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内外密里本德研究的现状和本书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一)国内外密里本德研究的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密里本德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对其政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的著作还不多见,相关成果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和介绍性著作中。许多评述和分析只是针对个别著作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或《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或者只评价他思想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其国家理论。并且这些研究和评介分布在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不同的学科范围,很难让读者全面系统地把握他的思想。但值得肯定的是,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从各自的角度对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有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密里本德一生著述颇丰,但这位西方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左翼政治学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研究其思想的专著,译著也比较少。而且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其早期著作《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和《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这些著作固然重要,但其后期著作《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分化的社会:当代资本主义中的阶级斗争》和《怀疑时代的社会主义》同样不可忽视。因为这三部著作更为详细、完整地阐发了他的阶级思想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同时,即便是对其早期著作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狭义的国家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未来走向的论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总之,国内学术界对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内对密里本德及其思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本人和著作的介绍与翻译、对其国家理论的阐释、对他和普兰查斯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首先,对密里本德及其著作的介绍和翻译。目前我国已翻译的密里本德的主要著作有:1984年由黄子都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 1988年由博铨、向东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 1997年由沈汉、陈祖洲和蔡玲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论文有李世书翻译的《英国的新修正主义》、宋治德翻译的《反霸权的斗争》、殷叙彝翻译的《共产党政权将由什么接替》。总体来看,密里本德前期著作目前已经翻译出版,但其后期的著作和相关论文至今没有翻译出版。
从已经掌握的材料看,率先对密里本德进行介绍的是厦门大学政治学系的陈炳辉教授,对密里本德的社会主义策略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认为密里本德所主张的在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基础上,实施改良主义战略,走向社会主义的策略是一种空想,而那种否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主张改良主义战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离。[11]几乎在同一时期,俞可平和吴惕安也对密里本德展开了研究,二人将密里本德看作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指出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是一种工具主义国家理论。因为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阶级和国家相互关系角度,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做了深入考察。即使是国家的自主性日益增大,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国家也是阶级的国家。[12]《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的译者之一,南京大学的沈汉从历史学的角度介绍密里本德的生平及其思想构成。他将密里本德一生的主要研究课题归纳为英国工党历史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研究和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研究。[13]
其次,对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关注。以上对密里本德的研究均只限于著作的翻译和简单的介绍,并未对其核心思想进行研究,所以他本人及其政治理论也并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国内学者逐渐将目光聚焦于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尤其是把他视为“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来研究。
江红义分析了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缘起,他认为密里本德是在对当时西方盛行的多元民主理论的批判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中,得出了一种国家理论也是一种社会理论和在这个社会中分配权力的理论的观点。他指出,密里本德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国家制度和权力运行的经验研究,以及对多元民主理论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14]陶欢英和江红义介绍了密里本德对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分析。他们指出,根据密里本德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力量,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广泛支持,在与其他社会意识进行较量中始终居于优势地位,从而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15]此外,张勇博士用史学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密里本德的政治学理论。他较完整地介绍了密里本德的阶级斗争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化问题等。[16]张亮从较为宽阔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在《拉尔夫·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当代重访》中,他主要探究了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历史语境,简要概括了其理论来源。在对其国家理论主要内容和局限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理论的历史效应。
最后,对密里本德和普兰查斯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比较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是通过研究密里本德和尼科斯·普兰查斯的思想异同,来凸显其理论旨趣的。江红义对密里本德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密里本德虽然是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否认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他的国家自主性理论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波朗查斯等人思想的再思考。[17]张勇博士以国家自主性为视角,通过比较密里本德、普兰查斯和C.奥菲之间国家理论的异同,总结出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特点。他认为,密里本德是从阶级出身、个人关系等角度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精英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以此阐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性特征。他还指出,密里本德没有教条地阐述自己的工具主义国家观,而是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阶级与国家之间关系细致的分析基础之上。一切国家对于一切阶级(包括统治阶级)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非但没有减少它的阶级性质,反而使国家有可能以适当灵活的方式行使维护阶级统治的任务。[18]刘力永从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的争论入手,揭示了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特征。他将密里本德对普兰查斯的批判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经验研究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第二,普兰查斯在分析国家时运用的结构决定论或结构化的超决定论,是不可能考察国家和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因为,结构主义和结构化的超决定论是抽象的方法,不能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分析中考察国家。第三,由于普兰查斯使用了阿尔都塞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导致文风晦涩。第四,要想分析国家的相对自主,就要区分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19]
2.国外研究现状
密里本德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一位重要的政治学家,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学术界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都对他有较高的评价。在密里本德去世后,有人曾评价他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20]。艾伦·M.伍德则称赞他是六七十年代研究政治学的里程碑式的人物。[21]随着国外学界对于密里本德本人及其思想研究的持续升温,有关他的著述不断涌现。
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简单提及了密里本德对普兰查斯国家理论的批判。2002年迈克尔·纽曼出版著作《拉尔夫·密里本德与新左派政治》,以时间为线索,采用生平传记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密里本德的成长背景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他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程,梳理了密里本德主要论著的主要思想。[22]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史丹利·阿若诺威兹和彼得·布拉提斯依托密里本德和普兰查斯的国家理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评估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政治现象和理论潮流与国家理论之间的关联程度,并找出国家理论发展的瓶颈。在编者看来,密里本德和普兰查斯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分水岭,对于后来的国家理论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23]
保罗·维特利、克莱德·W.巴罗以及皮特·伯纳姆共同编纂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权力和国家:关于密里本德论文集》。鲍勃·杰索普、约翰·霍夫曼等十多位欧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密里本德思想中的核心议题展开评述。他们认为密里本德是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其著作对人们理解社会和政治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国家、民主、阶级分析和社会主义策略。因此,人们有必要对其著作进行认真研究以及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该书作者认为,尽管密里本德对于一些核心问题没有做出回答,但他的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国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24]
虽然密里本德的思想得到了鲍勃·杰索普、列奥·潘尼奇、艾伦·M.伍德和艾瑞克·欧林·赖特等许多学者的支持和肯定,但在英美学术界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有些学者认为密里本德对国家的研究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已有的关于密里本德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密里本德从未自称是工具主义的理论家,所以把他的国家理论认定为工具主义国家理论是一种失真的学术构建,是对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过度简化。
(二)本书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1.研究方向
由于学科性质和学科传统,密里本德习惯用经验研究来展现自己的理论思考,因此尽管他发展了系统的政治学思想,却缺乏系统化的理论表达。而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密里本德的研究尚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从而影响人们对其政治理论的深度认知,以及对他客观全面的评价。“二战”后英国涌现出几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但密里本德几乎是当时唯一一个在政治分析领域有独创性的英国左翼学者,没有人比他更关注政治问题。因此,他在英国新左派发展史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政治理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当前国内学界对其重视不够,即便有所研究也只是局限在某几本著作和其国家理论,而对其后期政治理论的研究较少。密里本德后期主要关注阶级问题和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走向问题,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分化的社会:当代资本主义中的阶级斗争》和《怀疑时代的社会主义》,但由于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曲折和困难,密里本德的理论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老套的说教和重复而失去了应有的关注。另外,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间关于国家自主性的争论一度成为西方学界的一个热点,但更多的关注给予了普兰查斯,没有突出密里本德的学术地位。鉴于此,有必要对其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明确密里本德的历史地位,并做出科学评价以弥补这一缺陷。本书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拉尔夫·密里本德政治理论展开研究。
第一章首先追溯了密里本德政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其政治理论的理论渊源。探讨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和国家观的思考、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汲取,以及他对同时代西方左翼学者阶级观的借鉴,指明其政治理论来源的多元化和对现实焦点问题的把握。
第二章着重探索了密里本德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状况的解读,阐述密里本德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和对阶级斗争的新认识。其阶级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描述为“梨形”的金字塔“阶级图示”。这一理论一方面肯定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另一方面结合了一些西方左翼学者的阶级理论,提出了重新划分阶级的标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做出新的划分,肯定了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体地位。二是提出双向的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对汤普森等人的阶级理论的反思,以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考察,密里本德指出,以往的阶级斗争理论都只关注“自下而上”的一方,缺乏“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为此,他从两个角度对阶级斗争的双方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一方面,他对工人运动的地位做了重新肯定,指出它仍然是来自下层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也赋予新社会运动以重要地位,将其看作是来自下层阶级斗争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密里本德对上层的权力精英和统治阶级寻求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做了总结。总之,他从一个全新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新变化下的阶级斗争及其特点。
第三章阐述了密里本德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和作用的观点。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有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反思,也有与同时代思想家的争鸣,尤其是对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理论的诠释和应用,与普兰查斯关于国家问题的争论,对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这些都对其国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论述有一定的渊源,但又有所区别。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将国家看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的观点,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对这一观点做了论证和补充。另外,他也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即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在揭示国家的阶级性和相对自主性特点的基础上,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批判。密里本德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探索深化了我们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认识。
第四章论述密里本德政治理论的旨归,即密里本德的新社会主义理论。密里本德通过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中的阶级和国家,以及论述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认识,目的在于引出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主张通过社会改革实现新社会主义。面对资产阶级学者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针对社会主义的责难和妄言,密里本德进行了逐一的反驳,并提出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一方面,推进国家制度改革,将参与式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的优点结合起来,控制传播领域,推进教育领域的平等;另一方面,发展一种混合经济。
第五章主要对密里本德政治理论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对密里本德是否是工具主义代表人物做出判断。另一方面,指明密里本德政治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客观评价他本人及其政治理论。
通过以上研究,本书力图在两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是系统研究拉尔夫·密里本德主要政治理论,即其阶级理论、国家理论和新社会主义理论。一直以来,学界对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研究比较零散,他们关注焦点集中在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对他的阶级理论以及新社会主义理论着墨不多。正如迈克尔·纽曼指出的:“由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密里本德后期的著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5]因此,论文创新点之一就是从总体解读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其政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力图对其后期的阶级理论和新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补充性挖掘,并揭示它们与国家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力求全面地呈现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内涵。
二是挖掘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价值。密里本德政治理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是否有助于我们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国家本质,是否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已有对密里本德的研究从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展开评析的居多,而本书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判框架深入剖析其主要政治理论,对其理论价值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2.研究方法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密里本德的主要政治理论。
一是文献研究法。本书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包括葛兰西、尼科斯·普兰查斯、爱德华·汤普森、C.赖特·米尔斯等在内的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人物,对于每个人物相关思想的归纳和总结都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进行认真的研读。目前,由于国内对于密里本德的重视不够,现有的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资料还比较有限,而其重要的后期著作全部都是英文版本,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翻译整理工作。此外,密里本德身处英国,深受英国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其著作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理论结构,大都运用实例说明其理论旨趣。也就是说,密里本德往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见”现实逐渐深入“隐藏”方面。因此,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密里本德留下的实证主义分析材料,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抽取背后隐含的理论要点。只有在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文本,才能归纳总结出他的政治理论结构和思想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才能较为准确地对其思想做出评价,从而完成本书写作。
二是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人物思想时,要把对人物思想形成过程的考察与对人物思想内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尔夫·密里本德政治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就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而言,随着密里本德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认识不断深入,他对于一些基本范畴的理解也不断变化,有些概念在发展中被放弃,有些则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做出了修改。就其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密里本德早期政治理论重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重建,并结合英美等国的实际探讨国家的本质,但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英国以及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密里本德重新反思了先前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他对国家问题的研究不再单纯地采取经验主义方法,而是吸收了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合理因素,进而阐发了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到了后期,密里本德则着重探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问题和资本主义未来走向问题。就密里本德政治理论问题的基础而言,阶级分析是其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发点,资本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是其学术活动的旨归。因此,阶级问题和新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其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本书首先分析了其政治理论形成、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然后逐一梳理并评介其阶级理论、国家理论和新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比较研究法。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密里本德同时代的还有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理论和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在它之后更是掀起了对国家问题的热烈探讨。本书为了更好地认识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论,并找到统摄其理论铺展的基本逻辑,将追溯他与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关系。换言之,将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西方左翼学者的阶级思想和国家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理论上的关系,凸显密里本德政治理论的特质。不仅如此,本书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准绳对其政治理论进行评价,在比较鉴别中确定其理论的历史地位。
[1]国内学者先后将其翻译为米利班德、米利本德、密利本德、密里本德,在这里笔者采用的是国内学界目前较为流行的翻译,即“密里本德”。
[3]《社会主义纪事》创刊于1964年,主要创刊人是拉尔夫·密里本德和约翰·萨维尔(John Saville,1916-2009)。
[6]1978年以后拉尔夫·密里本德受聘于北美一些大学,先后在布兰德斯大学、多伦多的约克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部任教授。
[8]Lin Chun,The British New Lef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p.viii.
[9]张亮编:《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0]Leo Panitch,“Ralph Miliband,Socialist Intellectual,1924-1994”,Social Register,Vol.31,1995,p.1.
[11]陈炳辉:《米利班德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5期。
[12]俞可平、吴惕安:《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沈汉:《记杰出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拉尔夫·密里本德》,《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14]江红义:《密里本德的国家理论:批判与捍卫》,《理论月刊》2010年第10期。
[15]陶欢英、江红义:《密里本德对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分析》,《新东方》2012年第3期。
[16]张勇:《密里本德和他的新左派政治学》,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8年。
[17]江红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逻辑——关于马克思、波朗查斯与密里本德比较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8]张勇:《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19]刘力永:《“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争”的历史真相及其价值》,《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20]Robin Blackburn,“Ralph Miliband,1924-1994”,New Left Review,July-August 1994,p.15.
[22]参见Michael Newman,Ralph Miliband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New Left,London: The Merlin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