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谜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中垣紫微(1)

目标:紫金山天文台。

我发出了邀请函。

云山,王作家,我,小郑,小梁,小张,陈堂主,王律师从不同方向飞向金陵。

除了老朱照顾父亲留守外,寻宝团队全部核心人员齐聚。

天文台特别准备了一间百人的会议室,不仅邀请了各位天文学领域的专家,还有学生和天文爱好者,张研究员希望将这次揭谜演讲开成一堂大众科普课。

云山代表我们一行,向天文台的各位专家表达谢意,对方也派出人员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提供专业支持,并希望将来能将第二块印模原件,调到天文科普园区展出。

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我方由王律师代表签署。

主持人播放了五分钟介绍天文台历史的宣传片热场,让我们了解这里的历史发展。

为了今天的演讲,张研究员特意换上出国讲学的行头:

一套浅灰色的中山装,胸口别着天文台标识的胸章。

在众人热切的掌声里,张研究员情绪饱满地走上讲台,打开了电脑,投射出了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

他解释这张图片:

“早在1945 年,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出版了《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书中提到,‘约当 14 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 47枚当时可能是最大的火箭,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 47 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600多年前,万户的做法是百分之百送死,但他迈出了人类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伟大的一步。

70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坑’,纪念万户飞天。”

图片又换了一页。

“这是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风筝的注解。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仰望太空,寻找星系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华夏民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只是现在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了。”

张研究员风趣的比喻让台下一阵欢笑。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研究中国人宇宙观的朋友们,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知识。”

张研究员并没有立即揭谜,而是把思路引向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如何系统的建立。

陈堂主第一个上台,他一抱拳,给大家问安,然后打开了他制作的演示稿。

只有一张图片:

五行图。

“中国古代把天地万物归纳为五种基本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并认为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

接下来他写了一个数字:72。

“孙悟空的 72 变、梁山好汉的 72 天罡,孔子72弟子,曹操死后有72疑冢,有一款著名的茶,福鼎白茶,也是72小时日光萎凋核心工艺制作而成。其根源全部与五行相关。为什么是这个数字?”

台下的听众也想知道72这个数字的秘密。

“在五行观中,一年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当时一年360天被分为72候,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五等分数。

《管子·五行》篇记载了黄帝时代的实行的五行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一季一行,一行统领 72 天。其顺序依次是:木行 72 天,火行 72 天,土行 72 天,金行72 天,水行 72 天。72 天× 5 = 360 天,五行共 360天。

古代君王按照五行顺序发布政令。

比如在木行的 72 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在水行的 72 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

五行历,就是把人们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这是古人对于太阳运行所产生的四季的思考。”

五行历,可以说是指导农耕时代的行动纲领。

陈堂主讲完,一抱拳说:

“接下来有请我们团队的云山先生讲中国宇宙观的第二篇章:四象。”

云山先生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白粗布的中式立领衣裳。

他也打开了一张图片:

四象。

“古人把天空四周的二十八星宿分作四象,与五行相配合,再配以龙、鸟、虎、武(象)四种动物形象,便成了四象。它们分别是:

东方,青色,龙(或苍龙);

南方,红色,朱鸟(或朱雀);

西方,白色,白虎;

北方,黑色,玄武。

四象确立以后,便成为四方的象征。也就是给宇宙划分了范围。”

云山一一讲解四象后,介绍了王作家上台,讲中国宇宙观的第三篇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王作家也只放了一张图片:

三垣。

“大家知道,楚国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有这样的描述: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指的就是紫微垣,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北天中央的三垣星宿之一,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即对应着人间的朝廷所在之地,其中紫微垣共有十五颗星,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在人间则是天子居住的皇宫,因此它是众星捧月般的尊贵,也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的代称,也就是北极星。”

王作家用手指着台下的我:

“接下来有请我们团队的刘明达先生,讲解中国宇宙观的第四篇章。”

我一溜小跑走上讲台,也打出了一张图片:

两极。

“中国文化里阴阳最初的含义,可能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即阴阳两极,于是便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的、相互消长的物质现象。

因此,五行,四象,三垣,两极,正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全部认识。这也是认识华夏文化的基础。可以说,中华文化是宇宙观的文化。”

我的总结博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我们这次的同台演绎天文宇宙观,正是在来讲演之前两个小时,陈堂主给总结出来的,我们每人来一段落,一方面衬托出是有备而来,另一方面也检讨为何没有发现第二块印模的位置。

张研究员开始揭晓他的推理:

他把张设计师最后成稿的印模博物馆的设计图纸打到屏幕上:

“前面这个寻宝团队,已经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认知中,着手寻找第二块印模的下落。

起初我也是沿着这个思路一路推算,结果和他们计算的一样,但又觉得不属合藏宝的地理位置,是不是这里面另藏着玄机?”

这时他用手的指台下,与观众互动:

“穿黄色卫衣的同学请回答:你认为以上设计图的推演是否正确?”

同学点点头。

张研究员示意他坐下。

“我开始在印模的电码符号中寻找答案。

它们是两句话‘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误区是对这句话原理解,祖根指的是中原,祖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应该还是一个时间概念。

我们知道,客家人迁徙最早的时期是在西晋,历史上有明确记载。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学界一般认为这便是客家人、闽南人的第一批先民。”

张研究员换了一张图片,洛阳白马寺。

“西晋都城洛阳,即汉魏洛阳故城,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

晋人陆机有诗云:

巍巍皇代,奄宅九围。

帝在洛阳,克配紫微

八风应律,日月重晖。

普历丘宇,时罔不绥。

这些诗句可以使 1700 余年后的我们,可见当年西晋洛京的壮丽和繁华!

这首诗提醒我:

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个紫微星,这时在洛阳可见,二是时间,陆机当时所见到的紫微星座,距离今天有1700年。

因此,我们要计算出作为祖根的洛阳,当时紫微星座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得到了以下的经纬度。”

他列出了一个复杂的公式解析图表。

“所以我们按照这个经纬度,再来推测第二块印模中所说明的‘摇篮客石城’,也就是在石城北斗七星中的‘勺’的位置,是今天的凤翥堂的位置,就找到了它所对应的线索,并不是那个天池,而是对准了山区。

看似在大山里的任何一个点位上,都会有可能。”

听到这儿,陈堂主点点头,原来我们把祖根放在了石城,而不是洛阳,因此产生了计算上的误差,方位偏到了天池上。

“这时,我看到刘明达先生提供的第二块印模的图形,他特别提到了双峰山,在图案上标明的两个三角,它是当地两根巨大的石笋,是地方标志性的风景,它形成在亿万年前,因此位置是固定的,没有变化的,因此我想起曾经中州派堪舆的理论,就是沿着山峰的45度角与天上的紫微星座对应,计算出了它们的交汇点,这正是1700年前北极星的位置,对应在石城,它的经纬度是这个数值。”

张研究员又是一番计算,最后得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陈堂主早已拿出了风水罗盘,把上面的答案对应着风水的位置,他和张研究员一样,激动地发现了一个位置:

正是印模博物馆门前的那块巨石。

张研究员已经打开了新的图片:

张设计师设计的一张西泠印社社员题写的印模博物馆字样的巨石设计图稿。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次王氏风水与现代天文学交流与破解的研讨。

回到凤翥堂,我们举行了一个试掘仪式。

在陈堂主的再次确认下,黄泥屋后,有一个用石块堆起来的半圆形的荒废了的菜园子,云山开挖了第一锹红色的泥土。

不久,一个盖着石板的地窖轮廓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