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结论

就文本而言,晚清的翻译小说在体制上,长篇白话章回体和短篇文言笔记体并行不悖,同时又有所创新,出现文言长篇章节体和白话短篇等新体制;在叙事上,出现新型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文体;在文学形象上,晚清翻译小说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环境和景物形象被摘除了种族特征和异域色彩,披上了浓厚的中国式外衣。一个愿意开放的晚清文化和一个相对保守的晚清文学传统,共同解释了该时期翻译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套话。而人物语言和思维所散发的晚清时代气息,有利于读者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沟通和认同,从而达到小说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目的,完成小说界革命提高民智、民力、民德的使命;在评述上,晚清的大多数译本是合翻译、批评二者为一体的特殊文本。通过翻译兼批评,晚清文人翻译群体把小说翻译这一客观的知识输入活动转换成一种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批评活动,使译作不仅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产品,更成为宣传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进行社会批评的工具。种种特征共同揭示了晚清这样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阶段的本质。


[1] 胡翠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翻译史与文化交流史。

[2] 吴沃尧译:《电术奇谈》,《新小说》1903年第8号。

[3] 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页。

[4] 马亚中:《暮鼓晨钟》近代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3页。

[5] 黄遵宪:《学术志》,《日本国志》卷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6]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7] 梁启超:《小说丛话》,《新小说》1903年第7号。

[8] 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25—26页。

[9] 《新新小说·叙例》,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141页。同样,《新小说》也要求“本报文言、俗语参用”。(《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59页)到1913年,《小说月报》仍然这样主张:“文字力求妩媚,文言、白话,兼擅其长。”(《〈小说月报〉特别广告》,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419页)

[10]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

[11]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12]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13] 孔慧怡:《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14] 参见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 这里的“道德”指“翻译道德”(translation ethics)。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规定译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译本堪称“佳译”“善译”。包括功能派和描写译学派在内的当代翻译理论则从诸多方面开始质疑“佳译”“善译”等概念,为理解“翻译道德”提供了一个新的多维视角。参见Kaisa Koskinen,Beyond AmbivalencePostmodernity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Tampere:Tampere University Press,2000;Jenny Williams and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6]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18] 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9] 例如,明代叶昼评点《西游记》,就经常借题发挥,对当时的官场、文坛以及社会百态进行嘲讽。比如,第15回,鹰愁涧水神变化为渔翁驾船渡唐僧等,唐僧欲付钱钞,水神说:“不要钱,不要钱。”旁批曰:“如今做官的到要钱!”第78回总评:“国丈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做药引子;今日小儿科医生又以药引子杀无数小儿矣。可怜!可怜!”(转引自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20] 梁启超译:《世界末日记》,《新小说》第1号,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