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分法辩证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哥白尼式革命的具体内容

哥白尼式革命有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批判。从旧传统形而上学的本原、本性、本质、本因上进行彻底的揭露,批判它的理论内容的荒谬性、虚假性、幻灭性,全面暴露旧传统形而上学给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带来的深沉危害,摧垮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清除独断思维方式给人类思维运作带来的毒害。康德对旧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个长时期历史性任务。这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活动已有几千年之久,在这种漫长时期中,它支配和宰割整个哲学论坛,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既全面广泛而又根深蒂固,要彻底摧毁它绝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康德对它的批判大概从1770年教授就职论文中就开始了,经历几十个春秋,至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才算告一段落。此后,在其他不少著作中继续进行批判工作。实际上,从1770年开始,康德一生都为之而努力拼搏,就是在生命结束之前1798年《实用人类学》中仍然在继续进行批判性工作。

另一大任务是创立新的形而上学科学。这一任务贯穿于1770年以后全部哲学著作中,有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复杂,门类完备齐全,并不是简单几句话所能说清楚的。不过它们主要是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论述为基础而展开创建工作的。这里且先行探讨一下,康德为他的新哲学理论体系确立了哪些主要的基础理论。

1.哲学存在论方面的理论变革

主要是清除存在的本原主观观念论,建构康德自己特有的存在本原二元论。康德哲学存在本原论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在几十年间经历了几番曲折变化的过程。1755年关于天体与天体体系形成与运行学说的著作中说道:“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这标示着康德哲学存在论思维发生质的裂变,确立了物质存在本原论。大学学习时受沃尔夫哲学的影响所初步形成的世界观全面动摇,但并未完全清除。1770年确立物质世界与理知世界并存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直保持至终。《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明确确认知识有两个来源,既来源于经验又产生于先天,并且对两个世界存在观作了进一步论证。

2.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变革

主要是清除主观观念认识论,确立二元论认识论。对于旧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的一系列环节: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方式、认识的验证、知识的构建等等方面进行变革。最为显著的一种变革在于将整个认识过程从两个阶段划分为感性、知性与纯粹理性三个阶段;建立一系列认识机制,强调认识必须从经验现象开始,主张现象首先依照于先天知识,然后突出知识需要与经验事物相对照,接受经验试金石检验。整个认识论鲜明地显示出二重性,不仅尊重经验事实,又突现主体能动性,突出先天法则的意识。

3.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主要是铲除旧传统形而上学独断思维方式,清除它的一切贻害,确立辩证思维方式。康德十分重视这一方面变革,直接确认必须进行哥白尼式思维方式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将康德自己重建的对立面统一辩证法即三分法辩证法引进整个认识过程,建立三分法认识辩证法,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思想方法论,即“先天综合辩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整个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康德自己看来,这就为先天知识的获得开辟了可靠的广阔的途径。

4.逻辑学方面变革

主要是对作为旧传统形而上学逻辑思维拐杖的普通形式逻辑进行改造。注意,这并不是要从根本上予以抛弃或清除,只是对它进行根本性改革,同时建立一系列辩证逻辑规则。将普通形式逻辑从只重视逻辑形式、忽视逻辑内容上转变过来,转变到逻辑内容与逻辑形式两者并重上;既尊重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又尊重辩证逻辑的“矛盾律”;既有逻辑的分析方法,又有逻辑的综合方法。

5.自由理论方面的变革

主要是完全彻底地消除唯理论派所散布的“上帝唯一绝对自由论”:世界与人都不过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创造的,受上帝完全的支配与宰制。人仅仅是任凭操弄的“羔羊”,来到世间只是为了接受因偷吃禁果而应受到的“惩罚”。因而人不能有任何的自由与权利。康德在批判旧传统形而上学这种理论的同时,在吸收法国启蒙主义自由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自由理论体系,以期实现人在三大活动领域中的自由。这即人与自然界自由并存,个人与他人、与社会自由共处,个人与个人自身自由相生。康德要求人自身完全的独立自由解放,强调人是人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与奴仆。

以上五个方面的表述虽然是提纲挈领式的,仅仅来自《纯粹理性批判》一部著作,但也可以大致彰显出哥白尼式革命的全部基本内容,足以表明这种革命是针对旧传统形而上学而进行的总体性全面变革。显然,康德这种变革并不可能为哲学的发展找到一条“科学而可靠的道路”,但是在这个方面却打开了一条裂缝,在某种程度上对后世是有启迪作用和影响的,它的内容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并不是认识论上简单的一场变革所能容纳得了的。

同样,哥白尼之发现“日心说”,否定“地心说”,也并不是简单的“视角转换论”所能解释得了的。哥白尼是在经过漫长时期对太阳系内天体运行进行观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天文数据并且参考了他人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天文数学运算与测算,把经验性现象与数学运算(康德把这种经由纯粹数学运算而获得的知识称为“先天知识”)结合起来。这种思维方式的运作结果,使哥白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伟大发现。

所谓“视角转换论”,很明显,是依据康德如下一段论述做出的:

“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假定全部星球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到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14

从文字表面上看,依据这段叙述似乎可以得出“视角转换论”。多么简单呀,观察者从“停留在静止之中”转换到了“自己旋转”角度上,进一步极大地突出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哥白尼就“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做出了伟大的发现。但是,我们要追问:“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无法进行下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却会取得始料不及的成绩?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实际上是要说,当着奉行“地球中心说”时,对于像金星、水星、火星这些天体运行的轨道已无法取得科学合理的解释,而如果依据“太阳中心说”,那么不仅金星、火星这些天体的运行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就是地球自身实际上也并不是静止不动,它的运行状况也可以得出合理解释。这些不仅仅是“视角转换”的问题,主要地并且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变革的问题。在康德看来,是观察到的经验现象要不要与康德所谓的“先天知识”(数学测算的结果)相结合的问题。这里要认真地考量到,康德请出哥白尼“日心说”具有深刻含意,他是企图使用哥白尼的伟大发现作为一个十分确凿的例证,确切地证明他所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辩证思维方式的正确性。

“视角转换论”把哥白尼的伟大发现看得过于简单了。实际上,哥白尼赋出了极为艰辛的劳作,支出了一生的精力。

(1)依据长时期对天体运行事实的观测以及大量数据的天文数学计算,画出了太阳系内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等等的直观性实际运行轨道。这是具有极大科学可靠性的东西。

(2)假如地球是中心,太阳以及金星等行星围绕着地球进行椭圆形运行,那么,它们各自与地球的距离应该是它们各自运行的半径。但是,它们各自的近地点与远地点却是不断变化的,有无数的数据点,而不能是常数。以这无数的数据点为半径,实际上无法画出围绕地球进行椭圆形运行轨迹,纵然以其中一个行星与地球之间距离之一作为半径画出的轨迹,那也与实际观测到的轨迹完全不一致。

通过对太阳系内各个行星运行轨迹的测算与研究,还发现太阳本身也在作圆形运动,围绕一个中心运转。虽然,当时还没有可能计算出太阳实际运行的全部轨迹,但仅仅依据计算出的其中一段的分析,要使这一段圆形轨迹得以形成,其半径的长度比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长度大上无数倍。这就充分表明,太阳并不以地球为中心来旋转的,而是另有一个中心。

(3)通过对地球与太阳以及与各个行星之间距离的不断变化着这种现象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地球本身实际上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也在围绕一个中心在进行椭圆形运行,对地球圆形运行的轨迹的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圆形运行轨迹得以形成的半径长度恰好等同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这就表明太阳不是围绕地球来旋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来做椭圆形运行。

这一发现促使观测者进一步去测算太阳系内各个行星椭圆形运行轨迹的半径长度,发现它们各自运行的半径长度也正好相等于它们各自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这即证明太阳是各个行星绕以运行的中心。

这样,太阳中心说得以形成,地球中心说被否定。康德对此有关的说法不过是一种非常简略的通俗性说明而已。在其中隐藏了哥白尼的无数艰辛与心血。

(4)那么,日出日落这种太阳似乎围绕地球旋转的“经验性事实”又是怎样形成的?哥白尼对整个太阳系内各个天体漫长时期观测,发现地球不仅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球本身还在自转。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自身还在从西向东旋转。这样,就发生了人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只天天看到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边落下去,使人们普遍产生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错觉。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对运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有发生,我们坐火车出外旅游,人坐在车厢里,火车在开动时,人未动却看见车厢外车站站台和房屋飞速向后退去,但事实上站台和房屋都没有动,动的是火车在向前行驶。这种相对运动也就是某些人所谓的“视角转换论”的来由,坐车的人本身发生了错觉,而不是视角转换的结果。

康德把哥白尼的发现看作是经验现象与先天知识相综合的统一。我们则认为,这个伟大发现之所以取得,原因在于进行了科学抽象思维,它直接依据于长时期天文观测获得了大量资料与数据,依据于对这些资料与数据的计算。这种计算在当时完全依靠人工进行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个过程绝不是视角一下子转换过来了或者是进一步突显了主体能动性去“占有显而易见的核心的能动的位置”的结果。

康德非常重视哥白尼的伟大发现,把它看作一个经典性事例。康德称自己的思维方式变革为“哥白尼式革命”。但是有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康德不过是要强调“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而已。这种看法依据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如下一段论述:

“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有更好的进展。”

有人就依据这段论述指斥康德企图用“先天知识”也就是主观观念论来改造客观对象,把客观对象完全主观观念化,为“人为自然立法”提供论据。其实康德这段论述主要针对单纯经验论来说的。在单纯经验论看来,除经验之外,就没有理性理论这种东西。因而固守经验泥坑,不肯深入到现象的本质层次中,容易为经验假象所蒙骗而不自知,康德举出哥白尼的伟大发现为例,就是要说明,人们天天看到日升日落,就误以为这是客观事实,从而做出“地球中心说”的错误判断。其实,这只是假象,人们被假象欺骗了几千几万年,哥白尼的伟大就在于与普通人的思维不同,敢于打破宗教势力所利用的传统观念,不为经验假象所迷惑,依靠主体思维的努力,既不唯一依赖于经验,拨开相对运动所形成的日升日落这种假象,又紧紧依靠对大批自己亲自观察到的天文事实的测算,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在这个方面康德有其正确的地方,在“太阳中心说”的发现上,对象的确依照了知识。康德把这种知识称作“先天知识”,我们则抛弃“先天的”这种说法,把它称为“科学抽象思维”。主体思维深入到了现象的深层次本质中,发现了客观实质,但并没有制造或创造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康德在进行哲学变革、提出“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这条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另一条原则:

“我们永远不能借这种能力超出可能经验的界限,但这却恰好是这门科学的最根本的事务。”15

这条原则是上述批评者所没有或者不愿意看到的。它清晰明确地指出,超越经验和一切现象的界限,必然会使主观思维绝对化、无条件化,从而使主观观念空洞化、虚幻化,陷入绝对抽象思辨、独断思维之中。所以,康德又说:

“但现在,那个智性意识虽然是先行的,但我的存有唯一能在其中得到规定的内直观却是感性的并且与时间条件结合着的,而这一规定,因而内部规定本身都依赖于某种不在我心中,所以只在我之外的某物中的持存之物,我必须在对它的关系中来观察我自己;这样,外感官的实在性为了一般经验的可能而必须和内在关系的物,正如我知道我本人在时间中确定地存在着一样。”16

康德思维方式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象与知识对立面辩证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既承认知识来源于经验,又承认经验对象必须依照于理性思维。

最后,还需要简单讨论到所谓“人为自然立法”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被指认为康德“主观观念论”的确凿证据。它被理解为为整个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一切事物规定法律与法则,约束和支配整个自然界的一切存在与运作。显然,这样一种理解是单纯从字面上做出的简单肤浅的解读。

实际上,康德提出这个命题只是使用了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典故而已。十六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经过长时期天文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为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做出了更为明确而完整的理论论证与天文观察验证,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哥白尼理论。这种理论也就为科学界所普遍确认,被称为“哥白尼—开普勒日心说”。当时由于这一科学盛事,广泛称誉开普勒为“天空立法者”。康德借用这个典故,把自然科学家走向自然界,发现自然运动法则,为自然事物的运动提供普遍自然必然规律性,同样称誉为“为自然立法”。康德提出这个命题并不包含任何人可以无条件、无客观事实依据为自然界制造法则法规、创造规律的含意在内。

1参阅俞吾金等编著《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版,第56-57页。

2俞吾金等主编《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第42、51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784。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XXXV。

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7页。

6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出版,第77页。

7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出版,第38,46-47页。

8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9页。

9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边码第16页。

10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第37页。

11参阅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VII-AXII。

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XXXI。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VII。

1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XVI。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人民出版社版,BXIX。

1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XL-X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