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将军号与封爵制度
孙吴时期继承了汉代爵制体系的部分特点,比如为多数编户保留了低爵中公乘的名称,这在走马楼吴简户籍类文书中常见。而高爵中则保留了列侯和关内侯两级,且以列侯居多。列侯爵位在这一时期也和将军号发生了关联,孙吴的多数将军号通常都封爵。为了便于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不同的将军号所获得的爵位等次列表如下。
表2 孙吴将军封爵
续表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授将军号的时间节点和封侯时间节点大体吻合,我们在前揭孙吴将军演进顺序中发现,建武二十四年定荆州之后和黄武初年称吴王时,封授将军的数量增多,而我们曾考察孙吴封侯的时间节点时,也是这两个时间点人数激增。[51]也就是说二者都是奖励军功的手段。当然也有在授将军号时没有同时封侯,这是因为此时已经有了相应的爵位。比如朱据“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征据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迁骠骑将军”。[52]因为他在左将军时已封为云阳侯,在赤乌九年迁任骠骑将军时没有改变侯国,所以史书略而不书。同样的还有朱然,“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黄龙元年,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53]他在转任车骑将军时,还是沿袭原来的永安侯,故此时也没有提到封侯事。二是常规将军号中,九成是县侯,而且拥有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高等次的将军号者全部是县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四安、四征将军才偶有乡、亭侯。三是杂号将军中县侯的比例已明显下降,不到一半,乡、亭侯的比例增多,同县侯相当,而且还出现了少量未封侯的现象,并且从前面排列的等次看,建武将军似乎也无法完全列入杂号将军,但他亦为县侯。四是在偏将军和裨将军中,被封侯者只占了三分之一,而且仅为乡侯和亭侯,而无县侯。并且还出现了关内侯,在汉代的爵制系统中,二者虽然差了一级,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封邑等方面。孙吴时期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关内侯称“赐关内侯”,列侯称“封某侯”。这一等次的将军号中,甚至还有五分之二无关内侯的爵位。
上述这种现象说明将军号与爵位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将军号要匹配一定的爵位,将军号越高,爵位整体等级越高,孙权时,“(士)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54]永安元年的一道诏书说:“武卫将军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据为右将军、县侯。偏将军干杂号将军、亭侯。”[55]这两条材料说明在制度上,尽管有些差异,但不同将军号对应不同爵级的精神是一致的。不仅如此,个人将军号等级的提升,必要时爵级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三国志·吴书·徐盛传》:“后迁建武将军,封都亭侯……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甚至有的就明确指出是“进封”,如丁奉:“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56]丁奉两次都是同时授封将军号和爵位,第二次将军号“迁”的同时,也进封为乡侯。陆逊的履历也同样如此,“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57]陆逊从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到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并且加拜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这大概是因为他领荆州牧的缘故,封地江陵更近,且为实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