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久必合
到底打不打
魏景元四年(263),蜀国灭亡,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过了两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自此形成晋、吴对峙的格局,要不要出兵吴国成为晋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就远远超过蜀、吴,魏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人口众多,魏国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3/7,蜀、吴总计才占4/7。魏景元四年(263),蜀国灭亡后,魏的实力大大增强,而且在军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占领成都之后,魏国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东吴。司马炎在内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打算出兵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此时的吴国却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所作所为已经使东吴自身失去了战斗力。他的残暴使大臣们心惊胆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身首异处,哪还有心思抵御外敌,他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使大臣们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他也成了孤家寡人。因此,大臣们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经过几年的伐吴准备,到咸宁二年(276),晋灭吴的准备已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提出伐吴方针。具体方案是:从多方牵制徐州、扬州的兵力,然后集中夺取夏口以西地区,进而顺流而下,攻陷建业。这个计划发扬了晋军水军的优势,并利用水系特征,直捣吴军后方,达到了速战速决的目的。
但由于太尉贾充等的反对,加之北方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直到咸宁四年(278)十一月,此时羊祜已死,但他临死之前推荐杜预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武帝才听从了他的意见,发兵二十万,大举伐吴。
杜预,字元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晋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灭吴后,他研习经典、博学多闻,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
孙吴感到晋军的威胁,深知不能完全依靠长江天险,大臣们向孙皓建议,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安抚民情,“养民丰财”;在军事上,加强建平、西陵的防守。因为这两处晋军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加强这里的防务就是切断了晋军顺流而下的路径。
一些证据也证明了东吴大臣的远见卓识,晋泰始八年(272),建平太守吾彦发现有大量碎木从上游顺流而下,他知道这是王濬在巴蜀造战船。于是他上书孙皓,请求增强建平守备,但是孙皓没有理他。晋泰始十年(274),陆抗又上疏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但孙皓仍是不相信晋军会打败东吴,他只相信长江天险,认为东吴占据地利,晋军很难攻破。如此他当然也就不会进行积极的战争准备,还是老样子,不修内政,荒淫无度,这样的君主怎能不灭亡呢?
西陵之战
陆抗,字幼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名门之后,是陆逊次子、孙策外孙。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陆游的这句诗是赞美羊祜的。羊祜是西晋开国元勋。
一个是吴国名将,另一个是锋芒毕露的西晋开国功臣,各为其主。棋逢敌手的英雄之争——西陵之战便是两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西陵之战之后两人亦有多次交锋。
在晋国攻打东吴之前,已有多名东吴的将领投降了晋国。这一天,孙皓召见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步阐一家在西陵已经有四十余年,命令步阐离开西陵。步阐害怕孙皓因谗言对自己不利,于是凤凰元年(272)九月,步阐举西陵城投降晋国。
西陵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东吴的西大门。陆逊曾经说过:“一旦西陵有失,吴国将失去整个荆州。”西陵地势险要,西陵峡航道曲折,滩多流急,西陵以东则豁然开朗,平野万里,北面就是荆州。拿下西陵,吴国腹地便暴露无遗。
晋国对步阐、步玑等表面加以重用,任命步阐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遥领交州牧,封宜都侯。步玑被任命监督江陵军事、左将军、散骑常侍、卢陵太守,后改封江陵侯。其实这些都是虚职,因为当时卢陵、江陵都不在晋国的管辖之下。
步阐叛变,东吴甚是吃惊,还未开战,东吴已居下风。陆抗于十月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试图夺回此地。晋武帝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巴东监军徐胤进攻建平以救援步阐,同时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五万进攻江陵。
陆抗在赤溪至故市大修城墙,一方面围困步阐,另一方面抵御晋的援军。
吴军想请陆抗到江陵去指导与羊祜的战争,当时陆抗正坐镇乐乡,打算赴西陵督战。陆抗以为江陵城非常坚固,防守的将领也很多,不用担心。即使江陵被晋军攻下,长期驻守也十分不易,倒是西陵,如若丢失,晋军不仅可以顺流直下,南方诸夷也会趁机叛乱,如此东吴必首尾不相顾,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放弃督战江陵的决定,而是奔赴西陵。
羊祜进攻江陵,由于江陵道路平坦、通畅,可以很快到达。为拖延时间,陆抗命江陵督张咸放水淹敌军。羊祜将计就计,陆路不成,便乘机用船运粮草、将士到江陵。陆抗又命张咸把之前建的堰坝毁掉,阻断晋军水上粮道。羊祜不得不改用车运粮,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拖延了行军速度。
十一月,杨肇率军到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的水军抵达建平。陆抗令张咸固守江陵,派公安督孙遵驻扎于长江南岸,以防羊祜军南渡;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阻止晋水军东下;陆抗则率大军在长围与杨肇对峙,随时应战。将军朱乔、都督俞赞变节降晋。为防朱、俞泄露计划,陆抗连夜改变了战略部署。
次日,果然不出陆抗所料,晋军集中兵力攻击原吴兵防守较为薄弱之处,但陆抗早已改变了战略部署,结果晋军大败。十二月,杨肇兵败,趁夜逃跑,陆抗率众追击,但路上遭到步阐的袭击,于是停止追击,只不过继续敲鼓,假装追击。杨肇以为陆抗追来,非常害怕,结果乱了阵脚,丢盔弃甲,陆抗于是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羊祜见杨肇兵败,于是撤兵,陆抗随即收复西陵。
西陵城破,陆抗杀步阐及同谋叛变的将吏数十人,夷灭三族,同时,赦免了西陵城内被迫叛变的数万人。
这是陆抗与羊祜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此役,陆抗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指挥若定,先打破晋军分进合击之势,用小股兵力牵制晋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打西陵,终于击败晋军,收复西陵。
羊祜则遭到了弹劾。羊祜以八万之众不敌陆抗的三万人,是无法解释的。羊祜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贬为庶人。
借刀杀人
晋武帝时,杜预很受重用,他多次出镇边关,在任期间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总计有五十多条,而且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修订历法,颁布通行。咸宁四年(278),杜预继羊祜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军事上奇袭西陵,三次上书主张灭吴。
晋灭吴一战中,杜预担任西线指挥,他智取江陵,为西晋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这位驰骋沙场的人物,不善骑射,几乎不懂武艺,但是他喜欢读书,尤其推崇《左传》。
杜预虽没有武艺,但聪明过人,有心计。在晋灭吴的战争中,杜预巧施借刀杀人之计,除掉自己的劲敌张政,使伐吴之战变得容易许多。
西晋王朝占有大半个中国,孙吴政权却只有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孙吴在经济、资源、人口、军事上都无法与西晋抗衡。晋武帝也很想发动战争,灭掉吴国,但无奈朝廷内部意见不统一。除羊祜、张华等少数大臣支持晋武帝伐吴的计划,大多数人都是中间派。而朝廷中一些有实力的人物,比如贾充、荀勖等并不赞同此时灭吴,晋武帝犹豫不决,以致错过了灭掉东吴的好机会。
咸宁四年(278)春天,羊祜突然病逝。羊祜是晋军主帅,驻守荆州前线。羊祜是主战派,晋武帝本来想让他带兵攻打吴国,羊祜的死亡对晋武帝打击很大,他有些后悔,应该听从羊祜的建议早点伐吴。但是临终前,羊祜给晋武帝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杜预。羊祜举荐杜预一方面是因为杜预是主战派,在羊祜生前杜预始终站在羊祜一边。另一方则是因为杜预本人有这个能力接替羊祜,担当此任。杜预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羊祜相信在以后的灭吴战争中杜预能够大胜而归。晋武帝于是任命杜预接替羊祜为镇南大将军。杜预南下荆州首府襄阳积极备战。
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如若打响,杜预的首要任务就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其实跟羊祜生前的部署没有什么两样。同时杜预派兵奇袭西陵。前面讲过,西陵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东吴的门户。如果晋军可以攻下西陵,那么成都方面的水军就可以顺流而下,夺取荆州。
西陵曾落入过西晋之手,又被陆抗夺了回去。陆抗死后,孙皓逐渐收回了驻扎在此的兵力,接替陆抗驻守西陵的是东吴名将张政;因此不除张政,西陵就很难攻下,攻不下西陵就会阻碍晋军的前进。
杜预刚到西陵便偷袭张政。张政准备不充分,打了败仗。
张政刚上任就打了败仗,如果让孙皓知道了肯定会惩罚他,所以他没有如实禀报。杜预早知孙皓生性多疑,对臣下很不信任,于是他利用这一点,故意把抓到的几个俘虏送到吴国的首都建业。孙皓见了俘虏很生气,于是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的职务。杜预巧妙利用孙皓的多疑,故弄玄虚,借孙皓之手除了张政。在大战之前,更换主帅,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晋咸宁五年(279)八月,伐吴之战已经准备就绪,杜预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孙吴要发倾国之兵攻打晋朝。反对派一听这还得了,于是说三道四,晋武帝又是犹豫不决,最后将灭吴的计划又推迟了一年。
之后,杜预又两次上书主张伐吴,加之中书令张华也恳求晋武帝伐吴,才使司马炎下定决心。十一月,晋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攻吴。杜预担任西线指挥,并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三国鼎立结束
由于主战派屡次劝说,陈述利害,而且此时司马炎也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于是决定伐吴。
羊祜生前早已将伐吴大计制订好了。十一月,司马炎采用羊祜之计,发兵二十万人,分六路进攻吴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都督驻守襄阳;张华任度支尚书,负责粮食物资的运输。
晋军采取了分兵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的部署是正确的。东吴虽然弱小但仍有兵力二十万人,不可轻敌,相对而言,晋军伐吴的兵力并不占优势。但是吴国却将这二十万兵力分散布防于沿江和江南各地,这使得孙吴的军力有所分散,给了晋军以可乘之机。
晋武帝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280)正月,将军王浑率十多万大军进军横江,王浑坐镇横江,派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又派李纯率军进攻俞恭部,李纯大败吴将俞恭,斩杀吴官兵多人,占领高望城,准备渡江。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将孔忠。吴将陈代、朱明等主动率兵投降了晋军。
二月,吴主孙皓命丞相张悌率兵三万迎击王浑军,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率军渡江,却被张乔军包围,张乔兵少将寡,不是张悌的对手,于是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很明显是假投降,这是缓兵之计,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后援,我们应该迅速将其歼灭。但张悌却认为大敌当前,这种小战能免则免,于是接受了张乔的投降,率兵继续前进,随即遇到了王浑的主力部队。两军对峙大战即将开始。
吴将孙莹率领五千精兵首先发动攻击,但是连续几次都没能成功,孙莹不得不退兵。晋军乘吴军撤退之时,命将军薛胜、蒋班乘胜追击,吴军大败。此时,伪降的张乔又从背后杀来,里应外合,将吴军杀了个大败。诸葛靓见大势已去,就收拾残兵败将逃回江南去了。
此时,晋将何恽急于立战功,他向王浑建议说,张悌一部被我军歼灭,吴国上下必然乱了阵脚,现在应该挥师渡江,直取建业,定能拿下东吴。王浑听到这一建议后,比较小心谨慎,他认为晋武帝只是命他出兵江北,抵御吴军,如果擅自渡过长江,就是违背军令,即使胜利也不会有什么奖赏;但若失败,必是死罪。于是王浑按兵不动,等待王浚到达,然后再统一节制王浚等人的军队渡江作战。何恽再次劝说,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错失良机,灭吴就很困难了,但王浑置之不理。
琅玡王司马仙,自正月出兵以来,连克几座城池,迅速进至涂中。司马仙令刘弘抵达长江岸边,与建业吴军隔江相峙;命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势如破竹,进展得十分顺利,沿途消灭吴军五六万人,还俘获孙吴都督蔡机。这时,王浚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顺流抵达牛渚,王浚军继续顺流东下,吴主孙皓命游击将军张象率一万水军前往抗击王浚军时,张象军一见西晋军的旗号便全部投降了西晋。王浚的兵力遍布长江,呐喊声响彻天空,气势恢宏,继续向前推进。
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传来,原先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浚,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此时,吴将陶浚奉命率军两万与晋军作战,要出发的前天晚上,部众逃散一空。
王浑、王浚和司马仙等各路大军已逼近建业,吴国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见大势已去,不想再战,干脆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吴主孙皓见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薛莹、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请降于王浑、王浚、司马仙,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自相残杀,但是计划没有成功。
王浚挥师直进,离建业只有一步之遥,王浑劝王浚暂停进军,但王浚借口风大无法停船,直捣建业。当日,王浚统率水陆八万之众,浩浩荡荡,进入建业。吴主孙皓自知已败便反绑双手、抬着棺木,表示诚意,前往王浚军门投降。至此,东吴政权宣告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专栏 羊祜真的很优秀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诗中,对羊祜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进行了赞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荆州是战略要地,晋、吴的边界线以荆州为最长,因此此地经常发生战争。
羊祜到任后,对荆州进行了视察,发现了许多问题,他认为荆州的形势并不乐观。荆州经济落后,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粮食短缺,就连军粮也不充足。羊祜于是励精图治,开发荆州。他兴教育,办学校,安抚当地百姓,对于来投靠他们的人给予优待。因此地与吴国相邻,时有来投降的人,羊祜都以诚相待,去留可由他们自己决定。
吴国在石城的驻军常常与相距七百多里的襄阳军民发生冲突。羊祜深以为患,他想了一个计策,最后使吴国撤掉了这部分军队,之后,襄阳军民得以安定生活,安心生产。
羊祜实行军屯,他让一半军队巡逻戍守,另一半垦田。羊祜刚来时,隶属于军队的屯田有八百余顷,粮食只够维持一百多天。羊祜到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军粮可用十年,为以后灭吴做好了准备。晋武帝封羊祜为南中郎将,掌握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泰始六年(270),羊祜的劲敌陆抗来到了荆州,担任都督一职。陆抗一到荆州,就注意到西晋的动向,立即上疏孙皓。
羊祜知道陆抗不简单,于是更加小心、谨慎。他一方面积极备战,加强荆州的军事布置;另一方面密呈伐吴大计。泰始八年(272)八月,发生了西陵之战,羊祜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则被贬为平民。西陵之战失败后,羊祜总结了失败的原因:陆抗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晋国绝对是个威胁。吴主孙皓虽然荒淫无度,但吴国仍有一定的实力,灭吴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一方面对吴国采取军事进攻,一方面则实行怀柔政策进行分化,等待恰当的时机。
每次两军交战,双方将领都会商定交战的时间,从来都是正面交锋,不搞突然袭击。有人劝说羊祜主动出击,羊祜只是用酒将他们灌醉,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羊祜的部队偷割吴国的稻谷充作军粮,羊祜就命令手下根据稻谷的数量给予相当价值的绢,以示赔偿。羊祜经常在江沔一带游猎,但范围往往只限于西晋境内,从不跑到吴国境内,如有的禽兽先被吴国人射中了,而后跑到了晋国的领地,羊祜则命令统统还给吴国。羊祜的这些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吴人心悦诚服,都称呼他为“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