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项目四 建立生态茶园

任务目标

1.掌握生态茶园的概念和建园标准。

2.掌握新茶园建设规划的关键技术。

3.掌握茶苗移栽的方法。

任务一 认识生态茶园及建设标准

1.生态茶园的概念

生态茶园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崭新种植模式。在栽培上的关键控制点:茶园选址、施肥和病虫害控制。

2.生态茶园建设标准

(1)茶区园林化

树种选择:选树种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速生优质树种,以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枝叶疏密适中的果树、经济树种为佳。茶园中覆阴树种可选择海南黄花梨、海棠果、沉香木、肉桂、铁刀木、银合欢、金合欢、香樟、樱桃、山海檀、神衰果、银杏、山苍子、天竺桂、油茶、水冬瓜、旱冬瓜等;在空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可选择灯台树、香椿、香樟、苦楝、桂花、罗汉松、山茶花、杉木、澳洲坚果等,乔灌结合种植;防护林和山顶可选柯子、杨梅、香樟、罗汉松、杉木、楠木、天竺桂等树种。

生态位配置:在以茶为主体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可建设上、中、下三层结构,即树木—茶树—绿肥植物(矮秆)。茶园内覆阴树每亩种植乔木树8~10株,株行距为10~12米;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3~5米种植1株或适当密植。

绿化树管理:应加强对防护林、行道树、覆阴树的培肥管理,提高成活率。当覆阴树树冠和根系过于庞大,应及时进行适当整枝、修剪,使其保持适宜的遮阴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持茶树的正常生长。

(2)茶树良种化

茶树栽培品种:全国审(认)定的茶树品种共有95个,其中有性系地方品种有17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成的无性系品种有65个。

黔南主要栽培种:福鼎大白、黔南本地中小叶品种、贵定鸟王种。

形成品质特色:用一个主栽品种,其面积应占种植面积的70%左右,搭配品种约占30%。

提高茶叶品质:将不同品质特色的品种按一定的比例栽种,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如:香气特高的、滋味甘美的或汤色浓艳的品种,分别加工后将其拼配,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并形成企业的产品特色。

克服“洪峰”现象:早、中、晚生种搭配。浙江临海涌泉区南屏山茶场的经验是早生种65%,中生种25%~30%,晚生种5%~10%。

(3)茶园水利化

茶树苗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大大降低移栽后茶苗的成活率。但是土壤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湿度过大,又会导致茶苗根系发育不良、茶苗死亡,使成园后产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在新茶园规划中,必须结合本地情况,认真设计排灌统。一般茶园排蓄水系统应包括隔离沟、等高截水沟和纵排水沟。

(4)生产机械化

适当配备茶园机械,例如微耕机、采茶机、修剪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管理效率。

(5)栽培科学化

严格按照生态茶园管理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

任务二 茶园规划

1.园地选择

茶树建园时应考虑茶树适宜生长的生态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温度:年平均温度在13℃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以上。

空气湿度:在茶树生长期间,空气温度以80%~90%为最好,小于50%时,将影响茶树生长。

降雨量: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生长期间月降水量最好达到100毫米以上。

土壤:pH值在4.0~6.5,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有映山红、铁芒箕、杉木、油茶、马尾松等。石灰性紫色土和石灰性冲积土不宜种茶。

地势:有句话叫“雪冻高山,霜打洼地”。因此,山间峡谷、风口和洼地、山顶和山脚不宜种茶,半山坡种茶最适宜。

坡向与坡度:南坡最适宜种茶,且坡度应在25°以下(最好为3°~15°)。

海拔:在海拔1500米以下,每升高100米,温度要降低0.3~0.4℃。因此,茶园随着海拔的增高,积温减少,茶树生长期缩短。在海拔200~700米时,茶树生长良好。低纬度地区海拔可高些,高纬度地区海拔应适当低些。

水源:充足或取用方便。

交通:方便。

无污染:大气、水质和土壤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环境标准。

茶园选地应遵循一定原则,总结起来就是:背风向阳酸性土,土层深厚水源足,坡度小于25°。

2.园地规划

(1)园地规划总体要求

新茶园建设要在选择好园地的基础上,搞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做到“山、水、园、林、路”总体规划,经济实用。即符合生态茶园标准的“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要求。

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与主要建筑物布局、茶园区块划分、道路网设计、水利网设置、防护林网与遮阴树设置。

(2)茶园区块划分

种茶区域确定后,应将土地分区划块。大型茶场可下设分场、茶叶加工厂等。

一般中小型茶场,可将土地分成区、片、块,用防护林、隔离沟、主干道作为区的分界线,独立的地形或支道可作为片的分界线,片内可用人行道划分成若干地块,块的大小以3335~6670平方米为宜,茶行长度为50米左右,这样做便于田间管理、采茶和今后的机械化操作,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以场部为中心联络各区,贯穿全场每个作业区(若原有公路贯穿全场,则不必重建),路宽6~8米,可供拖拉机、汽车行驶。纵向坡度小于6°,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米。

支道设计:支道一般与主干道垂直,与人行道连接,贯穿整个茶园,是主干道的辅助道路,支道路宽3米左右,可供手扶拖拉机、手推车行驶。

步道设计:供采茶人员进出茶园和护理茶园时使用,这也是茶园分块的界限,一般路宽1米左右。坡度在20°以上的茶园,应设“之”字形上山步道,以避免路面被水冲刷及降低送肥上山时的劳动强度;坡度小于10°的缓坡步道可开成直道。道路以控制在总场面积的5%左右较为适宜。

(4)排灌系统的设计

隔离沟设计:在坡地茶园上方和茶园下方交界处开设等高隔离沟,目的是避免雨季时大量地表水冲入茶园和农田,而在干旱前又能积蓄部分雨水,用于施农药、叶面肥或灌溉。隔离沟要求宽、深各0.5米左右、沟壁呈60°倾斜。在沟的适当部位建一蓄水池,水池容量为5~10吨,隔离沟两端连接纵排水沟,通过纵排水沟排出雨水至蓄水塘堰。

等高截水沟设计:坡面较长或坡度较陡的茶园需设等高截水沟,其作用是积蓄雨水,并排泄多余的水入纵沟。坡地茶园每隔10行开一条横沟。梯式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沟宽、深各为0.35米左右,在沟内每隔3~4米筑一小土埂或挖一个小坑,以便拦蓄部分雨水,使之渗入土中,供茶树吸收利用,并可减少表土随水流失,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保泥沙。

排水沟设计:目的是汇集隔离沟、等高藏水沟和蓄水沟中的多余积水,并将积水排出茶园外,一般可利用天然沟修整而成,也可在茶园支道和步道两侧修筑。纵排水沟应修筑成排蓄并用的梯级形,并在沟内每隔十余米修筑小凹凸横坝,以减缓水土冲刷。

(5)防护林的设置

设置防护林的目的:减少寒灾、旱灾、风灾的危害,改善茶园小气候,最终达到高产优质。

设置防护林的位置:防护林一般种在茶园四周、路旁、沟边、陡坡和山顶迎风处。风害严重的地段应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设置防风林。

设置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搭配:受害不严重的茶区,以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或风景林为主。

设置防护林的防护林树种选择:第一,生长迅速,防护效果好,适应本地气候;第二,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根系分布深;第三,有一定经济价值,如杉树、樟树、八角、油茶、油桐、桉树、棕榈树等。

任务三 茶树种植

1.种植前整地与施底肥

种植前整地:种植前未曾深垦的地必须深垦,已经深垦的地可开沟施底肥。平地茶园以种植沟轴线为中心,整理成宽80厘米,深10厘米的种植畦面。坡地茶园沿等高线整地挖沟种植,坡度较陡需修建窄幅梯田进行种植。

底肥的施肥方法:肥料多时,可以全面施肥,如果数量少,则进行集中条施。条施时,表土移开,开深50厘米的沟,沟底挖松,按层分施,层层覆土,表土移回。施肥后经过几个月的腐解,待土壤下沉后方可整地,并在沟上种茶。种茶时,茶苗或茶籽不可直接与底肥接触,应相距15厘米以上,即施肥至离地面20厘米左右,再用表土填。

底肥的肥料用量:每亩地施腐熟有机肥3~5吨,饼肥0.15~0.2吨,磷、钾肥各30~50千克(磷肥应提前一个月与有机肥混合堆沤)。若种植前基肥使用不足,需要以后逐年加施,才能快速成园。

2.茶苗移栽

适时移栽:移植应选择在茶树休眠阶段、土壤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进行。茶苗移栽的最佳时间是10月中旬~11月中旬,其次为2月下旬~3月上旬。

茶苗规格:苗木高度不低于20厘米;直径不小于0.3厘米;根系发根正常;叶片完全成熟,主茎大部分木质化;无病虫为害。

栽植时应保持根系的原来姿态,使根系舒展。对主根过长的(超过33厘米),可酌情剪短。但应注意保存侧根多的部位。

填土时,要边覆土边踩紧,使茶根与土粒紧密接触,不可上紧下松。待覆土至2/3~3/4沟深时,即浇定根水。水要浇到根部的土壤完全湿润,边栽边浇,待水渗下再覆土,填满踩紧。加土直至与茶树基部泥门相平为止,过深过浅,都会影响移栽茶苗的成活率。

茶树沟栽:挖沟时,表土放一边,底土放另一边。表土先回沟底,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做底肥,再填上细土(直播的多填些),即可栽茶或直播。

种植规格是指茶园中的茶树行距、株距(丛距)及每丛定苗数。

茶树种植规格分为三种:

单行条植:行距110~130厘米,丛距33厘米,每丛3~4株茶苗。

双行条植:行距120厘米,丛距40厘米,每丛2~3株茶苗或4~6粒茶籽。

三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和丛距各33厘米,每丛2~3株茶苗。

3.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浇水抗旱。首次移栽后浇足定根水,以后每隔1~2周浇一次水,天干浇水次数可再多一些,浇到成活为止。成活后可施一些发酵后的稀薄人粪尿。

遮阴防晒。栽后第一二年,可进行季节性遮阴。可用狼萁草、稻草、麦秆等插在茶苗的西南方向遮阴。高温干旱季节过后,拔除遮阴物铺于茶行之间,既保水又增加土壤有机质。

根际覆盖。用稻草、麦秆等作为根际覆盖的材料,于旱季到来之前,在茶苗根茎两旁根系分布区覆盖。秋冬栽培的茶苗,栽后立即覆盖,可以起到抗寒保温的作用。

间作绿肥。幼龄茶园合理间作绿肥,既可增加土壤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又可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假植和药剂处理。未能及时当天运输或栽植的茶苗,应将其集中埋植在泥土沟中,可防止茶苗失水,提高成活率。用50毫克/升的萘乙酸处理根系(黄泥浆蘸根)可提高运输过程中茶苗移栽成活率。

4.种植后苗期管理

有句话叫:“成园不成园,关键头一年。”幼苗期茶树“怕旱、怕晒、怕冻”,必须做好“抗旱保苗”“及时间苗补苗”“合理施肥、促苗养苗”工作才能达到茶园出齐苗、出壮苗,早日成园的目标。

抗旱保苗:茶苗出土后,采取插遮阴枝(树枝、作物秸秆等)和间作遮阴物(大豆、玉米等)的方法及时遮阴,将遮阴度达到60%左右,及时浇灌,每隔3~5天需浇一次水,使土壤持水量为70%~90%。

间苗补苗:每丛2~3株茶树为宜。播种时,每穴一般播种4~6粒,如全部出齐,则密度过大,需留优汰劣,把生长势较差的弱小苗、受冻较重的茶苗、紫芽叶苗等性状差异较大的茶苗拔除,如果间苗时被拔除的是健壮茶苗,则可作补苗用。

促苗养苗:幼龄茶园中虽已施过底肥和基肥,但在不同时期仍需追肥。如:幼苗出齐后,可用稀粪水追施,并经常喷施复合型叶面营养液。翌年4月下旬和6月下旬,常规茶园每亩追施尿素5~6千克,密植速成茶园追施尿素7~10千克,离根茎15厘米左右开沟,沟深5厘米,施后盖土。

思考题

1.简述生态茶园的概念。

2.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有哪些?

3.如何进行茶园道路规划?

4.怎样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