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经济安全风险评估(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言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形势的变化,本报告从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切入,从能源进口对中国经济福利和风险的影响,能源供需缺口对能源资源开发及投资需求,能源技术变革等方面分析了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从学理上分析了能源进口对中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投资对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本报告还从能源资源的可得性、经济性、清洁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对中国能源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估。

本报告主要研究结论与观点如下:

1.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新的影响

一是传统能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由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OPEC石油市场影响力式微,OPEC+联盟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球传统能源供需格局进入后OPEC时代。全球供求格局变动加剧市场博弈,石油价格波动性明显加大,中国成油气进口第一大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大幅提高,供求格局的变化造成能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二是可再生能源投资分化态势显现,各国能源转型步调不一致,全球减排形势依然不乐观。新能源技术方向选择呈现出多元化,能源转型技术路径选择仍面临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可行的三难问题。

全球能源变局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一,多元供给将加大全球能源市场竞争,能源需求大国的作用将获得提升;第二,能源进口依赖度大幅提高,供求格局的变化将造成能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第三,全球能源变局蕴藏能源治理体制改革契机,有助于中国贡献新理念和新方案。

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能源安全提出的新要求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能源资源的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能源利用效率改进、能源技术创新突破、能源绿色低碳环保、能源市场配置作用增强,以及能源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等。

就能源安全来说,首先,能源安全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能源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对能源安全的新要求。其次,高质量发展要求效益优先,能源安全要考虑经济,实现国内外能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最后,高质量发展是动力变革,能源安全要根据能源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以能源技术创新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从总体上说,新形势下提升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一是中国要坚持形成正确的中国能源安全观,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新能源治理理念,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协同发展。二是要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是推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加强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

3.中国能源经济安全总体乐观,但油气安全仍需关注

本报告分析显示,2005—2022年中国能源安全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国际油价不发生重大上涨,经济、科技照常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能源安全水平在2020年有望达到“安全”等级。但鉴于中国石油主要依赖于进口补充,如果进口集中度过高,石油出口国断供及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将对中国能源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国际油气价格过高或短期内连续大幅波动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经济性影响较大,不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国内能源价格的稳定。因此仍要关注中国油气的可得性、经济性、清洁性和可持续性。

4.能源进口对提升中国经济福利具有正向作用,但需要警惕风险

能源进口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它可以从物价、产出、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种渠道、多种层面对中国实体经济构成影响。

一方面,能源作为中国工业生产最基本的原材料,其进口增加会促进能源价格下降,能源价格下降将直接导致相关产业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下降,引起总供给增加,降低通货膨胀。同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增加,总体消费需求扩大,最终导致社会总产出的上升和总物价水平的下降,将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能源进口增加面临着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风险。其中,石油价格波动、较长的海运距离等传统安全风险依然是中国石油进口的隐患。现阶段,尤其要警惕美国能源战略和贸易战略变数给全球石油贸易格局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之中东地区和南美地区的政治动荡,地缘政治因素使中国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

为降低石油进口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参与石油期货交易,降低价格风险;第二,开展全方位外交战略,降低政治风险。深入推进中亚—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建设,快速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引进境外资源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加大与“一带一路”产油国的石油贸易合作。第三,引领国际能源大通道建设,降低运输风险。开辟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北极通道,推进中哈石油管道开通,利用亚欧大陆桥开展油气铁路运输,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形成互补贯通的全方位石油运输格局。

为降低天然气进口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争取天然气定价权。联合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争取天然气议价的主动权,打破“亚洲溢价”的局面。强化合同履约机制,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管道建设和合同履约。第二,加强管道天然气合作,促进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多样化。以“一带一路”合作为契机,加强与俄罗斯、缅甸、中亚等部分国家的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依托,通过多种渠道巩固与出口国的天然气贸易关系,增加天然气管网密度。第三,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形成天然气调峰储备体系。

5.中国仍需要加强能源投资,保障海内外能源资源的开发可持续性

首先,经济发展虽然放缓,但能源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特别是相对清洁的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石油资源开发需求将稳定在2亿吨左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天然气资源开发需求增速可以达到10%,煤炭受制于环保,但由于对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未来资源开发需求将在20亿—25亿吨/年,电力资源开发需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未来增速将保持在5%左右。

其次,能源投资需求较大。本报告的测算显示,2025年和2030年的能源投资需求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开采投资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4500亿元和6000亿元,管道运输投资在2025年和2030年均为864亿元,炼化投资在2025年和2030年均为2500亿元,销售终端投资在这两年均为150亿元,煤炭选采投资在这两年均为2000亿—2500亿元,电网投资在未来每年保持在4000亿元水平,电源投资在这两年分别为3800亿元和4900亿元。

最后,海外能源投资增加了中国能源资源供应数量,保障了国际能源资源向国内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输,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

但笔者也注意到,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特征显著:第一,投资区域集中。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亚的权益投资比重较小,而短期内这种投资格局不会改变。第二,投资主体单一。国有企业特别是能源类中央企业是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绝对主力军。第三,投资方式简单。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模式,以跨国并购或新建投资的方式拥有全部股权,或以参股、控股等形式介入。

因此,政府要做好对海外能源投资的引导和战略支持,引导企业有序开展海外能源投资,建立国内企业海外能源投资协调机制,避免国内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恶性竞争,在国内形成海外能源投资的国家意志仍需要在能源投资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保障海内外能源资源的开发可持续性。

6.中国需要高度关注能源技术变革对能源安全的影响,以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是未来能源安全领域的重要任务

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可能会对未来的能源系统带来变革性影响。能源勘探开发、生产、传输、使用、存储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程度将大大增强,能源系统会更加高效,传统的能源供应安全会有更好保障。加之能源领域的储能技术、分布式利用等技术逐步发展成熟,拓宽了可利用能源的范围和场景,大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协同程度,使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成为可能。这类能源系统的颠覆性改变会让能源安全的重点也随之改变。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从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方面不断完善机制。加强对能源互联网、电力储能等新兴产业的引导,降低能源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门槛。建立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保护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着力推进重大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实现技术国产化、知识产权自主化。以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为重点,在油气开采及转化、清洁燃煤发电、新能源发电及并网、第三代核电等领域应用推广一批技术成熟、有市场需求、经济合理的技术。

三是建立国家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为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关键基础理论研究、核心设备国产化、“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创新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和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建立健全能源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自主核电、成品油升级、煤炭深加工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新能源全产业链检测技术及检测装备研发,整合检测资源,建立新能源产业的公共检测平台。尽快完善和出台新能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标准,促进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