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城市化及相关理论述评

一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在人类文明史上,Urbanization这个词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Urbanization源于Urbanize,Urbanize源于Urban。其词头Urban源于拉丁语urbanus,urbanus源于urbs,urbs的意思与英文City的意思相当,意为“都市的”“城市性的”“有关城市的”“具有城市的特征”。Urbanization的词尾ization由iz(e)+ation组成,与中文“化”字在构词功能上和意义上基本一致,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1867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艾·瑟勒(A.Serda)在其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化”这一术语,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众多学者对城市化这一概念进行了不断的发展、深化和创新。然而,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以及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城市化含义的界定很难达成统一的共识。各相关学科几乎都有与本学科相应的定义,这里主要选择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1)人口学的城市化概念

人口学对城市化的理解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例如,威尔逊(Wilson,1986)把城市化解释为“人口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美国著名人口学家赫茨勒(1963)提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西蒙·库兹涅茨(1985)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变化,即城市化的进程”;埃尔德里奇(Eldridge,1956)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克拉克(Colin Clar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罗西(R.Rossi)也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辜胜阻、简新华(1994)提出“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如果仅限于将人口学领域作为研究的基础,可以说是基本正确的,它把握住了城市化的目的是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提升“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把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定义,并且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来看,未免有些不完备。城市化推进的表现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带来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比的扩大,以及城市数量(人口集聚点)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地理景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均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与人口向城市集聚有关,但是这些变化毕竟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单纯用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无法来概括和体现的。

(2)经济学的城市化概念

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定义通常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说是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集中和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看,是各种非农经济要素(包括投资、技术、生产能力等)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从劳动力分布变化的视角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过程;从消费方式看,是乡村消费方式不断向城市消费方式进化的过程。例如,克拉克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刘易斯指出“由于工业向城市集中,所以人口也就转向城市,从而引起城市化”。

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城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领域,着重分析了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城市化过程和结果。

(3)地理学的城市化概念

地理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的是人口、产业要素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集聚和转化过程。例如,日本地理学家山鹿城次(1986)指出,“现代的城市化的概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原有市街地的再组织、再开发;②城市地域的扩大;③城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④大城市地域的形成”。崔功豪等(1992)对城市化的理解是,“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和产业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地域空间里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消费地域,呈现日益集中化,使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从而实现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的过程”。周一星(1995)指出,“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向德平(2002)认为,“城市化是一个空间变化过程,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地域的转化,即地域景观出现了差异使地域性质发生了变化”。

地理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城乡经济和地理景观的变化,是对城市化的一种空间理解和直观表达。

(4)社会学的城市化概念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集聚、扩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认为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的出现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例如,著名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1989)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发展的全部过程。他认为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即对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给予影响而出现的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活方式转变过程。美国学者索罗金认为,城市化就是改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等(1988)认为,城市化概念应该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可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

社会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的是乡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向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转变的全部过程,是一种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

上述学者均从本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这些基于不同学科的代表性观点把握住了城市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或现象,都有其合理性。这些多学科视野下的城市化概念,能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城市化问题。除此以外,一些国内外学者从更加全面的、多维的视角对城市化内涵进行了界定。

(5)综合性的城市化概念

从综合性角度研究城市化的学者认为,城市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要综合各学科的视角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美国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2001)从质与量两个层面界定城市化内涵,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以及非城市型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者说是实体性的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城市化Ⅱ是抽象的、意识上或精神上的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

埃尔德里奇(Eldridge,1956)研究了社会学文献中有关“Urbanization”的定义后,将城市化定义为三种过程。①人口集聚过程(A Process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这种集中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聚地点数量的增加;二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②强化过程(A Process of Intensification)。城市化是指因不同人群的频繁接触交往而使各种城市行为和素质日益增强的过程。③扩散过程(A Process of Diffusion)。城市化是指城市的某些品质和特征(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仰、发明和创新等)向非城市地区逐渐扩散的过程。

刘传江(1999)把城市化的含义归纳为四个层次:城市化是城乡人口结构的转换;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城市化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化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中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与创新。

高佩义(1991)给出了城市化的定义,“简单地说,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赵煦(2007)提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近代城市在工业革命以后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数量、规模、分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从农村性状态到城市性状态的改变,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台冰(2005)提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由于人们对综合效益的追求,使生产要素向一定区域流动集中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而产生的人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转化升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低度文明向高度文明的系统进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上述无论从某一学科视角还是从综合视角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反映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相关规律,即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都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在认识过程中则表现为对事物的定义往往由狭义逐步过渡到广义的规律。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日臻成熟,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速而深入的推进,加之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变化。城市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需要在更加概括和抽象的层面上进行定义,才可以涵盖其多维而系统的内涵。

在上述学者给出的城市化定义中,笔者认为高佩义(1991)的城市化定义更能揭示城市化的本质,亦能涵盖城市化的丰富内涵。“简单地说,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概念把城市化界定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始终把城市化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自然形成的一种模式。“自然过程”说明城市化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要探究其规律并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而为。“历史过程”说明城市化是历史范畴,有其时间界定和阶段划分,其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相异,要求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和路径也各不相同。另外,这个概念准确地界定了城市化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所链接的两端分别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和“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是城市化所要“化”的对象,“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是城市化所要达到的目标。乡村社会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状态,与城市社会形态并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城市化所要“化”的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文明,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地理景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要转化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文明,是一个社会形态、一种文明形态的全局的、系统的转变,其所涵盖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2.城市化的内涵

一些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归纳。

高佩义(1991)认为城市化的内涵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

台冰(2005)把城市化的内涵归纳为四个层次:①城市化是就业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即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即一种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并同时结合地域结构转换的过程;③城市化是由一种自然、原始、封闭、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成为一种以现代工业和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过程;④城市化是居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与人们聚居形式和聚居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相结合的。

赵煦(2007)把城市化的内涵归结为数量内涵和质量内涵两大方面:人口、空间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变化以及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等都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城市化的数量内涵;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化即产业结构的转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是城市化的内在功能结构,这是城市化的质量内涵。城市化的数量内涵与质量内涵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城市化的质量内涵需要在数量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具备了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分布等外在载体,内在的功能结构深化才能进行。同样,没有城市化的质量内涵,数量内涵就无法实现。城市化的内涵是量与质的统一。

虽然上述学者对城市化内涵的界定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城市化内涵的多维性、系统性的特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推进到21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我们应该以更长远和更深邃的目光来看待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化进程。笔者认为,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层面: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面转型。①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换过程,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和集中过程;②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过程,并同时伴随产业地域结构的转换过程;③地域景观由分散的自然乡村景观向集中的人为城市景观转换的过程;④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形态向工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形态转型;⑤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由乡村特征向城市特征转变的过程;⑥人类文明由一种自然、封闭、落后的农业文明向开放、先进、现代的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以上这些过程是与人们聚居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相结合的。

第二层面:城市化是集聚过程与扩散过程的统一。①集聚过程。在现代经济中,城市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吸引先进生产要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向城市集聚,吸引现代市场、管理总部、现代服务业向城市集聚。②扩散过程。扩散过程是指城市的某些品质和特征(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向非城市地区逐渐扩散的过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改变,其对周边地区扩散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城市能量的大小。集聚过程与扩散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两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集聚过程是扩散过程的前提和先导,扩散过程是集聚过程的延续,集聚过程和扩散过程是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能量交换的两条路径,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第三层面:城市化是数量内涵与质量内涵的统一。①城市化的数量内涵是指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分布以及地域景观等的变化,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②城市化的质量内涵是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形态的变迁等,是城市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城市化的数量内涵与质量内涵是城市化进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数量内涵是质量内涵的前提,城市化数量内涵的发展为其质量内涵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质量内涵是数量内涵的保障,城市化质量内涵的提升为其数量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数量内涵的发展得以继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的变迁,城市化的内涵会更加深厚、多元。

(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具有时间的阶段性规律和空间的阶段性规律,只有遵循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能促进城市化健康持续地发展。要探讨城市化发展阶段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城市化这一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起点,即城市化起源问题。

1.城市化起源

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我国学者辜胜阻、简新华(1994)认为,“无论城市的起源如何,农业革命只是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并没有使城市主宰世界,也没有使社会经济生活以城市为中心来运转。只是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使古代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引起城市化的趋势,使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顾朝林等(2000)提出,“18世纪中叶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以崭新的面貌,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高佩义(2009)经过对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的考察,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的产生不等于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产业革命”。陈甬军等(2009)也持“城市的发展史不等于城市化史,城市化发端于产业革命而非古代城市”的观点。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对城市化起源的看法较为一致,基本以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源头。

2.城市化发展阶段

目前,有关划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标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范登堡依据“城市发展阶段说”把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的世界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市郊化和反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盖伊尔和廉图利按照“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将城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阶段、“极化逆转”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奥地利学者克拉森提出了城市人口-经济分布的“空间循环假设”,即城市人口、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遵循“集聚—分散—集聚”的循环,城市发展表现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循环规律。今野修平认为自产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城市化、特大城市化和特大城市群化。可以看出,上述学者更多的是依据城市发展而非城市化发展理论,是对城市发展而非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要依据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过程,要按照其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特征进行划分。

(1)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

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亦被称作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是由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在1975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轨迹发现城市化全过程呈一条被拉平的倒S形曲线,他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大阶段。

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为缓慢,也称初期城市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

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为30%~70%,城市化加速向前发展,也称中期城市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城市化成熟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大于70%,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也称后期城市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图2-2 城市化过程S形曲线

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用图2-2表示。

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所标示的三个阶段,清晰、明了地展示了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经典规律。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规律的普适性。

(2)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

我国学者方创琳等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划分,认为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过于粗略,无法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四阶段论一一对应。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中对第二阶段的划分区间过长、过粗,无法反映城市化水平达到50%这一重要转折点对应的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城市化的总体态势。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未能站在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基于上述对三阶段论的分析,该学者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

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在认同城市化进程遵循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的总体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将这条S形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和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不超过30%,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为低速城市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农业人口和农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发展状况为: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空间结构呈现零星的“点”状结构。

城市化中期阶段。对应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经济增长的成长阶段,城市化水平通常为30%~60%,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为快速城市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城市人口和工业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又一推动力。城市发展状况为: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连续的“带”状或“面”状结构。

城市化后期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和经济增长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可达60%~80%,但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为减速城市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城市人口和工业经济已经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力逐渐减弱。城市发展状况为:城市数量继续增多,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连续的“网”状结构。

城市化终期阶段。对应于后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增长的顶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极限值,可达80%~100%,为慢速或零速城市化阶段。此阶段的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均衡网络结构。

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见图2-3。

图2-3 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对应关系

城市化发展四阶段论对于城市化阶段的划分更加细致,并把城市化发展置于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宏观背景之下,刻画了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出了每一阶段更加量化的城市化水平和增长速度,归纳了每一阶段的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城市化动力,对该阶段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做了较为清晰的描述。

(3)城市化发展的五阶段论

除了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之外,学者高佩义(2009)把自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到全人类进入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即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0%时的全过程分为五个大的历史阶段。他根据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增长规模)的变化规律及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将整个城市化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是处于农业社会。

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前期阶段。K≥0.5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起点,与此相适应,这时的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第三阶段,K≥1,为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意味着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

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或者称之为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或者≥7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一时期,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的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这时,城镇人口增长系数一般在1左右小范围波动,城乡人口格局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 城市化相关理论

(一)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各国学者对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关于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等维度进行归纳。其中比较普遍的规律为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根据对各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整体趋势呈一条被拉平的S形平滑曲线。他指出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城市化速度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时,城市化水平逐步加快;当城市人口超过30%时,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集聚,达到一定水平后集聚的速度才逐步减缓。霍利斯·钱纳里等也提出,“从世界迄今的经验看,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5%时才趋于稳定”。我国学者谢文蕙(1988)用数学模型表示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阶段性规律,该模型设定为:

式中,C为常数,表示城市化起步的早晚;K也为常数,表示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t为时间。

随着系数KC的取值不同,可给出各种发展速度和起步早晚的S形曲线。系数K越大,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系数C越小,城市化起步越早,反之则起步较晚。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

纵观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城市化所呈现的阶段特征不同,描绘出的轨迹走势也不尽相同。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差异,这一点应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研究的领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处于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城市化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城市化发展动力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城市化动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动力机制的状况。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能够促进各种动力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有关城市化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的是从影响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我国本土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问题。

1.西方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论述评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较为经典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因。在此对这些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1)两部门理论

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提出,拉尼斯(G.Rains)和约翰·费(J.C.H.Fey)完善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而带来的城市化过程。两部门理论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部门扩张,城市部门工业化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对其形成了拉力;同时农业为满足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的需要,形成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推动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生剩余农产品和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直至农村所有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劳动-土地比率下降,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不再为零,劳动供给曲线也不再是水平的,而是向上倾斜,具有正斜率。

(2)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通过研究英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1941年,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的观点,这个结论也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间存在的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差异,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产业就业结构的演进导致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2.我国学者对本土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及简评

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多种研究视角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也可理解为人口要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转换的过程,促成这种转换的力量包括城市化的推动力与拉动力。杨重光(2010)认为,一个国家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扩张,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缺口,进而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形成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转换的拉动力;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形成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转换的推动力。还有学者根据城市化动力的来源主体不同,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归纳为政府投资主导型和民间投资主导型,阎小培、刘筱(1998)把这种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式归纳为二元理论模式。宁越敏(1998)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认为多元城市化动力是趋势。在对城市化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提出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曾芬钰(2002)认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而城市是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城市化是产业空间实现方式的主要形式。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的城市化进展。陈柳钦(2005)认为,农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此外,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也成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杜作锋(2001)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同时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城镇体系升级,进而推动城市化。还有学者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制度安排。黄雪丽(2005)认为,制度安排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机制。制度与政策是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推动工业化两条途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

上述学者通过对基础理论的剖析或对城市化实践的梳理,归纳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各种要素,并分析了各种要素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机理。总之,城市化本身是动态的演进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

3.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

研究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产业发展的动力、产业结构转换力的动力、制度变迁的动力、科技进步的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等。这些动力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发挥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而是需要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这里有必要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

(1)基本动力源:产业发展

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应归结为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基本力量。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生产原料等要素,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所需的市场空间,这些要素是城市化实现的基本条件。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实践研究中可知,城市化的时间起点是工业革命,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与“加速器”,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促进要素的地理集聚,经济要素的集聚效应体现在空间区位上,就带来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劳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一方面,通过对劳动力的吸纳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功能的升级,提升了城市品质,从而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2)持续动力源:产业结构转换力

上面分别从三大产业的视角分析了产业发展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是从单个产业的层面来分析的。而三大产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长久的、持续的推动力,是建立在三大产业结构转变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转变是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也是全部要素在三次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三次产业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动力是不相同的。最初,农业发展为城市化开端奠定了基础;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增强;到了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可见,产业结构转换力是城市化发展的持续动力源。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

(3)体制保障:制度变迁

社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一推动过程中,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供给,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所产生的推动力的释放空间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释放了生产力,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化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合理流动,使得经济活动要素能够按照比较收益原则,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顺次移动,并在地理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区域增长极,进而促进城市化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与计划经济直接相关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制度、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等的变革,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技术推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能够提升产出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并进一步影响城市化进程。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到了中期上升为50%~60%,末期上升为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信息化浪潮,带动了工业化纵深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城镇体系升级,带来新型城市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促进城市群形成。

(5)外部动力源: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强烈地冲击和影响着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通过其跨国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把各国的经济融入世界大分工中。在这场世界经济分工中,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为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转换力、制度变迁、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作为不同的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五大推动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对城市化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见图2-4。

图2-4 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