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辨识吉凶
——人生成败三秘籍:辨吉凶、察细节、多反省
我们上面讲了贵贱大小与卦爻之间的关系,今天继续讲解下面的吉凶悔吝与无咎的部分。这一讲的主题就是辨识吉凶。原文内容:
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辨吉凶者存乎辞”,我们知道卦爻辞是对卦爻变化后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也就是对变化产生吉凶的判断。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一般来说,只要有变化,那么变化的结果就会有两种:吉或凶。尽管吉凶的程度不一样,有时吉凶小得我们没有多少感觉。卦爻辞会把吉凶状况提示给我们,同时也就告知我们如何去辨识如何去趋吉避凶,这也是我们占卦的目的之一。所以,卦爻辞是很重要的,大凶是告诉我们不能做,小凶是告诉我们如何规避,从而化险为夷。
“忧悔吝者存乎介”,首先我们要辨明一下“介”这个词,在《周易》豫卦中六二爻中有“介于石,不终日”的断语,这里的“介”就是边界,介石就是划分边界而立在中间的石头,既然是划分地界,这条分界线就必须直而正,分界线如果弯弯曲曲就没办法划分出来了。介石也必须不偏不倚,中正而立。所以,这里的“介”就有持中、持正的意思了。理解了“介”的意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也就清楚了:烦恼、骄吝这些问题能做到持中、持正的态度就可以消除了。
当然了,“介”还有第二种解释,这也是很多研易者倾向的一种解释。介是微介、末介的意思,也就是细微的意思,也就是辨识细微中的差别。哪些事是悔哪些事是吝,同样一件事,心中有悔,则改错,事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心中是傲骄,则对细节变化没有感知,那么事情就会向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多成败在于对细节的感知、对细节的把握,这将决定着最终的吉凶。悔吝虽然还未分吉凶,但如果细节处理不好,则会产生吉凶。
所以,公正客观,把握细节则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正确的态度,这样做的结果带给我们的将是吉,哪怕是凶,也会把凶的程度降到最低。
在这里再讲一个典故,这个故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都学过,叫《扁鹊见蔡桓公》,是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要通过这个故事讲清楚一个道理,就是讳病忌医会致人死亡。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一句“寡人无疾”给回绝了。等扁鹊走后,还对下面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过了十来天,扁鹊又见了蔡桓公,这次说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还是没理他,坚持自己没病。又过了十多天,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到了脏腑里了,再不治恐怕有性命之忧了。结果桓公还是没理他,对扁鹊的警告不当回事。再过了一阵子,扁鹊见到蔡桓公时,转身就跑掉了。桓公感到奇怪,这个家伙不是每次见到我都叽叽歪歪地说我有病吗,这次见了我怎么不说了,看到我活得好好的,没脸见我了吧。他就派人去要问问他,要取笑他一番。扁鹊那是著名的神医,自然不会像桓公说的,医之好医不病以为功。他还是对来人把桓公的病从轻到重发展情况告诉了来人,当病在肌肤的时候,用点按摩、热敷就行了;病在肌肉里面的话,搞点针灸之类也可以解决;病在内脏里面的话,多吃几副汤药也能够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君王已经病到骨髓里面去了,这个地方我管不了,是由阎王爷管的,是“司命之所属”,他要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了,我没有办法了。这个随从就回去报告,蔡桓公还是没有管。过了几天,蔡桓公突然觉得身体很不好,浑身剧痛,派人去找扁鹊,发现扁鹊已经逃往别处了。桓公没几天也就找阎王报到了。
在这个故事里,同时也说出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忧悔吝者存乎介”,蔡桓公的病开始很细微,没什么大病,若是他听扁鹊的话,有悔过之心,事情很容易解决。结果他是以骄吝之心对之,还说“医之好医不病以为功”这类的话。最终酿成大病,不可挽回,成了灭顶之灾。
最后一句叫“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并非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其实,我们面对人生的成长过程,都是在犯错、知错、改错中长大的。那么做一件事也是同样,不要以为不存在问题,问题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大与小罢了。所以,我们要有惊惧之心,有悔过之心,要经常反问自己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真的做好了,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要怎样改正才能更好。这样每天都要“三省吾身”,才能无咎。其实,《易经》中的这句话是我们成就“工匠精神”的最好座右铭。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坚持把细节都做到最好。
今天我们讲了“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易经》里的这三句话教会我们如何辨识吉凶,如何识别细节以防患未然,如何时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