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idealism)是现代国际关系学诞生之后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它的产生直接源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理想主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在于陈旧的均势理论和联盟政治。战争不是“源于本能,而是国家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战争并不是个人本能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政治计划”。[2]由于认为战争是由制度缺陷所造成的,理想主义学者们推断战争是可以被制止的。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的国会演说中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理想主义给世界和平开出的药方。其中,有两个倡议值得关注。一是建立国际组织,倡导集体安全。十四点原则中的第14点是“为了大小国家都能够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可见,威尔逊希望用集体安全机制来取代原有的国家间的军事联盟,通过把国家这些“猛兽”关进国际组织的“笼子”来获得近乎永久的和平。二是推广民主制度。十四点原则中的第7点到13点集中反映了威尔逊希望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处理殖民地和领土问题的思想。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17年的请求对德宣战的国会演说中,威尔逊就已经提道,“世界应该使民主享有安全”。[3]这种民主和民族自决的思想所蕴含的信念是,随着民主的普及,国家间关系也将趋于缓和。除此之外,理想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诺曼·安吉儿在1910年出版的《大幻觉》(The Great Illusion)中还提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相互依赖过程的不断深入,发动战争和使用武力将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战争将不再是有利可图的事情。[4]
总的来看,理想主义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他们都相信“曾经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体系最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更加和平、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他们也相信在新兴民主思想、国际联盟的发展、和平人士的不懈努力及其智慧广泛传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体系正在发生变化”。[5]这些规范性的言论后来使其备受指责。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方向与理想主义的预测恰恰相反,也使其被贴上了“乌托邦自由主义”的标签。具体的表现是:国际联盟最初的倡议国美国不仅没有加入,而且国际联盟在实际运转中,也未能阻止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更未能阻止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的自由民主也遭到沉重的打击,以德国为代表的法西斯独裁政权获得极大成功,而那些原本很有可能成长为民主国家的中东欧的新独立国家,像是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转向独裁主义;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同样使得人们对经济相互依存的美好期待落空。在经济危机面前,国家之间不仅没有积极合作,反而纷纷提高贸易壁垒,不惜损害他国的利益。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冲击了理想主义的乐观认知。
在此背景下,英国国际关系学者爱德华·卡尔率先对理想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在书中指出,理想主义学者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把愿望当成现实,将“应然”当作“实然”,“像其他初创的学科一样,国际政治学一直充满乌托邦意识,并且对此毫不隐晦。在学科初始阶段,愿望主导了人们的思想,主观推论重于实际观察,很少有人对现有事实作出认真的分析,也很少有人探寻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6]卡尔认为,理想主义者误解了国际关系的实质,所谓“国家间利益天生就是和谐的”[7]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利益冲突才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权力才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始终是一种权力政治”[8]。
在卡尔之后,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进一步回答了卡尔尚未探寻和回答的问题——权力政治的原因是什么,并据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在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以下简称《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摩根索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创立了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理想主义不同,现实主义(realism)所研究的是政治现实本身,而不是人们理想中的政治。“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9]这种人性表现为“生物——心理本能”,“生存、繁衍和支配的本能欲望是人所共有的”[10]。人性利己,追逐权力和利益,这一法则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就是国家会追逐自我的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实质就是权力。因此,国家会为权力而战,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就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摩根索全面构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厦,是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乃至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人。除了摩根索以外,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乔治·凯南、阿诺德·沃尔弗斯等也是此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学者。
国际关系的第一次大论战以现实主义的获胜而告终,理想主义也在遭到现实主义的批评之后,变成了一个带贬义的词语。但从时间看,这次论战很难被认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唇枪舌剑”。两大相互竞争的理论出现的时间并不重合,理想主义主要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而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主要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单方面的猛烈抨击,理想主义并未对此进行反驳和争辩。因此,更准确地说,这一场论战是一种范式对另一种范式的取代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