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易经》的内容综述
《易经》涵盖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贯通人类社会的所有学问,可以说是一部最古老的百科全书。孔子说:《易经》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包括天下一切道理的一门学问。概括地说《易经》是一门总揽天下一切道理的学问;是一门研究天人合一、精准定位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学问;是一门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是一门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学问;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学问。
一、《易经》是总揽天下一切道理的学问
孔子说:“《易经》是做什么的呀?《易经》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包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的一门学问。所以圣人以《易》通达天下一切人的心志,以《易》肇定天下的事业,并以之决断天下一切的嫌疑。”“圣人以此洗涤修炼他们的心,退藏于深秘之处,与百姓同忧患共吉凶。”《易经》的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的道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透天、地、人三才的一切机理呢?唯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善德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明白天的道理,而复能观察百姓的事情,用蓍草来为民占卜,做到趋吉避凶于未做事之前。圣人以此斋戒其心,以神明他德业的幽深!”
《易经》的阴阳变通之理,随处可见。我们以房间来比喻:打开门来屋内敞亮而光明,这就是阳,为“乾”;关起门来屋内没有光线而显得黑暗,这就是阴,为坤。一关一开,相续不穷,就叫作“变”;一开一关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往来,没有穷尽,就叫作“通”;显现于外面,有物象可观,就叫作“象”;屋内的家具,有尺度的大小,合于规矩方圆的形状,就叫作“器”;制作屋宇之时,即留门户以出入,有法度可寻,就叫作“法”;利用它来出出入入,往来不穷,百姓常常利用它而不知,就叫作“神”。所以《易经》的原始有太极,太极即阴阳未分之前的洪荒状态。太极变而产生乾--(天)、坤--(地),是谓两仪;两仪变而产生金、木、水、火,是谓四象;四象变而产生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是谓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卦;由此八卦相重而产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涵盖宇宙万象,用系辞来断吉凶,这样就有了《易经》;遵循《易经》的道理就可以趋吉避凶,而造成伟大的事业。所以,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穷则变,变则通的,没有比四时更伟大的了。悬挂物象,显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没有比日月更伟大的了;崇高的事业,没有比富贵更伟大的了;具备器物,以适用于人类,设立完成许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寻求深远的道术,使人获得远大的前途,以决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没有比卜筮更伟大的了。天垂示物象,现出吉凶的征兆,圣人就取法它。黄河有龙马负图,洛水有神龟驮书的祥瑞征兆,圣人于是效法它、运用它。有以上“神物、变化、天象、河图、洛书”作为启示智慧的泉源而作成《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又系之以文辞,以告诉我们智慧的哲理、判断吉凶的征兆,可以断定人事的吉凶祸福,而教人趋吉避凶,赴善就福,而远离灾殃。
二、《易经》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易经》这部书,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含人生社会无所不包的,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学问,人生不可须臾离开的。《易经》是以阴阳运行,互相推移变化的,所以它的道理常变常新。《易经》的变动不拘于一爻一卦,如乾卦初九是潜龙,九二是见龙。还有阴阳六爻,外三爻为上,内三爻为下。一二爻为地,五上爻为天,中间三四爻为人,各爻位相互变动,周流于六个爻位之间,从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向上位,没有经常不变的爻位,阳刚阴柔,互相变易。在另一卦爻时,解释又不同,不可固执于一种常态,唯有观其变化的所往,才能明白《易经》的道理。有了《易经》,就好像有老师、父母在自己面前,可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致有违背天意或越规行为。《易经》可以启示我们出入进退,内外往来都要合于法度,或在外以安边定国,治国理政匡济天下,或在内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中,千百年来《易经》也都在指导我们戒惧谨慎,趋吉避凶,以免除灾祸。
三、《易经》是研究“天人合一”和精准定位的学问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二为一的生存状态。它不是只从“天”的一方面来说的,也不是只从“人”的一方面来说的,而是从天、人两方面来说的,只有从天与人两方面着眼,才能将这二者的关系说明白。《易经》用乾、坤二卦来代表天、地,天、地代表了自然界,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源,大地是一切生命赖以存在繁衍的基础,人的生存、发展和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天、地,离不开大自然。
《易经》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感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尽管为天地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其他万物,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是有思想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其实,所有的学问,都是为了人的需要,才发展出来的。从最古老的神话到后来的宗教,从宗教到科学,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艺术,无一不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种种需要、疑惑和问题而产生的。但是人类只是宇宙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宇宙是个大太极,人生只是一个小太极。所以,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宇宙的整体立场上,必须从整体思维出发,才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全面周到,这也是《易经》滋养的中华民族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民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知举一反三的思维的根源所在。
“天人合一”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思想。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的(如宗教所说的神、上帝),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和阳的互动、交感的结果;是显物质(阳)和暗物质(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讲“人定胜天”或“人的命天注定”都是不对的、片面的,我们应该在“人定胜天”和“天定胜人”中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合理定位。在敬天、顺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谋求天、人和谐,做到天下太平。
中国从几千年的“天朝大国”到1840年后,受尽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掠夺,跌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使得国人对“除旧图新”“求新求变”寄予了过高的期待,甚至饱受“求新求变”的折磨,盲目认为西方的一切新的都是好的,而我们千百年来一切的旧的都是不好的;盲目地把“新”当作进化的象征,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打倒孔家店,砸烂旧世界”“破旧立新”,就是典型的例证。
其实《易经》不仅讲“变易”,还讲“不易”。凡是盲目求新,一味求变,如过去“不断革命”的理论,就是只看到“变易”,而严重忽略了“不易”。《易经》的“经”字是经典的意思,本身就含有不变的道理。生活的方式、方法是可变的,而那些规律、原则是不可以变的。“不易”是常规,这种变化之中的不变的常规是超越时空的,无所谓新旧的。
《易经》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有所变也有所不变,持经达变的精神”,学会“应变”,才能找出精确的定位,做好事情。定位就是知道你的位置,学会守分寸,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应该改变的原则必须遵循;应该改变的方式就要适时地权宜应变。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准确定位。
比如,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只有《易经》的思维才能给指出方向和明路。其实中西方文化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这种存在只能在阴阳互动中存在。只不过是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西风压倒东风”,总之要符合“风水轮流转”的“不易”“变易”的法则。最近百年来西方出现了企图用“西方文化消灭东方文化”的思潮,在中国,东方出现了用“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化”的主张,都是不符合不易、变易的要求和“多元互动”的需求的。在现代,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中西方文化合理地”交流、交融,是良好的现象。但想要融合为一,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只有彼此精确定位,各领风骚,才符合《易经》不易的道理。只有按照《易经》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互鉴互学,和谐共存、共生,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一种吸收各种文化长处的世界主流文化,才是正确的道路。
四、《易经》是研究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事物和人类社会在定位之后,仍然会产生很多变数。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有一阴一阳两种原动力,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易经》的第一特性,就是不断变化。
未来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不是无规则地乱变,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这就是《易经》说的“道”。未来会变化,因此需要预测。这样,很多人把《易经》就当作占卜用书,甚至出现了很多以占卜为职业的卜师,算卦、算命先生。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很难预测准确,而越是预测不准,越需要预测,以明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及早加以合理调整,提高对未来变化的掌握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所以,《易经》预测的功能不是迷信,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手段和过程。有时一些巫师为了赚钱,装神弄鬼,给占卜、预测穿上迷信的外衣。其实,《易经》的预测是透过卦象和卦辞,提示我们趋吉避凶的道理和方向。宇宙万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在运行的,它的运行也都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易经》不易的法则。在复杂的变易的现象中,找出不易的规律性的东西。当然对于先后、轻重、缓急、本末,都可以有合理的辨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吉凶本来是事后出现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可以知道、掌握的。所以研究《易经》,寻找趋吉避凶的途径显得特别重要,也成为研究《易经》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预测未来,趋吉避凶,更实际、更需要,甚至可以赚钱,所以在研究《易经》的人中,搞预测占卜的人远比研究易理的人要多。但是预测、占卜的理论根据是易理。只有精通易理的人,他的预测、占卜的准确度才会更高。其实要很好地发展易学,现在所谓的易理派和术数派要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做到天下易学是一家。每一个易学研究者和《易经》工作者,都成为既懂易理,又懂象数的易学学者和《易经》工作者,到那时我们的《易经》研究和运用的水平必将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人生下来就是有生命的,人的生命的运程就是“命运”。人的命运不是直线的,而是有多重选择的。经过运用《易经》学的科学分析、慎重的选择,趋吉避凶,可以最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易经》是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
《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坤卦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说,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很多的喜庆;而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遭遇到很多灾祸,或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殃。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近国外报道:美欧一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科学,不是迷信。其实远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先贤就在《易经》中明确地指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高明,《易经》这本书是多么的伟大。
《易经》系辞上传讲“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就是说,一阴一阳的相互对应和作用,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和根本,这就是道。我们遵循道的规律开创万物、规划生活,就是善。《易经》和《道德经》都主张以人为本,人要以道德为根,要把道德修养看作做人的根本。
《易经》讲的天道、地道、人道实际上都存在于人的身上。因为,天道、地道也都需要人来辅助、了解、掌握。人是万物之灵,“仁”是万事万物的共同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所以,做人就要终身不渝地怀有爱心,追求仁德,加强道德修养也就成为做人的根本要求。
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心修炼,为此,就要时时看到我们内心深处不符合“仁”“爱”的东西,不断加以矫正、去除。但是,由于人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使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却看不见内心深处的东西;只看到前面的东西,却看不到后面的东西。向外学习了很多东西,仍然不明白道理,不重视内心的修炼,这是现代人普遍的缺陷。加强内心修炼、道德修养,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很多人“情”不见了,“理”又不重视,建立不起来。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经验,反而忘了、丢掉了老祖宗的好的东西。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易理、易道已经和我们的灵魂、血液凝结到一起、共存了。可惜一般人不能察觉,反而舍本逐末,去学一些别人细枝末节的东西,搞得中不中、西不西,甚至愈来愈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他们学习别人的东西只注意枝节,而忘记了精髓,忘记了整体的发展的观念。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凡是重视道德建设、品德修养的时候,都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的时代。比如:中国历史上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清廉之治。凡是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他的人品就好,人缘就好,事业也顺,成就也大。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个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国家要重视民众的道德建设。现在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全民的道德建设和全民族道德的重树。
《易经》系辞下传讲: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化生万物;圣人最伟大的德行是保持高贵的品质。凭什么来保持呢?用“仁德”和“道义”。人类之所以与一般动物不同,是因为人类有“仁义”,懂“道义”。做人要知道“德本才末”“德本财末”。现代社会上一些人完全不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他们只知道一切向钱看,甚至不择手段地贪腐、敛钱,有的甚至多达几十亿、几百亿。这是一种严重的道德沦丧、“失道”“缺德”的表现。要形成全社会鄙视之、共诛之的氛围。我们要学习《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的精神,以“德本财末”“德本才末”的观念处理好德行、才能和钱财的关系。
六、《易经》是一门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学问
《易经》的宇宙观,是把宇宙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总是在“生生不息”地运动发展。比如,《易经》的八卦代表宇宙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乾卦象征父亲,坤卦象征母亲;震卦为长子,坎卦为次子,艮卦为小儿子;巽卦为长女,离卦为次女,而兑卦为幺女。八卦还可以代表动物。乾卦代表马,坤卦代表牛,震卦代表龙,巽卦代表鸡,坎卦代表猪,离卦代表雉,艮卦代表狗,兑卦代表羊,等等。宇宙万物不管有多么复杂,却能够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滋生繁衍。生生不息,对自然界来说就是永不停止;对人类社会来说,就是要永续发展。不但我们这一代要过得好,还要让子孙后代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建设,现在又强调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调结构转方式,都是为人类生活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在当今的地球村时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就必须提倡“致中和”的价值观,摈弃用暴力、战争解决矛盾、冲突的观念和方式,而要提倡“致中”“和谐”。“致中”“和谐”不能只停留在愿望、理念、祈求上,应该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中。唯有坚持“和谐共存”“和而不同”才能有效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和矛盾。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类就非努力“致中”“和谐”不可。近三四百年来,由西方主导的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普世要求,已经造成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文明将会失去控制的乱局,致使地球村能源被浪费、自然生态被破坏、社会正义被漠视、弱势族群被欺压等问题。地球村要永续经营发展,就必须发扬《易经》“致中”“和谐”的精神,这样,社会发展才有希望,故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努力。
七、《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中华文化的主干,直到现在仍然在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讲:“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皆可援易以为说。”并把《易经》放在《四库全书》的首篇。易道就是易学的大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易经》既探索宇宙天地,又研究人生和人文社会。现在人们说的人文、文明都源于《易经》。《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国人外圆内方的性格和折中变通的处世方式等,无不是在易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易经》是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共同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