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西藏: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

(一)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要讨论它,必须先理解“现代性”(modernity)这个概念。“现代性”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并不是离当下越近的事物就越具有现代性。根据西方学者吉登斯等人的总结,所谓现代性,是指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主要在欧洲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它的基础则是一整套价值理念,集中体现在人性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上。现代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但现代性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表征,自有它的基本内涵与规定,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例外,现代性毫无疑问地具有某些普世性。像现代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精神等,都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或共性。

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就是上述关于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理性精神、自由平等,以及对进步和发展的信念等这些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17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展开和实现,它所包含的精神价值给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道路并不完全相同,但以发达国家的普遍状况来衡量,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表征:在政治上,建立政教分离的世俗民主政府,社会以个人(而不是家庭或其他集体)为核心单元,并严格保护个人权利;在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并摆脱原始自然经济,实现工业化;在文化上,推行多元价值并存,保证思想文化免受外力干涉。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是一项包含着丰富深刻内涵的综合的社会运动。只有当现代性的内在精神价值深入人心,基于这些价值之上的制度成功建立起来,一个社会才能够被认为是“实现了”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今天,我们处在气象万千、变化万千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明辨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和主体内容,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新型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西藏现代化的起步与进步

首先,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西藏的历史与现实,中央对其采取了和平解放的方针。众所周知,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是西藏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不废除这个障碍,现代化在西藏的发展与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因为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几乎没有,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农牧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粮食产量只有种子的4~10倍,生产力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艰难,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而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以来西藏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西藏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到近代已经成为与世界进步潮流背道而驰的极端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它扼杀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使西藏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驱逐了帝国主义在西藏的残余势力,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和统一,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局面,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也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3]。以西藏和平解放为起点,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拨正了西藏的航向,改变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命运,彻底摧毁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残酷、野蛮、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把现代文明的火种撒遍青藏高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西藏的和平解放也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基础。由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西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

其次,民主改革奠定了西藏的现代化基础。西藏的现代化是在民主改革基础上奠定的。西藏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得到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获得了人身自由等一系列人权。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西藏从此开始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及农奴和奴隶对封建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和寺庙的封建特权,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得到了翻身解放,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实现了做人的权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确保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在西藏的实现,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从而为西藏在国家的特殊支持和帮助下根据本地民族特色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在民主改革奠定的现代社会制度基础上,西藏逐步迈上了现代化之路。

再次,改革开放为西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和全国一样掀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使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西藏和平解放的发展史,是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落后走向进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是西藏在祖国大家庭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自1980年至2010年,中央已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一次会议都围绕如何使西藏走向现代、走向富强而展开。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在21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并决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关心、全国各地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西藏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西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方式也发生根本转变,现代工业从无到有,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以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西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发展。国家投入巨资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用于西藏重点文物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布达拉宫、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民间流行的歌谣、舞蹈、戏曲、故事等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整理和创新,以更高的表现手段登上了大雅之堂。国家投资建成了西藏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结束了旧西藏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历史。西藏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处于全国首位,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2001年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题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的白皮书,揭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西藏走向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西藏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今天,在西藏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现代化的浪潮已无处不在,并且这种交融的姿态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意识中,现代化已成为潮流。

(三)西藏现代化的特点:走自己的路

和平解放后,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人们的意识观念并未获得同步发展,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很大反差。经济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也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因此,构建藏民族的现代文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从广泛的意义而论,社会的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嬗变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乃是文化的现代化。”[4]而“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现代化,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类型和行为模式的现代化”[5]。“西藏的现代化是在西藏特殊地域展开的,必须从西藏实际出发,走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6]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能否根据世界现代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趋势和特点,适时地提出并推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走上符合现代化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则是摆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藏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历史轨道。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目前仍属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现代化发展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又出现了全球化、信息化、创新化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能否提出并推动西藏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西藏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课题。在2010年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提出:要在西藏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化。

什么才是“西藏特点”的现代化?传统现代化理论认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落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发展思路,也主要是通过工业化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中央向西藏注入了大量资金,尽快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局面。但由于自然地理以及“镶嵌性”等因素致使企业亏损补贴过多,地方财政收入在20多年里都是负数。研究表明,在西藏,中央财政补贴每增加1万元,西藏的农业总产值可增加1.3万元,但工业总产值只增加0.36万元。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西藏的工业产值每增加1万元,工业企业财政亏损高达1051元;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中央财政补贴需增长2.89倍。显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是西藏财政持续亏损、陷入财政依赖的一个重要原因。[7]

开掘“西藏特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博士认为:“现代化自17世纪开始就成为全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各个民族没有退路,只有向前走。西藏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试验田,为全球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既实现物质富裕的基础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格勒还认为:“如果将1959年民主改革视作西藏现代化的开始,这一进程要比欧洲晚300年之久。这意味着西藏现代化要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内地兄弟省区,就必须选择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但这种跨越不应该简单地追求速度。”格勒最后总结出,所谓“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一条有别于内地工业化的道路。[8]

“西藏特点”的现代化之路到底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一问题为许多人关注。我们认为,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化有很多内容可探讨,西藏经济要发展,就要打出“特色”牌,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优势,本课题主要探讨其中“特色”牌之一的藏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藏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和向现代化迈进的比较优势,正因为如此,在中央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使西藏成为中国特色文化保护地”被提到很高的地位。西藏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地独一无二的人文、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本。实现西藏特色的现代化,是否有可能依靠独有的文化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以及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是值得继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民族成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西藏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西藏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以有利于西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西藏人民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