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创造消费品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生产力构成考察社会形态的逻辑起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其次,生产力构成考察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中,先是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所处逻辑起点的地位,是使马克思全面准确认识生产力理论至关重要的一环,成为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前提。
一、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为基本的范畴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促使自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生产力理论为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学者威廉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以及后来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当中,生产力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力理论,使马克思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物质生产前提出发,科学地论述了生产力的概念、范畴,并以此为据,建构交往形式、市民社会、上层建筑及观念形态,进而把整个社会有机体纳入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最终完成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刻地阐释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使社会历史观由唯心迈向科学,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马克思及恩格斯在对于前人理论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对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生产力理论进行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通过突破其中的局限性,形成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赋予了生产力鲜明的哲学意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通过对生产力理论所蕴含的生产关系的阶段性、人自身也是生产力、生产力既是历史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是促使社会实现更替的动力等丰富的唯物史观内容的探索,为整个唯物史观打下了科学基础,使其成为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他们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促使未来理想社会实现的条件,是构成这一社会的现实基础。1877年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最后达到的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通过“两个保证”,马克思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实现条件和基本准则及两者对于未来社会的意义。生产力的发展所开辟的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之所以转变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结果。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应该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进而为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依据
在马克思的著述中,生产力具有“逻辑起点”的地位,由生产力所要求的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属性,这表明凡生产力必伴有一定的生产关系,由此说明,马克思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一体。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界,与其进行物质变换,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人们进行物质生产,需要分工协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便构成了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有经典阐释:“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获得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建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
一定程度上说,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含义,是在批判李斯特等人的生产力学说的过程中制定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它回答了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阐明了生产力的含义和本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现代形式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是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它解释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科学标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蓬勃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起反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使得人们科学地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根本解决这一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的难题,而消除私有制,才是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可以说,共产主义公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替代,是生产力呼唤的实践结果。对于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恩格斯1890年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其所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是指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这个社会,是由联合起来的个人组成的。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根基于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条件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出现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当出现极端贫困时,又会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那么,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正是基于生产力的标准,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之后,列宁按照马克思的这个逻辑阐明了生产力的决定性意义。他指出,不能仅仅从社会关系出发,而要立足于更基础的物质生产力,“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形式,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没有提出生产力标准的概念,但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包含着丰富的生产力标准观的深刻思想。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的“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应该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一个就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并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具体运用,增添了生产力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新意。他指出:“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中国先进文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应是中国的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离开“世界历史性”,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无从谈起。
有人认为,“中国先进生产力”是与中国落后生产力相比较而言,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先进生产力”,不一定能称为“先进”。这种看法兼顾了衡量“先进”尺度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但依照这样一个论断的逻辑推论就是: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没有先进生产力。照此思路,一系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悖论似乎就能成立。因此我们需要从世界历史性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规定性,从世界历史性的角度进行正确的诠释。有研究指出,这必须在学理上搞清楚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的一般逻辑规定
工业革命以前,“先进生产力”主要是在某一或某些民族和地区中发生和存在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先进生产力”愈来愈具有了世界历史性。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性”,是指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而愈来愈具有了全球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先进生产力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的深层内涵有一段经典描述: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发达的货币制度)、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它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说来,私人(所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视角,马克思对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进行了探讨:从起源上看,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由资本赋予。资本的本质要求它创造和推广先进生产力;从发展过程看,资本在创造了先进生产力、确立了其基本制度层面上的统治地位之后,就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虽然它仍然占有、支配和推广先进生产力,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是工人阶级;从辐射面看,资本按不平衡发展规律推广先进生产力,从而使先进生产力及其占有者与代表者的矛盾逐渐遍及全球;从发展的逻辑结果看,先进生产力和资本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必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包括先进生产力,又包括资本关系)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实现一样”。
马克思得出大机器生产资料的出现需要计划经济与之适应的结论。他将其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一般化,凡生产关系均受制于生产力,凡生产力均取决于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对先进生产力世界历史性的探讨,揭示了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认为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未来社会紧密相连的。虽然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先进生产力的问题上存在“占有者”“支配者”“代表者”等多种形式,但这并不影响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在逻辑上和“历史事实”上的成立。
(二)关于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主要有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关于生产力尺度,基本表述就是列宁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或“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把生产力发展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关于人的尺度即人的发展尺度,意指用人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最终体现;社会进步与否,必须依照人的发展状况来衡量。
生产力发展内含着人的因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以往谈论生产力,均没有真正确立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相联系,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力量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事实上,“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力实质上表征的是人的主体力量和本质力量。
人的发展蕴涵和体现着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就此而言,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就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