事实”。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粉碎了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图2.5清楚地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里根政府对劳动力实施打击政策,加之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制造业工人遭受了引人注目、一直持续至今的实际工资增长停滞。实际情况是,自1974年以来,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一直在下降,至今都没有恢复到1974年的水平。具体数据可见历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http://www.presidency.ucsb.edu/economic_reports.php或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16/02/22/2016-economic-report-president。——译者注生产率的增长为实际工资的潜在增长、因而每个工人实际消费的潜在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会自动带来实际工资的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某些社会机制和制度机制建立(这往往来之不易),而这些关联又总是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图2.5 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889—2010年,1889=100)

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和MeasuringWorth.com(1889=100)。

此外,这样的联系即便可以良好地维持下去,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即实际工资与生产率的比率,对企业而言极其重要。实际工资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定义。从工人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货币工资与生活成本间的关系(即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是图2.5中实际工资的量度方法。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实际工资与产品价格间的关系。这是图2.6中量度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定义的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也是名义工资支出在产出的总货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个体层面,劳动力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单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便一定不能允许其总成本相对于其竞争对手上升,因此竞争不断驱使企业降低其实际单位成本。在总体层面,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实际利润率。考虑到后者,图2.6描绘了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1889—1909年,由于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实际工资的增长,因此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这20年间下降;1909—1929年,由于实际工资的增长追赶上了生产率的增长,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这20年间相对稳定;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生产和价格(因而名义价值增加值)的崩溃快于工资支出的崩溃,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呈现异常增长;1947—1963年,在所谓的美国劳动者的黄金时代,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又一次保持相对稳定;1963—2010年,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又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长期下滑趋势。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黄金时代保持了稳定,这让人们觉得工资会自动随着生产力的增长而增长。随后半个世纪中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则终结了这一错觉。现实情况是,实际工资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总是冲突性的,同时劳资之间的力量平衡也总是不断变化的(见第4章和第14章)。

图2.6 美国制造业实际单位生产劳动力成本指数(1889—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