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怎样尽可能避免“遗传”父母的性格缺陷?

有人曾问我:“如何避免‘遗传’父母的性格缺陷?”

如果是遗传,来自基因的东西,恐怕怎么努力都无法避免。好在,我们性格中非常多的东西虽然与父母很像,但并不是来自遗传,而是习得。

这是一个好消息,只要是从人际关系中学到的东西,就有改变的可能。当然,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我们与父母相关的性格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认同和反认同。当然,实际过程远没有这么简单。

认同。在成长过程中,当我们与父母互动时,会观察与感受父母的行为方式,也会感受父母行为方式带给我们的影响。在经年的互动中,父母的影子投射进我们的内心世界。经过慢慢积累,我们内心会将这影子吸收成自己的东西。于是,我们成了父母那种样子,比如变得像妈妈那样遇到事情就会担心。

反认同。父母投射进我们内心的影像是我们非常不喜欢、不愿意在自己身上出现的,于是我们让自己变得与父母完全不一样,比如对自己说:坚决不能像妈妈那样心情一不好就吵架。

所以,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避免像父母一样,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意间选择的反认同方式。

当然,反认同不一定会比父母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不管是认同,还是反认同,行为的标准其实都来自父母的行为,都是受制于父母的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只是为了简化描述的过程,实际上,不只是行为方式,还有情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非常丰富的内容)。

对于想改变对父母的认同的人来说,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的增加和各种学习积累会帮助修正当事人的行为模式;不适应现实的行为模式带来的挫败性体验增多,也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努力做出调整和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在一个人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发生。

人格成长最快捷的方式,可能是接受精神分析;但是就算快,通常也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好了为了改变而付出努力的准备。

实际上,很多人来到咨询室里,都带着“让咨询师告诉我一些办法,于是我就可以脱胎换骨”的幻想,这其实与“不遗传”的期待差不多。然而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终究是躲不过父母的影响的。

生命中很多事情,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可以拒绝的,也不是靠知识就可以改变的。

对于改变性格这件事,当事人只能自己经过感受、思考、理解、调整、改变这样的过程,而不可能靠多读了几本书,多知道了几个道理来达成。

所有的痛苦是需要真正地经历过,懂得了它存在的功能,想放弃它之后,才能获得改变的。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性影响已经形成,那就只能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去改善,而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药,像做个手术一样,麻药一打,医生一开刀,醒来一看,病灶没有了。

天下最“神”的咨询师也没有这样的功力,何况这天下就没有“神咨询师”。

所以,“不遗传”这件事,更多的是来自自身后天的学习与努力,而从父母那里阻断的渴望是很难实现的。

一个比较现实的渴望是,让自己努力学习做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将自己将来对孩子的伤害性影响尽可能地降低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