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事移民与卫所屯田
明帝国疆域有两套统治系统,除了户部掌握的里甲户籍,其他大半疆域是处于都司卫所的管理之下。[75]朱元璋在编制里甲户籍的同时,又于天下遍设卫所,“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76]。由于归德为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之通衢,有“南北咽喉”[77]“江淮屏蔽”[78]“水陆冲要,运路咽喉”[79]之称,一直以来都是中原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80]。因而,明政府对这一区域非常重视,很早便在此处设卫进行守备。如嘉靖《归德志》载:
混一区宇建设,即闻知兹土(归德)关系匪轻,乃以卫属直隶州属河南,犬牙交制,军民互处。……故凡卫僚铨注,非有大勋劳至亲信者弗与焉。[81]
明代在归德境内设有归德卫与睢阳卫,归德卫在明初属河南都司,后属中军都督府在京;睢阳卫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于睢州,初隶南京,景泰初始隶河南都司。按明朝规定,一般一卫军士5600名,一所1100名。据嘉靖《归德志》载,归德卫有左千户所、右千户所、中千户所、前千户所、后千户所,左右各百户所附,正厅官128人,指挥使6人,同知4人,佥事10人,卫镇抚1人,千户40人,所镇抚5人,百户66人,总旗96人,小旗48人。归德卫的卫官总人数为404人,官军数量总额为4481人。[82]又据清顺治《睢阳卫官志》载,睢阳卫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28人,卫镇抚4人,左、右、中、前、后五所千户30人,所镇抚5人,百户50人,皆世袭。其幕有经历,则文官为之,睢阳卫所额设官军4060名。[83]这仅指正规军的数目,此外还有大量随军的家属,他们被称为“军余”或“舍丁”,实际上也同军人一道成为明初移民。
卫所军户一般都是来自外地。据嘉靖《归德志》载,千户40人中来自直隶省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来自湖广、山东的5人和4人;百户25人中有7人来自河南,6人来自直隶。在明初移民潮中,卫所军户占有相当比例。今日商丘地区各县的自然村镇,几乎50%以上是明代建立的,其中有很多是军籍移民建立的,参见下表:
表2-2 明代归德州、永城县与夏邑县户籍类别
上述数据出自嘉靖《归德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卷3《田赋志·户口》,统计略有出入,似有其他零星人等未列入记载,百分比为笔者计算。
表2-2 明代归德州、永城县与夏邑县户籍类别续表
由表2—2可见,明初归德的户籍主要是由民户和军户构成,民户和军户分别属于州县与卫所两个系统。卫所军户不同于里甲户籍,作为国家军队体系中的一员,不用负担里甲正役和杂泛差役,只需承担军役,由直接隶属的各卫所进行管理。军户一旦被编入军籍之后,子孙便世袭其业,不得改籍。根据《明史·食货志》载,“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84],“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85]。这些记载显示出明代以“籍”控“役”的统治形态,使不同户籍的人世代为政府提供各种差役。[86]
为了使卫所军户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明初以来即分配固定比例的军士屯田。根据《续文献通考》记载:
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尔将士屯田,且耕且战……边地卫所军,以三分守城,七分开屯耕种;内地卫所军,以二分守城,八分开屯耕种。[87]
归德卫和睢阳卫属于内地卫所,地处重要的农耕地区,因而是卫所军屯密集分布的地方。明初迁至这两个卫所的军户,基本上是以屯军为主。如嘉靖《归德志》载:“国家设军卫而有屯地,此寓兵于农之意,典甚微也。”[88]这些屯军在屯所屯田,“屯所”即屯田百户所,属于卫指挥所,是军屯生产的基层组织。以归德卫为例,明初隶于归德卫百户所之下的军屯共有39屯。据嘉靖《归德志》记载:
东葛驿乡六屯,隶百户文贵;西葛驿乡四屯,隶百户卢义;北马牧乡五屯,隶百户张斌;中马牧乡七屯,隶百户侯琰等;南马牧乡一屯,隶百户詹玉等;西曲睢乡一屯,隶百户刘聚;中曲睢乡四屯,隶百户周俊等;忠信乡四屯,隶百户吴山等;宁德乡二屯,隶百户杨杰等;东曲睢乡五屯,隶百户郭福等,上俱旧志所载。[89]
在军户的家谱、文集资料中,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屯军的例子。例如:
(商丘刘氏家族)吾家戌集也……隶商丘之伍,有为吾之始祖者,受田于阏伯台右。盖三百载之先畴矣。是田也,属于卫古屯法也,无事则耕而食,有事则行役焉。[90]
(商丘叶氏始迁祖叶受)洪武八年(1375)由庐陵泰和任职归德卫,屯谷熟镇之东北。[91]
(商丘沈氏始迁祖沈福二)洪武二十二年(1389)隶籍归德卫左所李百户伍下,占屯城东南一十五里邵家口处,辟草莱而居。[92]
(商丘蒋氏始迁祖总旗公讳三老)原籍居山西泽州府(后序曰平阳府),前明洪武壬子授护卫亲王后所千户上旗总旗,调卫归德州卫,见风俗淳朴,率本所四百户,圈占府城东北十二里,立名为四旗营。[93]
由于各地的土地数额、土地肥瘩、地方缓冲、耕作条件等有所不同,各地每军受田情况也不一致。据《明会典》记载:“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94]福建每军受田三十亩,广东每军受田二十亩。[95]与地狭人稠的东南地区相比,归德地区位居腹里、地广人稀,每军受田较多,一般在百亩左右。如商丘沈鲤家族,其始迁祖以军籍隶属归德,“里不过一厘,田不逾百亩”[96];再如商丘刘榛家族,其始迁祖以戌籍迁入归德,“亦无不有百亩之敷锡者”[97];又如睢州田兰芳家族的始祖李三,“从明太祖起兵,天下既定……授田百亩以酬,其庸三分屯于睢州之潮庄,遂世为睢人”[98]。另据明代归德府志载,归德卫有屯田地3986顷,新增籽粒地1185顷。[99]可见,与其他地区相比,归德的屯田较多,正如嘉靖《夏邑县志》记:“我夏接界二省比邻,诸屯广袤。”[100]
明初为实现卫所之间的相互牵制,在屯地的分配上往往相互交错,不同卫所的屯田共处一地。如宁陵境内有睢阳卫、宣武卫、归德卫三卫的军屯。再如柘城境内有五个卫所的军屯,“五卫十州县军民,开垦占种,又十之六七”[101]。由此可见,归德境内的军屯不止归德卫和睢阳卫两个卫所的军屯,还包括周边卫所的军屯。明朝军屯不仅各卫交错,而且还常与民田相杂,地处中原的归德地区更是如此。如嘉靖《归德志》所记:“地方人民田土俱于归德卫四十九百户所官军营堡屯田相搀杂处。”[102]在卫所交错与民卫杂处的状态下,军户之间及军民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无疑会大大增加,因而,卫所军户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归德的社会变迁。
总之,在明代迁民垦荒、重编里甲、设立卫所、广置屯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由众多的政府迁民和军事移民共同构成的移民社会,由此开始了明代归德府地区的重新开发史。
[1]嘉靖《归德志》卷目《叙归德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2]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疆域》,《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4]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疆域》,《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5]汤斌:《〈睢州志〉序》,引自《汤斌集》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6]嘉靖《归德州志》卷4《学校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7]乾隆《归德府志》卷目《序例·序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第2—3页。
[9]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陵墓》,《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10]光绪《睢州志》卷目《睢州旧志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
[11]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12]乾隆《归德府志》卷10《地理略下·形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第383页。
[13]《金史》卷47《食货志二·田制》,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4]《金史》卷104《温迪罕达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6]韩昭庆:《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463页。
[17]乾隆《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第453页。
[18]乾隆《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第457页。
[19]民国《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
[20]民国《夏邑县志》卷2《建置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
[21]《明太祖实录》卷3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22]《明太祖实录》卷3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卷5。
[23]《明太祖实录》卷3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卷34。
[24]宋端仪:《立斋闲录》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39册。
[25]嘉靖《夏邑县志》卷8《艺文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26]淮、睢、陈、汴等地皆与归德毗连,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嘉靖《归德志》卷1《建置志·城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29]嘉靖《归德志》卷目《重修归德志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32]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州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33]光绪《扶沟县志》卷14《艺文志下·序传》,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35]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254页。
[38]宁陵《瓦屋刘氏族谱》卷4《东安公传》,1985年本。
[39]商丘《侯氏家乘》卷2《明寿官公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光绪三十年本。
[40]民国《民权县志》卷12《金石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41]《虞城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点校本,第101页。
[42]《商丘市民俗志》,商丘市民俗志编辑室1989年版,第35页。
[43]万历《大明会典》卷20《户部七·户口二·黄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44]参见[日]上田信《传统中国——由盆地与宗族所见之明清时代》,东京讲谈社1995年版,第190—193页。
[45]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46]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47]傅辉:《分姓现象与明初华北移民政策关系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48]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二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转引自http://www.htdhs.com.cn/article.asp?articleID=7448&page=4。
[50]高兴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
[51]郑廉:《自序二》,《豫变纪略》卷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点校本,第7页。
[52]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马政》,《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53]嘉靖《归德志》卷1《舆地志·坊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54]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55]民国《考城县志》卷首《考城县全境图》,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56]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57]《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58]郭善邻:《处士孙先生行实》,《春山先生文集》卷3,乾隆五十六年友鹤山房刊本。
[59]《重修朱氏家乘序》,商丘《朱氏家乘》卷首,1985年版。
[60]《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下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61]《蒋氏族史概论》,睢州《蒋氏家谱》,1990年版,第12—13页。
[62]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6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64]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65]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66]嘉靖《永城县志》卷4《政事·征役》,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68]《王氏家谱始序》,民权《渔王氏族谱》卷首,1954年本。
[69]民国《考城县志》卷12《艺文志·明故义士张公暨配孺人郭氏墓志铭》,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70]《王氏家谱始序》,民权《渔王氏族谱》卷首,1954年本。
[71]张龙之、李传申:《商丘文史大观》,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72]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3]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第三·田赋》,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74]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75]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76]张廷玉等《明史》卷89《兵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57页。
[77]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卫僚》,《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78]康熙《商丘县志》卷3《兵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点校本,第115页。
[80]乾隆《归德府志》卷10《地理略下·形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第383页。
[81]嘉靖《归德志》卷5《官师志·卫僚》,《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82]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83]光绪《睢州志》卷4《官师志·卫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
[84]《明史》卷78《食货二·役法》,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906页。
[85]《明史》卷77《食货一·户口》,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878页。
[86]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49页。
[88]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屯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89]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屯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90]刘榛:《虚直堂文集》卷8《刘氏祭田碑记》,康熙刻本。
[91]商丘《叶氏家乘》卷6《都佥乡饮公暨郑恭人墓志铭》,民国八年本。
[92]商丘《沈氏家谱》卷1《沈氏家谱序》,民国二十三年本。
[95]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年第12期。
[96]商丘《沈氏家谱》卷1《沈氏家谱序》,民国二十三年本。
[97]刘榛:《虚直堂文集》卷8《刘氏祭田碑记》,康熙刻本。
[98]田兰芳:《逸德轩遗稿》卷3《清故进士张公懋勲合葬墓志铭》,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99]嘉靖《归德志》卷3《田赋志·屯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100]嘉靖《夏邑县志》卷1《地理第一·疆域》,《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