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风云录:对日关系、地区秩序及中国史论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文章千古事

俞新天

王少普教授请我为他的文集作序。一般情况下我都婉言谢绝作序,不为别的,因为真正写好序,至少要读完全书,实在没有充足的时间。但是这次却不得不破例。与王少普在上海社科院同事18年,特别在历史所和亚太所合作更多。虽然后来我离开上海社科院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大家还是在国际关系研究和台湾研究的同行,开会研讨,参与项目,常有谋面。从1983年相识至今近40年,即使没有细读全书,对王少普也略有了解。因此作序就义不容辞,欣然从命了。

王少普热爱学术,学风严谨,勤于思索,笔耕不辍。王少普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点,依我浅见,概括如下。

第一为历史性。尽管王少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对外战略和政策、中日关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台湾问题的日本因素等现实问题,然而其根底却从中国近代史而来,甚至要溯源至中国与日本数千年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深刻了解,成了王少普的显著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强调历史学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历史而学习经验教训。面对国际关系瞬息万变的事件和问题,有扎实的历史认识才不会眼花缭乱、心浮气躁,而能理清脉络,把握趋向。王少普曾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过关于曾国藩洋务思想的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锐利武器,客观剖析了曾国藩的贡献与局限。在当时否定一切帝王将相的思想余波中,这种声音有振聋发聩之效。特别是出自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之手,起点很高,获得了前辈与同行的肯定。他后来的日本研究也比较厚重,得益于此。而且历史学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巨大的包容性给予研究者无限的发展潜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安全,研究者均可展现其才。

第二为战略性。智库的国际关系研究必须密切观察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与热点事件,王少普在这方面成果颇多,不仅撰写了相当多的论文,而且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文章。但是,王少普的研究却更多地从战略角度剖析,自有立意和深度。从战略角度即指不局限于政策层面,更要从全局从总体从长远把握,然后再落实到某个具体问题上。记得在某重要的台湾问题研讨会上,王少普作为少数国际问题专家被邀参会。在台湾问题专家们发言之后,王少普提出,还是要从战略上认识日本对台政策和对两岸关系的举措。他的论证有理有据,另辟蹊径,令大家耳目一新,与会的领导非常赞赏。此后王少普被聘为全国海研中心兼职研究员。有些中青年研究人员背后称王少普为“王战略”,表达了对他学术造诣的尊重。

第三为创新性。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却是最难企及。只要看低水平重复仍然比比皆是,便知创新何等可贵。创新不是追求耸人听闻的标新立异,也不是食古不化、拾洋牙慧的异想天开,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经过自己艰苦的思想劳动,提出独到之见,而且这些观点、见解和判断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王少普的论文曾专论中国应当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将朋友变得最多,敌人变得最少。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直至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这篇获奖论文始终具有现实感。王少普对日本的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狠下功夫,较早警示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战略含义,分析日本借助美日同盟在地区内寻求主导的意图,以及日本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和南海争端中对中国战略的竞争和牵制。日本问题在中国牵动人们的情绪,在网络上经常有极端化的表现。学者坚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真正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殊属不易。创新不仅要有独树一帜的识见,而且要有不随俗流的勇气,对于学者是品格的考验。

收入文集的除了学术论文之外,还有大量的时政评论文章,这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大特色,也是对社会大众渴求深度了解热点问题的回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人民满怀热情地睁眼看世界,逐步地投入了国际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潮流。国际研究专家学者的时评政论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抽丝剥茧,揭示实质,弥补了新闻报道的不足,为全民进行国际事务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有些人以为专家学者不接地气,枯燥无味,某些文艺作品加强了这种刻板印象。现实正相反,许多学者多才多艺,情趣盎然。王少普数十年来研习吴式太极拳,堪称精深。他与夫人在舞场上翩翩起舞,令人羡慕。这不仅于其个人是张弛有道,文武相济,贯通中西文化,兼收并蓄,而且也产生了诗词和散文作品,收入文集中,读之可悦身心,冶情志。

成熟的专家将成果结集出版,不使其散佚湮没,不为藏之名山,束之高阁,而希望留布于世,积累文化,惠及后人。古人将立功、立德、立言定为文人的至高目标,诚哉斯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祝贺王少普论集的出版。是为序。

202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