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安倍内阁的危险倾向
安倍晋三再任日本首相已有半年,与其前一届任期一定程度的务实倾向相比,这半年来,安倍内阁的执政显示出一系列危险倾向,这些危险倾向,不得不让世人联想起军国主义势力统治日本时的政治氛围。安倍所代表的右翼势力及其推动的日本右倾化,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支持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历史
靖国神社原名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为现名。二战前,靖国神社一直由日本军方管理,成为国家神道的象征。二战后,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靖国神社成为宗教法人。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被供奉在这里,1978年,靖国神社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牌位供奉于此。至此,靖国神社成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军国主义的大本营。这是亚太各国包括美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根本原因。
2006年,安倍首次组阁后,从实际需要考虑,任内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但辞职后,安倍每年都去参拜,并为在任时未能参拜而“悔恨不已”。去年底安倍再次上台后,以首相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祭品,并为参拜靖国神社辩护。内阁副首相麻生太郎以及168名议员在春祭时先后参拜靖国神社,参拜人数超过了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
安倍支持参拜靖国神社,是他及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加速推动日本右倾化的体现。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安倍等日本右翼政治人物就历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错误言论。再任首相后不久,安倍就表示要修改对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的“村山谈话”,公然声称“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安倍内阁成员和自民党一些高官也应声而动,高调附和。日本右翼政客一系列否认军国主义历史罪责、为侵略战争翻案的错误言行,引起亚洲人民的强烈不满。
意欲修改和平宪法,否定和平发展道路
战后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起实施。这部宪法与二战前的《明治宪法》相比,有了根本性的进步,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主权由天皇转归于国民,标志着日本的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二,《日本国宪法》规定,日本放弃战争。《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和平条款”,规定如下:“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了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本国宪法》剥夺了日本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法律依据,遏制了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武装的野心。因此从问世起,便遭到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本世纪以来,自民党内的右翼势力加紧将其修宪意图付诸实施。2003年,自民党宪法调查会下属的宪法修改项目小组提出宪法修正案要纲草案,要求在宪法中写明“为保证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可以行使个别自卫权和集体自卫权”,“作为行使自卫权的组织,将保持自卫军的存在”。2005年,自民党公布了宪法修改草案,要求将宪法第九条改为“为了确保我国的和平与独立以及国家和国民的安全,保持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的自卫军”。2012年,自民党在此案基础上,出台了更右的草案,要求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并主张“日本是以作为国民统一象征天皇为顶点的国家”,要求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
安倍出任自民党总裁和首相后,多次表示要在任内推动落实自民党的修宪草案。如果安倍的修宪计划得逞,战后日本宪法在民主、和平方向上取得的进步,将发生严重倒退。
激化中日矛盾,挑战国际秩序
安倍在其新内阁成立当天就表示,要战略性地开展综合性外交。在以后的时间里,所谓战略性外交的目标逐步展现,这就是力图建立对华包围圈,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其基本特点,首先是鼓吹“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针对日本“领土、领海、领空及主权的挑衅持续不断”。在将中国树为假想敌的同时,安倍企图背靠美国,拉拢所谓价值观相同或有某种共同利益的国家,形成对华包围态势,从而对中国进行防范、制约,迫使中国作出日本右翼势力所希望的让步。安倍表示:“我构想出一种战略,由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组成一个菱形,以保卫从印度洋地区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公海。我已经准备好向这个安全菱形最大限度地贡献日本的力量。”
安倍否认侵略罪责,意图修改和平宪法,建立对华包围圈,剑锋所指,不仅在中国,更在战后国际秩序。众所周知,二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是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明确承诺:天皇、日本政府及其继续者将切实履行《波茨坦公告》之条款。然而,日本罔顾历史和国际法,宣称日本领土在法律上由《旧金山和约》确定,这种论调是极不负责任的。所有热爱世界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成果。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目前,安倍内阁的严重右倾化趋势已经引起亚洲人民的普遍不安。韩国《中央日报》刊文说:“日本的右倾化正逐渐成为亚洲和平最大的安全隐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正指出,如果日本领导人为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而“自豪”,日本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日本媒体也批评道:“安倍与其在集体自卫权问题上‘勇猛突进’,不如在与各国合作方面多下功夫,避免日本在世界上孤立。”
安倍内阁危险倾向的出现,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国际上,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需要在安全方面利用日本防范和制约中国;中国迅速发展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日本右翼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使部分民众对中国产生疑惧。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不振,政权频繁更迭,民众普遍失望。日本右倾保守思潮趁机抬头,右翼势力不断膨胀,政坛力量对比向右倾斜,为安倍内阁危险倾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安倍内阁的一系列危险倾向,如果不被及时扭转,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一旦被否定,日本将有可能重新成为战争和侵略的策源地。更为严重的是,安倍政权还力图促成对华包围圈,这将把中日关系和亚太局势引上极为危险的道路。
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道。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安倍内阁如不能正确看待历史,认清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立即悬崖勒马,改弦更张,尊重战后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而是误判形势,一意孤行,把日本重新引向军国主义的邪路,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落得个害人害己的下场。
安倍内阁未来究竟作何选择,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
(载《求是》2013年7月1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