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章 跨越30年
接到电话的时候,老人刚刚在饭桌前坐下。
“老爸,你在家吗?”
“在家,吃饭呢!”
“快别吃了,有大喜事。你等着,我马上去接你!”
“什么大喜事……”没等到回答,只听“咔”的一声,对方放下了电话。
不一会儿,一阵“噔噔”的摩托车声传来,“哧”地停在了“幸福茶馆”前。一个戴着蓝色头盔的年轻人单脚点地,没下车,只是大声地招呼着茶馆主人:“老爸啊,快点出来,咱们走!”
“上哪儿去,这么急?”年逾七旬的老汉走下店门前的台阶,疑惑地看了看满脸是汗的儿子。
“别问了,先上车,在路上我给你说。抱紧我的腰,走了……”
“噔噔噔……”摩托车载着父子俩跃上了乡村公路,一溜儿烟地远去了。
这是2019年8月6日中午,发生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的一幕。老人名叫王光朝,是下党乡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的普通村民,在路边开着一间茶馆,门前挂着醒目的红字招牌“幸福茶馆”,接他的儿子则在下党乡乡政府工作。
乡里刚刚接到通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他们回信了!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正从县城乘车赶来,向乡亲们转达这封珍贵的信件,特别要求前不久向总书记写信汇报的6名人员一定要到场。
王光朝就是写信人之一。所以,他的儿子第一时间、风驰电掣般地来接父亲。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王光朝又惊又喜地说:
“这是真的?总书记那么忙,国内外大事太多了。我们只是想汇报一下情况,让他高兴高兴,压根儿没想到他会回信啊!”
“当然是真的!县委书记专门来传达,乡里都轰动了,正组织人员欢迎庆贺呢!”
“信上都是怎么说的?你先给我透透……”
“嘿,还没传达呢,一会儿就知道了!”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村头那座古老而典雅的鸾峰桥边。从四面八方拥来的村民、干部们已经把这里围得满满当当,互相询问着、打听着,兴奋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
“总书记真给咱们乡写信了?”
“你看县里汤书记都来了,那还有假?”
“都是怎么说的?”
“别急呀,书记会传达的……”
身穿一件白色短袖衬衣、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站在前边,挥着手,笑意盈盈地说:“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先坐好了,我再给大家念信!”
“对对,这么重要的喜事,一定要隆重对待!”人们边说边走进廊桥里边,分别坐在几排木凳上,并且特意将那6位写信的人员一一请到前排就座……
半个多月前,曾经是乡干部、现已退休的刘明华与下党乡的村民王光朝、王光满等人聚在“幸福茶馆”里,喝茶聊天,蓦地想到过些天就是7月19日了,这可是下党人永难忘怀的日子啊!
30年前那段温暖的往事,如同电影闪回镜头似的,又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县里通知:7月19日,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将带领地区18个部门的负责人,来下党乡现场办公。时任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副书记刘明华等人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这个大山里的乡村还从没有来过这么大的“官”呢!一定会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犯愁的是,他们这里太穷了,太偏僻了!怎么接待呢?
下党乡,位于寿宁县西部,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田薄地少、贫穷落后,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哪“五无”呢?说来犹如天方夜谭:已是20世纪80年代了,这里还“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全靠登高爬山、肩挑背驮,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建乡以来,县里领导都还没来过呢,如今地委习书记说来就要来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杨奕周等人研究了一下,决定先把乡里最宽敞的地方——那座始建于明代的鸾峰桥收拾出来,作为休息、办公点,并且当天要组织人员挑着凉茶到山上迎接。因为正值炎炎盛夏,又是翻山越岭,可别让领导们中暑了。
当时的杨奕周已是中年人,而刘明华还是3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当天一大早就带着镰刀、草帽等物赶到山外了。一是要当好带路人;二是山路难走,需要不时地砍去拦在路上的灌木杂草。而正当壮年的王光朝、王光满等村民则熬好了中药凉茶和绿豆汤,一桶一桶地挑到山路旁等候着。
天上的太阳移到头顶了,一行人穿过密林草丛,沿着一条小路从山上走下来了。走在最前面的那位,个子高高的,头戴着一顶宽檐草帽,脖子上搭着一条黄花毛巾,边走边擦着汗。他就是时年36岁的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他身后跟着年过不惑的行署专员陈增光、县委书记和30多位地区、县上的干部。大家都跟习近平同志一样,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有的还拄着一根竹棍,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难怪干部们很少来下党乡,真是太艰难了!他们一早从宁德乘汽车先到寿宁县城,再换军用吉普车一路颠簸来到相邻的平溪乡上屏峰村,再往前走就不通车了,只能徒步进去。15里路整整走了2个多小时,习近平同志一行人才走进下党乡。
“地府来了!咱们的地府来了!”
“真的呀!快去看看……”
当时,这里的村民管地委书记叫“地府”。说起来也差不多,地委行署一级,不就是相当于古代的“州府”嘛!
这一次行程,习近平同志后来回忆道:“异常艰苦、异常难忘”,“下党,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地方。”
而对于下党乡的乡亲们来说,这更是异常难忘的一天!
这次下党之行所看到的困难景况,给习近平同志和地直干部们极大震动,他们当场决定翻箱倒柜、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解决燃眉之急。继而,习近平同志又在几年间先后两次来到下党乡,具体帮助乡亲们解放思想、摆脱贫困,书写了一段“习书记九到寿宁三进下党”的佳话……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整整30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党乡的干部群众牢牢记住习近平同志的嘱托,齐心协力,团结拼搏,以“弱鸟先飞”的志气,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在绝壁上修路,在大山中前行,经营茶园、果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了。2018年,下党乡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300元,乡里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
村民们每每想起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情景,总是激动不已、感恩不尽。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习近平同志首次来下党乡30周年,咱们应该写封信向总书记汇报一下:如今的下党乡早已脱贫致富,今非昔比了。
于是,6位曾亲历过习近平同志现场办公的干部群众,聚集在王光朝开办的“幸福茶馆”里,你一言我一语,由刘明华执笔,写成了一封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汇报信。
信不长,只有两页信纸。主要内容是:尊敬的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是宁德寿宁县下党乡的村民代表。今天是7月19日,距离您第一次来现场办公整30年了,回想当年我们这里不通公路,您是步行山路走进来的,指导我们摆脱贫困,至今让我们非常感动。现在我们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全部脱贫了,路通了、村美了、民富了,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这些都是您和党中央领导得好啊!我们代表全体下党乡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您有时间再来下党乡看看……
他们反反复复地修改了两遍,最后分别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刘明华、王光朝、王光满、王光拔、陈大辉、王金花。这位王金花是当年迎接习近平同志调研的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的妻子,杨奕周积劳成疾,已病逝了,而今她是满怀深情地代表丈夫出面的。
第二天,刘明华特意起了个大早,乘车赶到寿宁县县城邮局,寄给了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习近平总书记收。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完成了,几位写信人满足地舒了一口气,回归平静的生活了。他们就是想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一下心意,仅此而已。
实在是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发给福建省宁德市,请他们转交寿宁县下党乡的写信人。
这封回信引起了省委、市委的高度重视,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只是回复下党乡的,而是对整个宁德、福建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都具有指导意义。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一拿到原文,立刻驱车前往下党乡,隆重向大家传达信件内容。
还是在那座古廊桥——鸾峰桥上,还是一个炎炎的夏日,下党乡干部、群众代表,满满当当地坐在“地府”当年现场办公的地方,平心静气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汤孔忠站在前面,双手捧着信纸,一字一顿地高声念道:
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
来信收悉。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
2019年8月4日
好啊!欢呼声、鼓掌声,刹那间激荡在青山绿水之间,久久地回响着。
人们兴奋异常,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拥到桥头小广场上。一条临时赶制的红色横幅被拉起来了: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背后石壁上镶嵌着习近平同志说过的那句话:下党,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地方!现场犹如过节一样,大家挥舞着五星红旗,载歌载舞,“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的口号声不绝于耳,幸福喜庆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61岁的刘明华,捧着函件,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看了5遍,说,“非常激动,非常感动!”作为最早受命筹建下党乡的4名干部之一,他对下党乡当年的困顿有切身之痛,也见证了下党乡的幸福嬗变。此次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他是发起人之一。
如今退休了的刘明华,又被返聘担任了“难忘下党”主题馆的讲解员,每天为慕名来此接受党性教育的团队和游客一遍一遍地讲述下党乡的红色故事、人文故事、生态故事,继续发挥着余热。
72岁的王光朝,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第一次进下党”的见证者,也曾为他们挑上一桶解暑凉茶。2016年,下党乡创建红色旅游地,他在自家开起了“幸福茶馆”。如今,茶馆每日客流量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也有十多人。他自制的手工茶很受大家喜爱,日子也越过越殷实。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习近平总书记连我们当地这句俗语都还记得,他真的一直惦记着我们。看到我们能脱贫,他就很开心。”
王光拔曾因工作落下残疾,退伍后生活一度困难。后来,在组织的关怀下落实了相关补贴,生活有了保障。如今随着下党乡的发展,老宅被乡里改造成下党乡青少年实践基地,王光拔也有了一笔固定收入,满意而激动地表示,“下党乡能有今天的面貌,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勉励我们,饱含了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下党村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60岁的王光满,在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下党乡时,任下党村支部书记,亲历了习近平同志在下党村访贫问苦的一幕幕。“家乡发展得这么好,我们感到很骄傲。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让我们格外亲切,真想请习近平总书记再回闽东走一走。”
“有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我们要好好努力,好好过日子。”67岁的陈大辉,以前是下党乡的炊事员,曾经给习近平同志做过“乡下饭”。下党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那“掌大勺”的手“握”起了写信的笔。
现今在家做家务的王金花不善言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她忆起那段奋斗的岁月。当年,正是她的丈夫、下党乡首任党委书记杨奕周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站起来“放炮”,促成了习近平同志不久之后的践诺之行。“我们一定珍惜现在的好时光,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
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牢记着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听完了传达,又把信件要过来仔细地看着,感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30年来的关心和牵挂是下党乡发展的动力源泉。依靠党的好政策,下党全乡118户(504口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今后,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新起点,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放开手脚干事、甩开膀子创业,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村民回信的消息,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脱贫乡亲们的深厚感情,寄托着一位老领导、老朋友的殷切期望。
这就像是一颗炽热燃烧的火种,瞬间在宁德、在八闽、在华夏大地上传播,点燃了干部群众奋进的激情,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冲锋号角。
福建省委迅速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强调要增强信心、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埋头苦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会上,省委书记于伟国深有感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足迹遍布八闽大地,对福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与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要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大力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下好‘绣花’功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好支持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随后,寿宁县所在市,也就是当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地委书记的宁德,召开宁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专门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展开部署。对于如何系统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如何继续传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等课题,此次全会“干货满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市委书记郭锡文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寿宁县和下党乡乡亲的福气,也是350万闽东人民的荣光。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宁德要积极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势,将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放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大振兴’上,持续念好‘山海田经’,在闽东特色的茶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的‘8+1’产业上持续发力,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全会同时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决定》。这份决定对“五大振兴”的方略进行了细致阐释和部署,各项目标稳、高、远,提出了要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的“宁德模式”。
为此,宁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梁伟新专门做出说明。他说:“在产业振兴方面,宁德决心要在2022年前打造2000亿元的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在人才振兴方面,要在2020年,使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数量达到10000人以上;推广‘古村落+文创’‘摄影+民宿’‘白茶+文化’的新业态,以推进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把牢底线,在2022年前全市‘绿盈乡村’占比要达到80%以上;组织振兴要着力抓好基层党建,培育万名乡村振兴‘领头雁’。”
一封信跨越了30年,犹如一根金线,将下党、寿宁,包括全闽东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闪光历程,串联起来,化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装点着八闽乃至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
事实上,下党乡乡亲们的来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回应,只是我们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小小缩影。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还有成千上万个下党乡这样“山乡巨变”的故事……
30年风雨坎坷,30年滴水穿石,30年沧桑巨变。
可以说,这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爬雪山过草地”的新长征之路,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路,其中闪耀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实践、深刻思考的思想火花。
作家采访札记:
2019年11月,我作为一名以反映现实、紧贴时代为己任的作家,深为闽东人民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精神所感动,怀着崇敬和探究的心情,前往寿宁县下党乡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去探寻那“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传奇。
今非昔比,从县城通向下党乡的路,再也不是30年前习近平同志带队徒步下乡的羊肠小道了,而是一条宽阔平坦的盘山公路。俨然毛泽东主席在《登庐山》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此时,北方正是黄叶飘零的深秋季节,而这里的山山岭岭还是一片郁郁葱葱。闽东特有的榕树、翠竹亭亭玉立,山间溪水清亮亮地奔流着,唱着叮咚清脆的歌曲奔向远方。公路蜿蜒曲折,随着山势时而高峰时而低谷,从车窗看出去,简直就像是民族舞蹈《红绸舞》演员手中的红绸带,上下翻飞,左右盘旋,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乘坐公务车沿着山路奔驰,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不一会儿就到达下党乡了。远远望去,下党乡宛如油画一般:一湾清澈的溪流泛着白浪花穿村而过,沿岸隔着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由低而高排列着一座座黄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油油的树荫里,村头上那座著名的木拱廊桥横跨溪上,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走近细观,路旁建有“难忘下党”主题纪念馆,旁边竖立着“滴水穿石”的意象石雕,不远处建有题写着“下党,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地方!”标语的小广场,还有村民开办的民宿农家乐以及“百口食堂”“幸福茶馆”等富有特色的商铺门店,桥边欧式的路灯柱上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上写“难忘下党,清新福建”“下乡的味道”等字样……
乡里干部群众热情地前来迎接,领着我们边参观边介绍。虽说时隔习近平总书记来信已有3个月之久,但他们说起来依然难掩兴奋,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幸福喜悦的心情。
尤其当我坐在村民王光朝的“幸福茶馆”里,听他操着带有闽东腔的普通话,朴实而又亲切地讲述30年前的情景,又如何一步步脱贫致富,以及怎样与其他5人一起商量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过程。言谈话语间,充满了欣喜、满足与自豪。
“太好了!老王大叔,在你这里聊天,可真是‘幸福茶馆话幸福’啊!”我品了一口他特意沏好的自产香茶,真切地说道。
“对!好多人都这么说,我们这都是托习书记的福啊!”
瞧,他还是用当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的称呼,亲切而自然。
蓦地,如同电光石火照亮了我的脑海一般:我找到了这部长篇纪实作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