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缅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汉代至宋代的中缅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史籍中即有关于中缅印陆海交通线的记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张骞出使大夏归来,称:“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1]因当时西域丝绸之路被匈奴隔断,四川出产的蜀布、邛竹杖能远销印度(身毒)和中亚古国大夏,说明当时存在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达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另外,《汉书·地理志》载有中国东南沿海至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2]在造船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汉代,船只能够到达印度东南海岸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需要尽量靠近海岸航行,必然经停沿海的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学者认为,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故地都在今缅甸境内[3]

东汉时期,出现了中缅两国官方交往的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和帝永元六年(94),永昌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安帝永宁元年(120),掸国王雍由调再次“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4]。顺帝永建六年(131)十二月,掸国再次“遣使贡献”[5]。敦忍乙在永昌郡(今保山)徼外,很可能位于今缅甸境内。而关于掸国,学者普遍认为其为缅甸古国。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掸,唐谓之骠,宋元谓之缅。”[6]姚枬也提出,掸国无疑就是缅甸北部的Shan States[7]。缅甸多次遣使中国,说明这一时期中缅往来已经比较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中国人对缅甸的认识大大增加。首先,许多古籍中出现了关于举国信佛之林阳(又作林杨)国的记载。如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记:“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持戒六斋日,鱼肉不得入国。”[8]竺枝《扶南记》云:“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9]吴震《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10]有学者认为,林阳国故地在今缅甸卑谬或莫塔马湾一带[11]。其次,中国古籍中还提到了商业发达的缅甸南部沿海国家顿逊(又作典逊)国。如《梁书》云,扶南“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并羁属扶南。顿逊之东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往还交市。所以然者,顿逊回入海中千余里,涨海无崖岸,船舶未曾得径过也。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所不有”[12]。康泰《扶南传》、竺枝《扶南记》还记述了顿逊国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13]。有学者认为,顿逊国在今缅甸丹那沙林南部地区[14]。到魏晋南北朝后期,又开始出现缅甸骠国(又作剽国、僄国,在今缅甸卑谬一带)的记载。如《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提到,“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君臣父子,长幼有序”。[15]《南中八郡志》还说:“宋〔永〕昌郡西南三千里有剽国,以金为刀戟。”[16]另据常璩《华阳国志》载,在永昌有“僄越”之民[17],说明有骠国人到云南居住经商。

隋唐时期,中缅交往更为密切。据《隋书·真腊列传》载,真腊“西有朱江国”,真腊“与参半、朱江二国和亲,数与临邑、陀桓二国战争”[18]。有学者提出,朱江国即魏晋南北朝后期中国典籍中的骠国,陀桓国则位于今缅甸南部土瓦一带或泰国南部[19]。到唐代时,缅甸骠国日渐强盛,其与唐朝及南诏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旧唐书》和《新唐书》因此专列《骠国列传》,开正史为缅甸古国专立列传之风。特别是《新唐书·骠国列传》详细记载了骠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与唐朝的往来。据记载,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听闻南诏归附唐朝,亦思内附,南诏王异牟寻听说后,遣使拜见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20]不久,雍羌遣其弟舒难陀率团访问中国。贞元十八年(802)正月,骠国使团到达长安,受到德宗接见。这次使团规模庞大,随带乐工35人,乐器22种,奏曲12种。德宗授舒难陀为太仆卿,遣之归国[21]。之后,宪宗元和元年(806),骠国再次遣使来华[22]。文宗太和六年(832),南诏军队劫掠骠国民三千,迁往柘东[23]。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骠国遭狮子国入侵,求救于南诏,南诏王劝丰祐派段宗牓率军往援。次年击退狮子国来犯军队后,骠国王以金佛酬谢,段宗牓率南诏军队返回腾越[24]。懿宗咸通三年(862),骠国又一次遣使唐朝[25]。除骠国外,唐代史书中还记载有“弥臣国”。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弥臣国遣使朝贡[26],次年四月,唐德宗封其嗣王道勿礼为弥臣国王[27]。文宗太和九年(835),南诏军队攻破弥臣国,“劫金银,掳其族三二千人,配丽水淘金”。[28]随着中缅交往的增多,这一时期中缅印陆路交通出现了两条路线。一路为自羊苴咩城(大理)经永昌、诸葛亮城(龙陵)、乐城(遮放),入骠国境至天竺(印度),另一路为自诸葛亮城经腾冲、弥城(属大理)、丽水、安西,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至东天竺和中天竺,最后与骠国往婆罗门路合[29]。另外,樊绰的《蛮书》也记载了从骠国和弥臣国都城到云南永昌的道里路程以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习惯等[30]

宋仁宗庆历四年,缅甸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年)。据中国史籍记载,蒲甘王朝曾两次遣使访华。第一次是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蒲甘国遣使入贡,宋徽宗拟用接待注辇国的礼仪接待蒲甘国使臣,尚书省官员奏称,注辇国为三佛齐附属之小国,“蒲甘乃大国王,不可下视附庸小国。欲如大食、交阯诸国礼”。[31]宋徽宗从之。第二次是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蒲甘国“表贡方物”,宋高宗下令“优与回赐”[32]。而据缅甸史籍记载,蒲甘王朝曾两次到宋朝求取佛牙。第一次是王朝奠基者阿奴律陀在位(1044—1077年)时,亲率水陆大军前往南诏求取佛牙,南诏王紧闭国都大理城门。后来南诏王出城与阿奴律陀相见,阿奴律陀获赠碧玉佛像,而佛牙则不可得焉[33]。第二次是阿朗悉都在位(1112—1167年)时,再次亲往中国迎取佛牙,然“佛牙仍处空中不肯降下”,阿朗悉都只能空手而归[34]。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蒲甘王朝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除《宋史》专设《蒲甘列传》外,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也有关于蒲甘国的专条记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