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中秋(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节日诗词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释】

①陈令举:苏轼的朋友。

②缑山:山名,即缑氏山。在河南省偃师县府店镇境内。仙子:指王子乔。传说王子乔在缑山修道成仙。

③痴牛呆女:指牛郎织女。因他们不做仙人,要做凡人。所以,苏轼说他们“痴”、“呆”。

④凤箫声断:指王子乔喜欢吹笙作凤凰鸣。

⑤谢时:指告别尘世,遨游太虚。

⑥客槎曾犯,银河波浪:传说中,大海与银河相通。有人从海滨乘浮槎到了银河,遇到牛郎。槎(chá):竹木筏。

【今译】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

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

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

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

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鉴赏】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七夕词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此词上阕,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阕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张华《博物志》里有个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诗词故事 王子乔修道成仙

修道成仙,虽是虚幻,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遭遇种种磨难的诗人,更是对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羡慕不已,这在李白诗歌、苏轼文章中都能看到。

王子乔也是诗人们羡慕的神仙之一。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这个传说自然就引起人们的向往。唐代张仲素《缑山鹤》:“羽客骖仙鹤,将飞驻碧山。映松残雪在,度岭片云还。清唳因风远,高姿对水闲。笙歌忆天上,城郭叹人间。几变霜毛洁,方殊藻质斑。迢迢烟路逸,奋翮讵能攀。”既有对王子乔的羡慕,也有想学不成的无奈。苏辙《缑山祠》:“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唯有故山存。”则是咏王子乔事迹。

王子乔吹笙也是诗人常常写到的。唐代钟辂《缑山月夜闻王子乔吹笙》:“月满缑山夜,风传子乔笙。初闻盈谷远,渐听入云清。”宋代司马光《缑山引》:“王子吹笙去不还,当时旧物唯缑山。”这是赞美王子乔吹笙的。徐凝《和川守侍郎缑山题仙庙》:“王子缑山石殿明,白家诗句咏吹笙。安知散席人间曲,不是寥天鹤上声。”这是赞美宴会主人家的音乐,听完了才发现原来是人吹出来的音乐,这样就把如闻仙乐的感觉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