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血色西晋
第一章 皇帝生涯
这个太子很悲催
泰始三年(267),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时年9岁。他本来有一个哥哥,可是这个哥哥2岁就夭折了,于是,他理所应当然地成了皇太子。
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而言,此时他天资中的愚钝未能完全暴露,他的弟弟司马柬虽然也是皇后的儿子,此时才五六岁,作为父亲的武帝司马炎自然也没什么可选择的。在司马衷即位之前的二十三年太子生涯中,他的地位屡次受到威胁,却终究稳如泰山,平安熬到了登基,这主要得力于三个人。
首先是他的母亲杨皇后。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柬智商不仅正常,而且史书上说他“沈敏有识量”,即沉着聪明又有胆量,尽管如此,作为母亲的杨皇后还是很喜欢愚痴一些的司马衷。
待司马衷渐渐长大,当父亲的司马炎开始流露出对这个太子的不满,甚至表示为了天下苍生想换掉太子时,杨皇后出面反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一句话轻描淡写却说到了武帝的痛处,如果他自己不是嫡长子,恐怕也登不上皇帝的宝座,更何况晋武帝还是个“妻管严”。
第二位,是他的叔叔司马攸。司马攸对司马衷的太子宝座实在没有特意做出什么贡献,只不过他犯了一点错误,恰好帮助了这个侄儿。他犯了什么错呢?错误只有一个,就是他太优秀了。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司马攸一辈子都栽在这个事情上。
司马昭在确定接班人的人选上曾经有过一段迷茫期,据说他临死之前极担心两个儿子因为争太子位而反目为仇,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殷勤嘱托作为兄长的司马炎照顾好这个他最爱的小儿子。四年后,两兄弟的母亲王太后死前,也是念念不忘这个得宠的小儿子,对司马炎自然又是一顿苦口婆心的劝说。
自己的父母不疼爱自己,死之前最想的却是自己的弟弟,这在司马炎心中怎能不留下阴影。被父母喜欢也就算了,朝中大臣对这个曾经差点成为主子的司马攸也一直念念不忘,加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们也都实在不成气候,司马炎就试探性地问了问大臣张华:“谁可托寄后事?”张华回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当时朝中重臣王浑、羊琇、王济、甄德,以及司马家族的重量级人物,都很看好齐王攸。
一位太过优秀的弟弟,夺走了自己父母的宠爱,还差点夺走了自己的太子位置,现在又要来夺自己儿子的皇帝宝座,还夺走了朝中大臣的归属感。不管司马攸是有心还是无心,对于武帝而言,这实在是不能容忍之事。一个帝王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在位,臣子们心中已经认定了一个新的皇帝人选。而这个新的皇帝人选,还不是自己挑选的。
就这样,因为司马攸过于优秀,当哥哥的司马炎就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了,尽管那个儿子真的不让他满意。
于是,就有了司马衷要感谢的第三个人,这人不是别人,是他的儿子司马遹。
史书上记载说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怀疑太子难当皇帝大任,但因孙子司马遹天资聪颖而打消了另立继承人的念头,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就这样保住了。
遗憾的是登基后的司马衷,却换不来一个太平天下,到底还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这是后话。
西北来了个秃发树机能
秃发树机能有一个今天看来很奇怪的姓氏,他姓“秃发”,祖先叫拓跋诘汾,“拓跋”是鲜卑族的姓氏。据史书记载,有一天,驰骋于山林野趣中的拓跋诘汾不会想到,此行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几件猎物。弯弓射猎间歇,拓跋诘汾遇见天女。两人遵照天命结合,待到第二天清早,天女让他原路返回,许诺一年后相会。
一年后,诘汾提前来到那个他与天女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天女居然送给他一份极意外的见面礼:一个儿子!
《魏书》里面的记载颇具神话色彩。拓跋诘汾死后,由于这个叫拓跋力微的孩子并不是长子,按习惯不能成为新一代的部落首领。但因其母为“天女”,部落中人纷纷选拓跋力微当新头领,这个孩子即北魏元皇帝。
他的哥哥拓跋匹孤不想继续留下来,就带领一些支持的人离开了。拓跋诘汾率领的拓跋部族,本来生活在阴山、河套一代,拓跋匹孤就带领一众人等沿着黄河、贺兰山东麓一路向南,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夏、甘肃地区游牧。
后来,拓跋匹孤的妻子在棉被里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鲜卑族有指物为姓的传统,匹孤一想,自己的儿子生在棉被里,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就这样,“拓跋”就变成了“秃发”。那么秃发树机能又是谁呢?他是拓跋匹孤的重孙子。
鲜卑族人因为英勇善战,作战能力强,能者多劳,中原王朝屡屡在北方征调鲜卑人为兵,甚至有的鲜卑族人沦为奴婢或佃客。不仅如此,北方游牧部落还要向中原王朝缴纳赋税,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很被动的地位。这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有一触即发之势。
泰始年间,北方连年灾荒,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能力本就不高,游牧业又靠天吃饭,一旦连年灾荒,粮食、牲畜就都处于短缺的境地,少粮少食,政策失当,必然引起骚乱。泰始五年(269)二月,西晋对行政规划做了一番调整,将雍州的陇右五郡(陇西、天水、南安、略阳、武都以及凉州的金城郡和梁州的阴平郡)划分出来,设立了秦州,等于在骚乱重灾区设立直接的管辖。直接管辖还不能让西晋安心,西晋又设立了高平郡,而固原这个地方刚好是秃发部落跟乞伏部落的交通要地,在这个地方设立郡县,使鲜卑各族内部的联系被切断,鲜卑开始集体反对西晋。
第一任秦州刺史胡烈是一个“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人。他认为北方骚乱,必须依靠直接镇压,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潜伏多年的矛盾恰好缺少一条战争的导火索,而胡烈给了这一箱火药一个爆发的火苗。
泰始六年(270),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万斛堆(甘肃祖厉河支流北河河口)成了胡烈的埋骨之所。
其他部族人知道秃发部打了一场胜仗,纷纷加入了反对西晋王朝的大军之中,他们向东北进军,占领了高平。司马炎立刻任命尚书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又调作战经验丰富的杜预代替胡烈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全面负责镇压树机能的起义。
杜预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针对秃发树机能的优点,骑兵迅猛,提出了作战方针:关起大门并不出战,跟秃发树机能耗着。耗到第二年春天,鲜卑人粮食短缺的时候,晋朝主动进攻,一举歼灭秃发部。怎奈石鉴急于立功,给杜预安了一顶“贻误战机”的大帽子,把杜预扔进囚车送回了洛阳。
事实证明,杜预的判断是正确的,双方一年多的交战,西晋除了失败,还是失败。这就使得凉州、秦州这样的边疆战略要地都成了秃发等部族的囊中之物。晋朝本来想建立新的行政规划直接控制北方边境,却最终被别人所控制。晋朝北方的防务全面崩溃,鲜卑军队在北边再无阻挡。
包办婚姻不幸福
晋武帝司马炎整日为了北边边境的战事忧心,他派出的将领最大的能耐就是打败仗。在这种情况下,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这个时候有人提醒:贾充可以打胜仗!
贾充,字公闾,他的父亲贾逵官至魏国的豫州刺史,曾被封为阳里亭侯。贾充文采很出众,又能体察上意。
因为贾充的支持,司马炎坐上皇位,后任命他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不久贾充又拜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贾充的母亲柳氏被封为鲁国太夫人。
当司马炎面对北方战事无可奈何的时候,在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的建议下,他想到了贾充,贾充总是能为司马家族铲除一切的反对者,司马家需要贾充。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贾充身上了。
拿到圣旨的贾充没得选择,只能领旨谢恩。
任恺跟庾纯举荐贾充有私心。他们对贾充一直很不满,希望借口平叛,让贾充远离权力中心。贾充也知道是背后有人作祟,想要赶走自己,但他也没辙,一是皇帝已经下旨,二是任恺家世代为官,妻子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儿,有一定的影响力。
转眼贾充出行的日子近了,荀勖出主意,让他嫁个女儿给当今太子,这样贾充的身份就变了,以前功劳再多也只是臣子,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皇亲国戚,国丈大人不好轻易外出带兵,这样不就可以留在京师了吗?贾充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不久宫中举行宴会,荀勖趁机提出太子的婚事。武帝司马炎对儿子的婚事早已有了主意,他心中属意的是卫瓘的女儿。
贾充虽然在朝堂上挺得起腰杆,惧内却是出了名的。贾充的原配李氏出身名门,容貌也姣好,为贾充生下了两个女儿:贾荃、贾濬。从遗传的角度讲,这两个女儿的容貌应该不会太差,其中贾荃还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但是好景不长,李氏受父亲的牵连被流放,贾充又娶了郭氏为妻。这个郭氏是个妒妇。因为妒忌,郭氏先后打死了贾充两个儿子的乳母。这两个儿子因为没有乳母,先后夭折。等到司马炎称帝,李氏遇赦而回,郭氏甚至不让李氏进门,贾充不得已,只能另给李氏买了一座宅子,可他连私下看望李氏的胆子都没有。郭氏品性太坏,生出来的孩子相貌也不佳。
只有荀勖一个人提议,说服力不大,这时候杨皇后站出来表示赞同,也说了一番贾充女儿的好话。太傅荀 附议。一个是太子的母亲,一个太子的老师,都认定了贾家的女儿,其他的大臣当众也不好直接反对这门婚事,皇后、太傅都支持,贾充在朝中官职又高。武帝也是一个惧内的人,因此只有默许的份儿。
一桩看上去根本不可能的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一帮人忙活了半天,选定的太子妃人选是贾充的小女儿贾午。贾午跟司马衷的年纪相仿:贾午12岁,司马衷13岁,刚好匹配。
泰始八年(272)春天,洛阳下了场很大的雪,预备向北方动兵的军事计划因为这场大雪停摆。司马炎下旨命太子成婚,并令贾充官居原职,荀勖一手策划的整盘棋以完胜告终。
因为贾午的身材过于矮小,连结婚礼服都撑不起来,而她的姐姐贾南风还稍微高一点,虽然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但是年龄不是问题,于是贾充最丑的女儿贾南风成了西晋王朝的太子妃。
高情商的杨皇后
晋武帝司马炎有两位杨皇后,一般意义上的杨皇后指的是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死后封“元皇后”;而另一位杨皇后,死后封“悼皇后”。
先说元皇后。第一任杨皇后本名杨艳,才貌双全,史书说她“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闲于女工”。
杨艳当得了皇后,看相的说她命好只能算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杨艳的家世好。魏晋时期,结婚最讲究门当户对。
杨艳家里是贵族,是弘农杨氏的后代。弘农是地名,在姓氏前面冠以地名表示郡望。不要小看了这个地名,看见这个地名就等于看见了这个家族世世代代是什么出身,在讲究门闾的时代,郡望就是身份的象征。弘农杨氏的祖先据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羊舌氏。
杨氏在周朝的时候,十余代的人都在朝廷里当官,官职都不低。到了西汉时期,杨氏一门仍然富贵,先后有十个人享受过出门坐车乘朱轮的待遇。朱轮即朱红色的车轮,只有王侯显贵才有资格乘坐有朱轮的车,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时期,杨家“四世三公”,风头不减当年,家族的光辉形象从春秋一路延续到东汉。这样的出身,世代高门,而她的父亲杨文宗的官职也不低,是司马家族的拥护者。
据记载,杨艳嫁过去之后,“甚被宠遇”,先后为司马炎生下了三男三女。等司马炎代魏自立,杨艳被册立为皇后。司马炎并不惧内,但是对杨皇后的话,几乎言听计从。
司马炎觉得太子司马衷不怎么样,想要废掉他,杨艳不同意,司马炎就再也不出声了。
杨皇后情商很高,抬出了一个礼法上的规则,太子之位,惯例是嫡长子继承。这么一讲,司马炎就失去了废太子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如果不是他自己是长子的话,可能今天君临天下的就是他弟弟齐王司马攸了。
杨皇后既聪明美丽,也有谋略保护自己跟儿子的地位。可惜自古帝王多情,不可能只钟爱她一个。武帝沉迷于享乐,杨皇后到底病倒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
病中的杨皇后最担心的是自己那并不聪慧的儿子。司马炎的儿子中,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谁也不能确定司马炎还会不会有废掉太子的念头,杨皇后一旦崩逝,谁来保护司马衷呢?母亲的天性让她必须在死前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一座新的靠山。
她临终的心愿不是别的,竟然是:“我死后,陛下可以喜欢别人,叔叔家的女儿姿色品性都很好,我把她推荐给陛下,以后让她代替我伺候您。”这一句话,没有对太子的嘱托,没有对夫妻往日情感的追忆,没有哭哭啼啼地哀求武帝保护司马衷,却比任何话对武帝都有杀伤力。
武帝真的立了杨艳的堂妹杨芷为皇后,虽然司马炎还是不断在宫里寻欢作乐,但可能是碍于杨艳死前的托付,也可能是因为这时候的杨芷只有18岁,正是美丽动人的年纪,武帝对她也是百般宠爱。
事实证明杨艳没有选错人,她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自己的堂妹,毕竟两个杨皇后是一家人,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亲属,提供给他们一个可靠的避风港。但是,杨艳一生看走眼的次数可能只有一次,而这一次走眼所带来的恶果估计是她从来都不曾预想的。这个错误就是为她心爱的儿子司马衷找的贾南风。杨芷是个善良美丽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贾南风的对手?
进宫后的贾南风果然没干好事,司马炎本来对这桩亲事就极为不情愿,恨不得找个由头废了这个太子妃。关键时候,还是杨芷皇后求了情,说:“贾充世代有功劳,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也看在她只是稍微有点忌妒心的份上,就原谅这个小孩子吧。”
杨芷本是一番好意,出于对姐姐骨肉的爱怜,爱屋及乌,帮了贾南风一把。可是贾南风不仅不领情,还把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为杨芷在背后说坏话。可怜的杨芷,一念善良,换来的只是恩将仇报,身首异处。
专栏 钟会一语杀嵇康
嵇康,字叔夜。“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好朋友山涛说他是“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的帅气完全是天然美。他说他自己“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在今天看来,嵇康是不重视个人卫生,但是那时候,嵇康捉虱子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嵇康不似阮籍,将内心的情感都深埋心底,只有在穷途的时候才痛哭,嵇康并不压抑,有什么说什么。山涛曾经举荐嵇康做官,嵇康就写了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借口跟山涛绝交,把自己的不满一股脑儿都发泄了出来。很多人初读这篇文章,还以为嵇康写得畅快,是真的要跟山涛绝交,其实并不是,这是嵇康为自己提供的一个舞台,他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说清楚,绝交只是一个由头,山涛也还是嵇康的好朋友,他骂的也不是山涛,是司马氏。而嵇康也正是死在了他的锋芒外露上,因为不讨好别人,他得罪了权臣钟会。
钟会跟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这个罪名不得了,一国哪有两条龙并存的道理,皇帝是天子,是真龙天子,民间还有一条龙算是怎么回事。钟会话说得多狠,他说天下什么事都不算事,只有嵇康活着这一件事,是影响皇帝的事情,这样嵇康哪有不死的可能,给嵇康定的罪名正是他“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到了“帝王者所不宜容”的地步。行刑那天,嵇康只弹奏了一曲《广陵散》,要说的话都在琴声里了,而嵇康就在“《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无限悲壮中就戮。
临死之前,嵇康将自己的骨肉托付给山涛,并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山涛在嵇康死后,抚养嵇绍,嵇、山二人的友谊也是一段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