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结构
一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
第一,个体和群体访谈法。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访谈,包括焦点个人访谈和群体访谈。访谈围绕着中国大型城市执政党、政府组织基层社会治理关键事务领域的制度供给和创新状况展开。访谈调研点的选择源自三种情况:一是在广泛搜索并持续追踪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时所发现的经典案例,以案例的发展脉络为基础,寻找各方资源,联系访谈进场对象。例如,江苏苏州下辖太仓市“街居契约清单”及其法定街居工作事务梳理与配置,杭州上城区平安“365”协同治理和社区“晴雨工作室”,广东顺德区“决策咨询”模式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北京东城区、朝阳区的“网格化管理”和西城区的“全响应”模式,天津市“丽娜模式”等实地访谈,均来自于对相关案例的先行查询和资料收集。二是基于可以进场调研的便利性原则。基层治理调研资源获取殊为不易,许多调研资源来源于高校教师同行、朋友和学生关系,访谈实施依从于便利性原则。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北京市信访和矛盾调处信息中心、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宕梁街道“民调”和基层“行政调解”台账、四川成都市居民“院落自治”和“爱有戏”社会组织、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预算恳谈会”、广州市天河区基层智慧党建等,都是以熟人网络为基础进行的调研。三是由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影响力衍生、延伸的次级研究项目邀请而获得的访谈机会。次级研究项目的邀请方多为基层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框架下展开专项研究。包括北京市民政局“社区减负”项目、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委社区“议事协商”制度设计项目、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会服务”五年规划编制项目、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社会组织能力评估”等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研究项目。围绕这些项目,组织了系列访谈,项目委托方提供访谈资源,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市区委办局领导、街道领导和公务人员、社区居委、社会组织领导人、参与协商恳谈的社区居民等。
第二,小型专题式问卷调查。本项目在两项子课题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其一是“基层公职人员社会管理认知调查”(2013年3—10月)(参见附录“调查问卷”),主要在北京地区展开,覆盖了10个区,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主要对基层公务人员如何认知社会治理问题,及其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排序的感知和态度进行调查。其二是围绕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会服务规划制定,按照四类社区居民的人口比例,展开了辖区10个社区居民“社会服务需求及满意度”的调查(2014年11月—2015年4月),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并对街道办事处中12个涉及社会服务的公务人员、事业编干部关于东直门社会服务现状、问题进行了补充访谈。调查发现了居民社会服务需求差异、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排序和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状况。此外,借助项目主持人参与国家质检总局展开的华东地区6省1市和华北地区1省2市下辖重要城市居民对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调查及结果排名数据,获得了居民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评价、各城市数据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信息,为课题组分析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运行缺陷提供了依据。
第三,经典案例分析。围绕执政党、政府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的关键事务领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搜集了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经典案例进行现场深度访谈和追踪研究。对一些具有现代治理理念、运行成效良好、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案例,研究者通过采集、写作相关案例,进行深度研究。本书关注的经典是杭州上城区“平安365”智慧管理平台和“无忧网”养老服务,北京东城、朝阳网格化管理系统,北京西城区社会工委“全响应”模式,江苏太仓“街居体制”改革及其基于三类事项划分的“契约清单制”,广东顺德区“决策议事会”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云南昭通基层“预算民主”创新,上海区街“区域化党建”及其“共同行动理事会”等案例。
第四,文献法。为充分了解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资源和国内学者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研究者对近年来执政党和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建设”重要文件精神进行了综述,对涉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国家—社会关系、公民社会、法团主义、行动主义和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重大议题等理论研究成果做出了分层的归纳概括,提取了核心研究观点(参见第二章内容)。在现有文献研究的路径概述、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和研究视角创新的思路。
第五,参与式观察和社会实验。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就是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研究者致力于将研究过程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地方政府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验,在其改革方案设计、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邀请学者进场参与政策实践,这为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案例资源和可供观察及实验的场域。在整个项目中,运用参与观察和社会实验方法开展研究和实践的包括四项:一是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预算民主”的制度设计及其运行实地观察。2013年受邀参加昭通市盐津县四个乡镇“预算民主”的制度建设,入住豆沙镇及其行政村,与镇政府、村民一起制定议事会组成、代表提名、议事规则、投票表决规则等,在乡村建立了“预算民主恳谈”制度。二是2014年应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邀请,在对所辖12个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社会服务目标和资源配置情况,制定了街道“社会服务”五年规划。三是应北京民非组织“和谐社区”邀请,参与推动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计划,带队走访海淀、昌平的20多个典型社区,和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一起协商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四是2016年受邀主持北京市民政局的社区“减负”项目,参考南京市雨花台区的实践经验,在西城、朝阳、海淀、昌平广泛采集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的意见和诉求,调研居委会行政事务并形成清单,讨论和设计“减负”的实施机制,将清单、契约和准入三项机制推进到区、街道和社区。
二 本书逻辑框架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之结项报告基础上修改、完善而形成的。如前所述,关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基层治理关键事务和领域展开,故此,本书在阐述城市执政党、政府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变迁的基础上,分别对基层治理的四个关键事务进行探讨。在写作逻辑上,笔者基于“问题意识”,以政党、政府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然”变化为焦点,形成了“现实问题—改革压力—制度供给—运行逻辑—运转困境—发生机理—转型之路”的研究分析主线,支撑了全书“整与分”相结合的写作结构,力求使读者在了解总体性、一般性问题之后,进一步细化对城市基层治理问题及治理思维、方式变化的理解。
本书讨论、回应的基本问题是:在城市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回应复杂社会治理问题的基本改革路径和逻辑,及其治理模式的转型是否有效?围绕这一主线,本书在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所具有的独特的双重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提出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核心问题,即“自由与秩序”如何平衡。基于文献梳理、概述,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成都等地基层展开调研所获得的一手素材和案例,总括分析了执政党和基层政府近年来实施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路线图,指出城市基层治理试图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型的目标诉求和政策过程,特别是对政党、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独特的体制机制设计和运行方式(如“属地管理”、集中整治)进行分析,同时对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生成机理予以挖掘,提出国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秩序的制度和技术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9—560页。
[4].周庆智:《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基层治理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5].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总论》,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页。
[8].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9].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1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13].孙柏瑛:《转型中国基层治理何去何从——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视角》,《国家治理研究》2015年第1期。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1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培林:《社会管理亟待加强与创新》,《中国人大》2011年第8期。
[19].郭于华等:《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对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的评估》,[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5—57页。
[21].杨雪冬:《社会权利与社会治理》,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2页。
[23].[印]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6页。
[26].周红云:《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概念、逻辑、原则与路径》,周红云:《社会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27].中国社会建设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社会建设大辞典:社会管理篇》(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8].孙柏瑛、武俊伟:《“双向建构”中的城市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转型:路径、困境与未来展望》,《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年第1期。
[29].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6期。
[30].燕继荣:《中国的社会自治》,《中国治理评论》(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1].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周雪光、刘世定等:《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3].马亮:《向地方政府赋权,减少“跑步前进”》,《搜狐财经》2018年1月10日,http://www.sohu.com/a/201170807_345245,2018年3月1日。
[35].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Brighton:Harvester,1980,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