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固义村概况
固义村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是一个人口三千的小村庄。固义村西距冶陶镇政府驻地1千米,北面毗邻马村和固镇村,东接牛头村,南接新庄村。固义村东距武安市区25千米,西距冀晋省界不过5千米。在历史上,固义村依山傍水,坐落在冀(豫)晋要道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所在。
图1—1 固义村在武安的位置
武安地处中原腹地,早有人类祖先在此生息。南北洺河在境内分而行之,又合为一脉,洺河两岸分布着从旧石器时期以来的众多遗址。固义村南有龙虎河(南洺河支流),北有南洺河(龙虎河在固义东二里茶口村处汇入南洺河),这一带曾是先民生活的乐土。旧石器时期在此留有固镇遗址、马村遗址,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留有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还有仰韶文化的徘徊遗址,龙山文化的孔壁遗址。沿着南洺河两岸,商周时期的遗址沿河分布,尤其是从固义开始的南洺河下游,留下了众多先民的足迹。到战国时期,在固义村北400米的西岗形成了较为初步的村落。此时,固义北2千米的固镇形成了面积达46.14万平方米的城镇,这里成为周围众多聚居点的区域中心。固镇—固义—冶陶这一地带,向西是群山,向东道路平坦,是战国时连接邯郸与上党的咽喉要道。
秦扫六合,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前206—前195),汉高祖刘邦置魏郡,辖县十八,其一为武安。此为武安建县之始,县治在今固镇。彼时,冶铁业兴盛,武安设铁官,固镇建有多处冶铁炉、冶炼作坊等。直到隋朝,这里一直是县治所在。尽管此后县治东移,这里一直是西部武安的重镇。元明时期,巡检和铁冶提举等机构仍旧在固镇办公。
固义一度人口密集,文化发达。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固义建了佛堂寺。北宋宣和年间,固义又建了普光寺。金元时期兵燹四野,武安民伤亡甚多。明初大移民,固义是山西移民途经要道,也是区域集散地。到嘉靖时,固义取代固镇成为乡镇治所,此时的村名是“故亦”,是武安西部12个乡镇之一。逮至清初,故亦改称“顾义”,仍是西乡12里之一,顾义里下辖十家街铺(今名不可考)、茶口(今名同)、牛尾头(今牛头)、织布交(今泽布峧)、张家庄(今名同)、顾义(今固义)、马村(今名同)、冶陶村(今冶陶村,冶陶镇驻地)、莽当(今蟒蟷)、天桥(今名同)、算泉(今新庄)、琅矿(今名同)、偏量(今偏亮)、牛家庄(今牛庄)、大鹤峪(今大峨峪)、零底(今岭底)、鞍子岭(今安子岭)、洪门(今红门)、贤岭(今前后崄岭)、姚家峧(今名同)、赵玉村(今赵峪)、七水岭(今名同)、衍福村(今苑府)23村。此时的固义管辖着龙虎河、算川沟两条河流上所有村庄,比今天冶陶镇的辖地还大。康熙年间(1662—1722),顾义村建立了天主教堂,是该教在武安传播的开始。到了咸丰时,顾义里下辖村落有所增加,辖水峪、庙庄、南坡、泽布峧、天桥、张庄、茶口、牛尾头、苑水铺、马村、固镇、新庄、固义、鞍子岭、冶陶、姚家峧、红门、赵峪、岭底、狼矿、苑府、杨家庄、偏亮、牛家庄、大峨峪、土岭子共十甲26村。此时,尽管“顾义里”的名字还在用,“固义”这个村名出现了,并沿用到现在。
清末开始,固义逐渐衰落,乡镇治所的地位逐渐让位给冶陶。冶陶镇成为武安八大镇之一,人口密集,商铺繁多。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至1948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驻冶陶,军区政治部进驻固义村。1953年,建立冶陶乡政府,后改制为冶陶镇,固义成为冶陶下辖的一个行政村,直到现在。
图1—2 固义村俯视图
固义村遍布古迹,显示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固义南北的河流,龙虎河和南洺河,已经成为季节性河流,除了泄洪外,基本没有流水。曾经贯通东西的官道已经不在,现代新修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都没有直接通过固义村的。商旅不再经过,扼守咽喉亦无从谈起,现在的固义成为一个以务农务工为主的村庄。现在村里还有一条石头铺就的路,村头还有曾经作为咽喉重地保护村落的阁。这些阁是固义曾经繁荣的见证,为研究武安古村落形态、村落变迁、交通商业旧貌提供了实物证据。
村东部的东阁券洞下层砌4层石条,上部为砖,拱券为二伏二券,券上方有两个石质出水口,券北部被现代民居所占。券洞深(东西向)16.7米,宽2.71米,高2.84米。村东北部的菩萨阁拱券均为二伏二券(东侧为石券雕龙,一伏一券),东侧上方有石质出水口2个。东券洞宽2.27米,北券洞宽1.83米,东西深10.23米,南北深3.83米,东券洞高3.20米,北券洞高2.20米。村中间的关帝阁呈东西方向,西为正面,为砖券,东为石券,均为一伏一券,西面上匾额3块,分别刻“威镇”“故亦”“山河”字样。东部石券似为后加,长15米。券洞宽3米,总进深10.20米,高25米。阁左侧被现代民居遮掩。村南部的南阁南北方向,分上下两层,下为过街券洞,二伏二券,南券口为砖砌而成,下部6层条石砌成,北券和西券均为石券,一伏一券,券宽2.34米,高3米,进深10米。西券进深4.42米,宽1.38米,高2.2米。村东北的三贤阁为南北方向,中间向西开出巷道,形成“丁”字阁券,各个券道均为下层块石。南北券深5.5米,东西券深6.65米,券洞宽2.30米,高2.40米。此外,村西还有西阁,村南还有个小阁。旧阁内为固义老街,现在的住户早已满溢出阁外。
图1—3 固义威镇山河阁
固义村里保留的旧时庙堂甚多,旧有佛堂寺几经重修,已然不复当初。普光寺和天主堂已不觅踪迹。佛堂寺一进院落,原有山门、正殿(大雄宝殿)、配殿等。现仅存正殿,硬山式,面阔5间(11.56米),进深2间(11.25米),高6.25米。其中两尽间进深一层为通间,为后来重修。供奉释迦牟尼、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前街西阁下的观音堂庙坐西朝东,由前后两殿组成。前殿为卷棚无脊式,后殿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高4.6米,均为近年重修,两殿连搭而成,相距0.90米。火神庙在村小学院内,庙坐东朝西,出于佛堂寺内东南侧,分前后两殿,连搭式,前为卷棚无脊,屋顶为灰布筒瓦盖顶,瓦当及滴水已失。后为硬山式,屋脊为花草砖,灰布瓦盖顶,面阔、进深均为1间。村中还有三教堂,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阴阳瓦覆顶,瓦当及滴水已失,檐头损坏严重,吻兽都已失去,槛墙及木装修和地面都为后期所建。面宽15米,进深6米,高5.8米。南山上还有胡爷庙,村里还有玉皇庙、龙王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种种。村南的南大庙是规模较大、目前香火最旺的庙。庙里主要供奉碧霞元君(泰山奶奶),还有三清,此外偏殿有财神、赵爷、乔三爷、吕仙等。白眉三郎、赤锋三郎、白面三郎三位三郎在奶奶庙大殿的西厢陪祀。从庙中所藏碑刻看,该庙多次重修,形制有所变迁。四月十五是奶奶庙庙会。另外村中土神殿、三元大帝神祠、广生帝君、皮场王以及药王药圣祠、三官殿其禅房及三间钟楼等建筑已经或毁或亡,仅可从碑文中寻觅一二。
据民国县志载,固义村旧时在南街和东阁外分别有王氏宗祠,在上街有刘氏宗祠,在街中有丁氏宗祠,在西街有李氏宗祠,在后街有1933年新建的马氏宗祠。村中祠堂以李氏祠堂保护较好,民国时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普通民居四合院式,多处维修,正屋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普通民居。院门前有影壁一幢,石雕寿星骑鹿,手持手杖系宝葫芦,影壁高3.80米,宽2.87米。据村民讲,安、何、鲍、董等姓是村上老户,但人口不多。丁、刘、马等姓是明代移民而来。李姓有两支,一支为祖居老户,一支是明代迁来的。
在文化生活上,固义村过去有自己的剧团,以唱平调落子为主,可出外演出谋生。元宵节本村有社火娱乐。
固义村曾经依山傍水,扼冀晋要道咽喉,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数千年的人类居住史。先秦这里就是先民生息的宝地;汉初置武安县,直至隋初,固义一直处于县治的核心地带。隋唐之后,始终是周围诸村落的核心;清末之后,才逐渐衰落。这里曾长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沟通东西,贯穿南北,胸襟开阔,文化繁荣,傩戏等民俗文化在这里沉淀下来,并在新时期迸发出夺目光芒,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