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谋“三农” 稳粮增收带全局
——2012~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喜获“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坚定信心,持续探索,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 2012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之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领导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具有中原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总体态势
2012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省继续保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良好态势,“三农”工作喜事多、好事多、大事多。
1.粮食生产喜获“九连增”
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比上年增产19.2亿斤,增幅为1.7%,实现了连续9年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其中,夏粮总产量637.20亿斤,比上年增产10.9亿斤,增幅为1.7%,实现“十连增”;秋粮总产量490.52亿斤,比上年增产8.32亿斤,增幅为1.7%。值得提出的是,今年省内夏粮生产后期突发病害、降雨量不足,秋粮播种期旱情严重、生长期偏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奋力抗灾,采取了多项粮食增产措施,保持了粮食稳步增产态势,实现连续9年增产,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左右的粮食,在国际粮食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
2012年,全省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筑牢粮食生产基础。截至10月,全省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面积755.86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4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300万亩,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248万亩,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大中型灌渠改造及旱作节水灌溉等项目370万亩。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粮食亩产超过吨粮水平,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具有完善的管理机构。
3.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河南省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目前全省优质粮食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已建成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基地、沿黄地区为重点的优质水稻基地。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优势特色农作物逐步向适宜区集中。目前,在省内大中城市周围形成了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基地;在大别山、太行山和伏牛山区形成了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产基地;在豫西、沿黄故道形成了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目前全省休闲农业企业2714家,从业人员20.6万人,年营业收入70.9亿元;已建立生态农业示范村323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40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原生境保护区(点)14个。
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新跨越
积极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深化指导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色龙头、集群龙头、品牌龙头不断壮大。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600家,实现营业收入13290亿元,利润总额1163亿元,税金总额625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6.7%、32.5%和32.46%。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粮食、肉类、乳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0万吨、638万吨和308万吨。全省农产品加工已发展到24个行业、23个门类,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3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国的味精、方便面、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火腿肠有一半都是由河南制造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5.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新提高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2013年河南省争取中央财政项目资金1.775亿元,对省内130个县(市、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补助,全省农技推广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推进。2013年,在完善小麦等第一批3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同时,新启动了水稻、花生、生猪3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培育棉花、肉牛2个后备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
种业发展保持稳步提升。全省生产小麦种子16亿公斤,优良品质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70%,种质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全省共投入培训资金1.28亿元,培训农民达到31.6万人。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继续安排孟津、禹州、项城、镇平、潢川等县(市)开展2012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目标。
6.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完善第二轮延包的后续工作,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试点有序推进。继2011年完成一个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后,2012年又确定了12个村庄试点,涉及55个村民组、2.1万亩耕地、3200个农户。
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6月,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90.7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1.8%。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2年6月,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8965家,辐射带动全省1/4以上农户。
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继续推进。2012年上半年,全省共审计了4368个村,其中违纪村110个,审计资金总额达16.9亿元,查出违纪金额为181.9万元。
7.强农惠农出台新举措
全省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省一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原动力不断增强。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2012年全省兑现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7.3亿元,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略增。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最低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全国的50%左右。加大对全省89个产粮大县(市)的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政策、项目、资金向产粮大县(市)倾斜。切实加强对政策落实的专项督查、审计,努力扩大中央惠农政策的效应,切实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8.农业“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举办2012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重点农业投资项目188个,涉及总额479.8亿元;通过举办2012年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签约农业投资项目106个,涉及金额350亿元;在“豫台农业合作洽谈会”签约仪式上,签订意向项目投资额近4亿元,与台湾富士康集团合作建立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也取得了初步进展。通过这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河南农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全国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省农产品出口出现了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9月,全省农产品出口8.12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二)若干隐忧
2012年,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应当看到,全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隐忧,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还很突出,还有许多值得警惕的问题。
1.农业增速持续下降
自2008年以来,全省农业生产总值增速持续下降。以1~9月的数据为例,2008年以来农业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5.6%、4.1%、4.2%、3.8%、3.7%,农业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见图1)。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河南经济增速放缓,农业增速也出现持续下滑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生产要素持续向非农业产业流动,也是造成近年来农业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应当看到,河南是农业大省,负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业增速的持续下降,必将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下大力气扭转农业增速下滑的势头。
图1 2008~2012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2.粮棉产量位次下移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河南粮食产量曾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以占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占全国1/4的小麦,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200亿公斤。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首次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3亿斤,继续力压河南蝉联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桂冠。粮食产量从全国第1位滑落到第2位,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也反映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增产的机制还不成熟。无独有偶,近年来河南省棉花产量也逐年下滑,2012年产量降至25.69万吨,比2008年减产39.39万吨,总产量排名由全国第3位下降到第5位。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粮棉产量位次的下移,显然与“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精神相违背。为此,在新的条件下,推动粮棉稳定较快增长已成为未来河南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民收入增速较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为13.1%,超过的全省GDP的增速,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平,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九连快”。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倒数第4位,在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以及中部6省中均位居倒数第1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河南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河南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刺激农村消费方面出台新举措。
二 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1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我们既要正确估计“三农”发展的难得机遇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清醒忧患,努力使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喜人态势继续承接和延续。
(一)面临的机遇
1.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明确中原经济区的首要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指出要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用较大篇幅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等农业经济领域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河南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实现倍增,并有所超出,赋予了河南农业新的历史使命,为河南农业未来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为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2.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随着全省“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河南农业的发展在不断向内深化的同时,开始更多地从农业以外注入新理念、新要素、新机制,培育新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动力。尤其是全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具备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更多的发展活力注入农业农村,农业在河南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地位将逐步改善。
3.中央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和措施,“三农”工作得到了全社会关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在河南形成了全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环境。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即“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可以预计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将有更多、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引导政府和广大农民发展农业,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
4.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随着中央及省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全省相关部门把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使全省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夯实了全省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物质基础。
5.农业比较效益提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补贴不断增多,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走强,加上全省各地农民探索了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包括自发流转、中介流转、合作社流转等,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规模经营效益日益显现,农业比较效益有所提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农民尤其是一些种粮大户扩大种植规模的愿望十分强烈,为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遇到的挑战
1.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不牢固
河南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二元体制作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利益驱使下,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从粮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全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等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解决,粮食增产的基础并不稳固,加上农业具有弱质性特征,粮食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比较效益还是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确保2013年粮食持续增产存在的压力不小。
2.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全省多数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服务功能和实力不强,服务链条短等。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经纪中介、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不完善,造成产销信息不通畅,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农业技术研发、培训、推广等部门存在脱节、虚位现象,造成农产品和农业科技的“产学研”没有形成良性合力等。总体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难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阻碍了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加大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低速增长通道,随着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显著加大,形势不容乐观。在未来一个时期,农民工新增就业机会难以增加甚至会减少,工资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会下降,靠外出务工来拉动农民增收的渠道将遇到明显阻碍。与此同时,农业连续九年丰收,农民收入连续九年增幅较高,是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在此基础上单纯依靠增产来实现增收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农资及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靠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来推动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增加。
4.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步伐相对较慢,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农业增效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城乡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劣势地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居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面向“三农”服务的金融企业少、网点少、内容少,农民小额信贷门槛较高。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狭窄,农民认同度不高,没有投保积极性等。这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全省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老弱妇女务农成为普遍现象,由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难,使农业生产力水平长期难以大幅度提高。许多农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不愿意生活在农村,为农业发展增效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务农人员素质与现代农业、现代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短时间难以扭转,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重大制约。
(三)2013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展望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从有利的方面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落实党的十八大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将保持稳定,特别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农村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更大的解放,有利于河南农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年维持在较高价位,将会刺激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河南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持续深化,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将继续增大,这些积极因素为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不利的方面看,国内经济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同时又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国际经济不景气也将长期化,也会压缩对河南农产品的需求,挤压农业的获利空间,减少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河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继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难度加大;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使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这些不利因素给全省粮食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
综合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因素,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在农业增长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化,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投入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特性,决定了其吸纳投资的能力相对有限,基于此,2013年农业总产值增速将与2012年持平或略低。在粮食产量方面,受农业科技进步、粮价上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3年河南粮食产量将会进一步增长,有望实现“十连增”。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中央和省配套补贴政策的实施,全省农民种养业收入将会增加,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将会进一步增加。综合来看,2013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 2013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好2013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国家粮食安全、中原经济区建设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一)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粮食生产高地
通过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配套服务,统筹推进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2013年的任务是完成90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将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为此,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耕地集中连片,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
(2)坚持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年亩产2500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农机等物质技术装备。
(3)坚持集约化经营,优先将规划区内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统一经营。
(4)坚持管理服务到位,跟进设立600个左右的高标准粮田行政管理所,900个左右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确保执法管理、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农机、植保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打造米、面、肉、乳、果蔬、油脂等12类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300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10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50个。2013年的任务:一是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猪、牛、羊加工能力达到6400万头,禽类、蔬菜、油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0亿只、1000万吨和500万吨。三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建设完善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特色、鲜活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
(三)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1)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最快捷、低成本的方式把产品供求、农业技术和法律政策等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帮助他们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
(2)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共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改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外部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优势,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生产服务,在耕播、灌溉、除草、植保、防疫、收获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
(4)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异地“窗口”建设;引导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销售中介组织联营合作开拓市场;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5)强化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探索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保险领域。
(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持耕地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2)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果畜结合,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打造河南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4)实施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施板块推进,促进规模扩张,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6)实施县域工业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要搞好承包土地的确权工作。进一步细化和界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权责、权益以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权利,明晰土地产权,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流转主体。
(2)要强化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监督。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搞好农地流转的宏观规划,做好引导工作,在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方面搞好信息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仲裁机构建设,及时处理土地承包以及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纠纷。
(3)要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土地流转。积极发挥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作用,通过制定扶持政策,依法引导土地集中经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全力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对集中经营的流转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通过与周边农户实行“订单”合作,引导土地大规模流转。
(4)要出台相关优惠奖励政策驱动土地流转。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对规模经营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技术人员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持续推动民生改善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决策部署,采取措施全面抓好促农增收和民生工程建设。
(1)要认真落实好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好农资综合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保险、贷款贴息等政策,确保各项惠农、富农补助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同时,研究制定有关支农政策或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使之成为农民口袋中实实在在的收入。
(2)要持续加大农村重大民生工程的投入。突出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两大重点,对农村民生工程给予资金上的倾斜。同时,加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督查巡查工作力度,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各类项目资金落实到位。
(3)要加快推进各项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并举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财产安全。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执笔:唐晓旺、袁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