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产率、实际工资和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
图2.5所示的制造业生产率指数(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与雇员实际所得指数的变化路径引发了新的问题。生产率的增长,本质上是对技术变革的一种衡量,其长期的稳定增长表明了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在本书第7章中看到,对资本主义企业而言,技术变革势在必行,这根植于竞争由利润驱动的本质特征。
发达资本主义的一个优势在于实际工资从长期来看通常也会增长。的确,实际工资看上去经常与生产率同步变动。这造成一个错觉,让人以为这二者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错觉体现在许多经济模型赖以建立的“典型事实”。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粉碎了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图2.5清楚地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里根政府对劳动力实施打击政策,加之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制造业工人遭受了引人注目、一直持续至今的实际工资增长停滞。生产率的增长为实际工资的潜在增长、因而每个工人实际消费的潜在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会自动带来实际工资的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某些社会机制和制度机制建立(这往往来之不易),而这些关联又总是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图2.5 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889—2010年,1889=100)
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和MeasuringWorth.com(1889=100)。
此外,这样的联系即便可以良好地维持下去,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即实际工资与生产率的比率,对企业而言极其重要。在个体层面,劳动力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单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便一定不能允许其总成本相对于其竞争对手上升,因此竞争不断驱使企业降低其实际单位成本。在总体层面,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实际利润率。考虑到后者,图2.6描绘了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1889—1909年,由于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实际工资的增长,因此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这20年间下降;1909—1929年,由于实际工资的增长追赶上了生产率的增长,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这20年间相对稳定;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生产和价格(因而名义价值增加值)的崩溃快于工资支出的崩溃,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呈现异常增长;1947—1963年,在所谓的美国劳动者的黄金时代,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又一次保持相对稳定;1963—2010年,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又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长期下滑趋势。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在黄金时代保持了稳定,这让人们觉得工资会自动随着生产力的增长而增长。随后半个世纪中实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则终结了这一错觉。现实情况是,实际工资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总是冲突性的,同时劳资之间的力量平衡也总是不断变化的(见第4章和第14章)。
图2.6 美国制造业实际单位生产劳动力成本指数(1889—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