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载体和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2~2013年河南城市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河南省持续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新型农村社区等载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但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产业支撑能力弱、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综合考虑当前形势,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载体将更加完善、机制将更加健全、支撑将更加有力、效应将更加凸显。当前,既要看到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成效,也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问题,认清形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体系、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加强载体建设、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一 2012年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成效与问题
2012年以来,河南省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新型农村社区等新型城镇化载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1.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
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2011年,河南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集约节约的原则,全面启动城市组团建设工作,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在政策指导方面,出台《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心城市组团的内涵、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组团的实施方案》,着重明确组团范围、重点建设任务、具体支持政策、考核激励办法等。在规划编制方面,各省辖市通过摸底调查提出了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总体布局,启动了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工作。目前,河南省具体确定了62个城市组团。其中,县城42个,县级市市区13个,特殊功能区7个。此外,为加快城市组团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间交通体系、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加大城市新区建设步伐
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先后设立了郑州、开封、洛阳、平原、焦作、许昌、漯河、南阳、安阳、商丘、平顶山、三门峡、鹤壁、濮阳、驻马店和周口16个城市新区,城市新区发展正在全面“提速”。
(1)城市新区规划编制全面展开。目前,郑汴新区规划已经批准实施,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正在修改完善。洛阳、平原、许昌、南阳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2)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郑州新区龙湖、绿博园、航空城等重点功能区综合开发全面铺开。目前,城市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7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功能逐步完善,承载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升。
(3)城市新区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12年上半年,全省城市新区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38亿元,同比增长40.8%。
(4)城市新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郑州新区正稳步推进新区内各区(县)合村并城;洛阳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已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14个,完成投资23.7亿元。以城乡户籍、建设用地、社会管理等为主的河南省城市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全省已先后成立18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规模达130亿元。
3.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2012年,河南省继续高度重视、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1)围绕产业集群发展、保障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2年河南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继续加大产业集聚区投资力度。上半年,全省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8.6亿元,同比增长38.5%,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8%;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9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04个。
(3)进一步加大了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全省集聚区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088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394.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3.4%。
(4)加大产业集聚区结构调整步伐。上半年,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5%。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6%,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28.6%,拉动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导力量。
4.启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
2012年,河南省全面启动了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规划工作。
(1)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两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关于支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的通知》从土地、财税、项目等方面推动“两区”加快发展。
(2)强化编制规划。《关于报送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各市县按照当地发展实际,开展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12年11月,全省178个“两区”,已对接101个,选址确认73个,论证评审51个。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两区”发展规划经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省财政对省辖市的“两区”分别安排1000万元和500万元的启动资金给予支持。同时,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支持“两区”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
5.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12年,河南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下发了《关于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通知》,全面启动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上半年,50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启动近600个,完成152个。
(2)加强技术指导,相继出台《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等文件,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科学持续发展。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2年6月以来,省财政筹措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郑州市合村并城模式、舞钢市城乡一体模式、义马市整体搬迁模式、浚县村企一体模式等,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截至2012年7月,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6.加大政策指导和政策落实力度
2012年,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政策指导和政策落实。
(1)出台系列文件,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2012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组团的实施方案》《2012年河南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关于支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的通知》《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等系列文件。
(2)围绕已出台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例如,为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保障性住房对外来务工人员供应政策。
(二)新型城镇化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012年,河南省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突出城镇化内涵式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1)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底,河南省城镇人口达到42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底,河南省共有38个市(含县级市)、88个县、1011个镇(乡),其中镇(乡)比2010年增加了62个。38个市城区面积达到4214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1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2098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84平方公里。
(3)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教育、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2012年,《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完善,以郑州为核心、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底,河南省共有17个设区(县、市)的省辖市、21个县级市(含省管济源市)、88个县、50个区和1011个建制镇。截至2012年7月,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50个。
3.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2012年,河南省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1)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上半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742亿元,增长31.2%。2011年底,河南省道路长度达到985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达到15836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831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76.2%,用水普及率达到9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2)产业载体建设顺利开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及服务设施等建设。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630亿元,启动560个村庄一体化改造。
(3)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上半年,省辖市在建城中村改造项目528个,完成拆迁1688.72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1682.02万平方米,完成建设432.42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投资391.5亿元,同比增长29.17%。
(4)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上半年,河南省保障性住房累计完成投资148.95亿元;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200.4万平方米、16.91万套,其中已竣工204.56万平方米、2.61万套,累计分配交付使用19432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0.56亿元,新解决了3.38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各级城镇集聚,城镇经济实力、产业支撑能力等不断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也日趋强化。
(1)城市经济规模日趋扩大。2011年,17个设区(县、市)的省辖市市区生产总值达到7940.18亿元,占全省的2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2.87亿元,占全省的54.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946.16亿元,占全省的72.1%;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46.75亿美元,占全省的46.4%;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为6837.61亿元,占全省的46.7%。
(2)城市经济结构日趋优化。2011年,17个设区(县、市)的省辖市市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3.8∶53.1∶43.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同类比重9.1和5.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见图1)。
(3)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河南省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效应不断显现,为城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图1 2011年河南省省辖市市区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比较
5.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94.80元和6604.03元,前者是后者的2.76倍,比2010年缩小了0.12倍;增速分别为8.4%和12.7%,后者高出前者4.3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河南省2011年与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2)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2011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5万人,比上年新增102万人,其中省内务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达到5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口比重达到20.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3)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改善。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了农村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县(市、区)数、参保人数、领取待遇人数均居全国第一,2012年实现全覆盖后参保居民将达5000万人左右。农村医疗体制逐步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97%。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三)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从图3可以看出,河南的城镇化水平虽然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和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一直没有明显缩小。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多年居全国倒数第5位。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3 河南城镇化与全国城镇化对比
2.城镇功能不完善
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镇公共设施不足。2011年,河南省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几项衡量城市发展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投资匮乏,“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难度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较为严峻。
3.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河南省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缺乏吸纳就业的能力,影响了人口的集聚和集中。如今,河南省仍然存在着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为2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居全国最末位。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必然造成吸纳就业能力弱,2011年,河南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仅有5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河南城镇承载就业人口的能力非常弱,很大程度制约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还在起步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载体的作用还没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推进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制度安排不到位、利益关系不好协调等原因,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进展较慢,规模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其战略基点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其推动作用还不明显。例如,以户籍为分界的不公平的社会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进城落户融入城市困难;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制度,阻碍了合理扩大城市空间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不利于土地集聚;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持等。
二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2013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既拥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有利条件,也存在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和瓶颈,要在2012年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实施重点,实现机制更加健全,载体更加完善,支撑更加有力,效应更加凸显。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
1.机遇和有利条件
(1)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速度会明显大幅增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0.6%,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河南城镇化率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后劲充足。
(2)中央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明确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3)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持续探索走出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具体实践中,郑州以建设都市区模式、新乡以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模式、信阳以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模式,以及平舆、柘城、舞钢同古固寨镇等分别围绕中心城市都市区建设、县域城镇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发展夯实了实践基础。
(4)面临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有利于河南省利用区位、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承接国内外尤其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河南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互动、产城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5)制度性障碍有望进行突破性改革。近两年来,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长期以来界限鲜明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正面临全面破冰。户籍制度改革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关键一步,有望带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改革,使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加快农民市民化的速度,为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重大机遇。
2.挑战和制约因素
(1)资金供求紧张。一方面河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巨大资金量相比,地方财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差异。黄淮4市等地发展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正是新型城镇化推进需要提速和提质的重点地区,需要大量公共建设资金,没有资金的保障新型城镇化难以推进,资金问题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首要因素。
(2)人口转移压力巨大。新型城镇化关键因素之一是要实现人口的城镇化。按照河南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每年要新增加城镇人口近180万人。河南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较少,人口转移困难。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对于河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3)资源环境制约趋紧。新型城镇化要求各种资源的集约使用,但是目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土地、水资源等日益稀缺,人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河南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此外,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不能忽视的一大制约因素。
(4)社会建设任务繁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低,融入城市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上呈现出短缺格局,且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亟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2013年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预测
1.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加速推进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也正处于加速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城镇化率将会加速提升,以1.8%的年增长速度,2013年城镇化率将达到43.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农民就地转移数量将大幅增长。
2.新型城镇化发展载体将逐步完善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相应的载体平台。2013年,随着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其规模聚合效应、功能聚合效应和交通聚合效应,以及其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加。
3.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将日益强化
新型城镇化需要由提高城镇的规模和数量为重点转向提高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2013年,河南省将加大投资力度,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重点将向中小型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倾斜,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整合提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4.新型城镇化机制将更加健全
2013年,河南省有望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城镇建设投融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方面所有突破,四是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方面有望突破,着力破解要素、资金、土地、人口、行政体制等突出矛盾和难题,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量。
5.新型城镇化的引领效应将加快凸显
2013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应将更加凸显。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将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镇发展方式转变上,将实现由重数量、规模和粗放发展向重提升质量内涵、节约集约发展转变。在工业转型升级上,按照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相协调的要求,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突出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支撑。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上,将引领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体系、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加强城镇化载体建设,先行先试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城镇赖以发展与壮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与运行效率的保证和依托。要把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关键和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生态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打造发展基础。
1.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点,全面加强城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供排水网络体系,提升城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加强防灾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基础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2.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增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
3.推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把营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置于重要位置,全力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营造,不断提升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宜居功能。
(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
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对于明确城镇功能分工和城镇职能定位、形成合理空间布局、发挥区域集合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能、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要突出强化城镇化体系的载体作用,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发挥各级各类城镇功能作用,形成协调互动发展格局,以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来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
1.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符合河南实际、具有中原特色的五级城镇体系。
2.强化体系各级构成的功能作用
着力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县城承载承接作用、小城镇重要节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
3.形成城镇体系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加强城镇体系内部的相互衔接,功能和优势的互补,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单独发展走向体系化整体发展,推进各级各类城镇的协调发展。完善五级城镇体系联动发展机制,形成有机组织、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三)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着力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的建设,以城镇的建设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着力形成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1.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
以科学规划为保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调控作用,以规划来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合理的城镇定位与产业选择、优化城镇与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
2.做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
强化产业和城镇两大系统发展,构筑和做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增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城镇实力,搭建产城互动发展平台。
3.强化载体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发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平台作用,推进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这些载体平台的基础支撑能力和载体承载能力,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提供基础,创造条件。
(四)加强新型城镇化载体建设
载体平台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依托和支撑。要把载体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以载体的发展和平台的打造,来提升功能、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营造环境、提供岗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1.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
以已获批的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新区功能区综合开发,提升城市新区承载支撑能力,促进城市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同时,继续加大对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信阳、济源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早日报批。
2.着力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
以62个城市组团的建设为契机,完善调整城市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推进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提高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综合承载力。
3.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强化产业集聚区集聚产业和集聚人口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提升对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着力推进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
以“两区”规划建设为重点,提升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位,推进省辖市和县(市)“两区”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商业区,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五)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要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
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形成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和规模,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途径,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3.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使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
(六)先行先试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树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切实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着力探索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城乡建设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破解要素、土地、人口、资金等突出难题,有效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量。
1.探索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
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催生农村农业内部活力;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集聚;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
2.探索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
加强户籍制度,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3.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走内涵挖潜和集约节约用地的路子,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制度创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4.探索多元化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
完善和创新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引导省、市、县建立城乡建设投融资平台,有效整合和捆绑利用国家、省级各类城乡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各类贷款和社会资本,创新城乡建设投融资模式。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谷建全、王建国;执笔:王建国、郭小燕、李建华、王新涛、杨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