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藏:传统文化尽显魅力
西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从气势恢宏的庙宇到金碧辉煌的殿堂,从浩如烟海的经书到神秘复杂的宗教仪轨,从美妙精美的唐卡到馥郁悠长的藏香,无不体现雪域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的基本精神要素和文明动力资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因为现代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发展模式下产生了资源难以为继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最早提出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文化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受到损害和破坏,指出了各国政府是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首要责任人,认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国家的责任。”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发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首先提出,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该宣言从文化多元化、人权保障、创新能力培养及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落实文化多样性目标的行动方案。宣言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各种创作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
传统文化是指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各具风格与特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积淀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其主体部分经过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传递至今,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所谓传统,则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前后相继,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貌、社会习俗等深层文化方面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1]而对某一个民族来说,受到特定文化类型价值系统的制约,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习惯,也被叫作文化传统,它往往表现为“文化无意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内容包括科技、哲学、宗教、医药、历算、建筑、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雕刻等,其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成分,至今仍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明即佛学,因明即佛家逻辑,声明即藏族语言学,医方明即藏医藏药学,工巧明即藏族工艺技术及诗词学、韵律学、辞藻学、历算学、戏剧学等十个方面。大小五明学是随着佛教传入藏族地区而传播和发展起来的。五明学原本是印度文化,流传到西藏后,和藏族的土著文化以及传入西藏的汉族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涵化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风格、品味、气派的大小五明文化,从而扩充、丰富、完善、深化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藏族具有了全面而深入、完整而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
藏族文化是极具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藏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重情淡财、知足常乐、施舍济贫,反对损人利己、弱肉强食、贫富悬殊、斤斤计较;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爱、仁慈、信任、宽容、谦让的情感关系,反对人与人之间形成憎恨、无情、猜疑、刻薄、争斗、贪欲的利益关系。这些也就是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藏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精神。”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精神也是该民族的本质、核心、价值体系和心理的呈现。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的孕育下,藏族人民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这些都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财富。
藏民族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藏文书写并积存的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在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再如藏族医学就在三个方面对祖国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四部医典》创立的胚胎学和医学挂图,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传播方面有重大建树,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乃至世界的药物资源。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对宇宙的认识、季节的划分等方面,与现代天文学、气候学等多有吻合之处,有的甚至完全一致。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至今仍在丰富人民生活、陶冶群众情操、提高民众公德、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源源不断的文化交流历史,使藏族文化古老深邃的形式和内涵融合了诸多民族的文化成分,从而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藏族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藏族传统工艺是一朵文化奇葩
藏族的传统工艺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工艺品的瑰宝。藏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并与周边的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按照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的分类法,一般把传统工艺分为雕塑工艺、陶瓷制作工艺、纺染工艺、传统建筑营造工艺、金属器械制作工艺、文房四宝制作工艺、印刷术工艺、刻绘工艺、髹漆工艺、家具制作工艺、编织扎制工艺、特种工艺及其他,并且每个种类下面都有具体的明细划分。藏族传统工艺丰富多彩,工艺品将近2000种。依据藏传统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分别从生产方式、思想感情类和宗教等三大领域对西藏传统工艺进行划分,展现藏族传统文化特色。
1.反映藏民族生产方式的传统工艺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藏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生活工具,如纺织类的氆氇、藏被、邦典、卡垫、地毯、藏服、藏靴等;五金工艺、木石行业类的酥油壶、酥油碗、火炉、水壶、水缸、腰刀、头饰、首饰、铜灯、铜壶、铜锁、铜盆、镰刀、犁、钉耙、铁锹、剪子、锁、铁锅、铁盆、菜刀、剥皮刀、藏桌、凳子、木箱、藏式家具、藏式木柜、藏式货架等。具有较大规模的行业还有藏香、藏药、藏纸、藏餐等。下面重点介绍氆氇、藏毯、藏刀、金银器、藏纸等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用品。
(1)氆氇
氆氇是藏族人民普遍使用的手工艺品。手工织成的毛呢,是做服装和鞋帽的主要材料。藏族地区不生产棉花,但生产羊毛,因此,用羊毛制作的氆氇就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氆氇历史悠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做工精致,具有保暖功能,能够抵御严寒。汉藏史料记载,在13世纪的明代,民间就把它当贡品馈赠。氆氇的生产普遍,以扎朗、浪卡子、江子、芒康、贡嘎等地区的最为著名。氆氇的品种很多,质量各异。编织氆氇的宽度均为25厘米,按照长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规格。长约4米,适宜做男装;长约2.8米的适宜做女装;长约3.3米的男女服装均可。氆氇的主要品种可分为谢玛、布珠、噶夏、泰尔玛、格毡、朱祝、漆孜等。
(2)藏毯
地毯是西藏传统工艺品种具有特色的产品之一。具有各种色彩和图案的藏毯,统称为“卡垫”,备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主要用于家庭和寺庙的铺垫。我们从史料中了解到,西藏卡垫在元朝时期就有了发展。藏文文献《年曲琼》记载,元初,萨迦法王八思巴担任大元帝师,结束了西藏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西藏的经济由此得到了发展。当时最著名的“卡垫之乡”是江孜。地毯行业以其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特有的民族风格吸引着国内外的消费者,已成为藏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传播藏族文化的重要传统工艺。
(3)藏刀
藏刀不仅闻名西藏,还驰名全国。藏刀主要用来生产、生活、自卫,还是很好的装饰品和纪念品。藏刀制作工艺独到,做工精致,刀刃锋利,外形具有民族特色。藏刀的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成,并缠有银丝、铜丝、铁丝等,有的还镶有银饰,刀鞘均包铜、包银,并刻有花卉和动物,如龙、虎、狮等,有的镶嵌珠宝、彩石等,精致美观。藏刀分为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1米多,短刀有40厘米左右,小刀有10厘米。藏刀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民族性使其深受人们的喜爱。
(4)金银铜器
金银铜器是西藏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藏族具有特色的工艺品之一。金银器在吐蕃时期就开始应用,流传至今,主要服务于寺庙,也出现在武器、刑具和日常生活中。用于寺庙宗教的有镀金聚宝瓶、金制法轮、法幢、金鹿、金马浮雕等。生活上的金银器主要是金盘、金碗、银碗等。除此之外,黄金也可运用在藏医药制作工艺上,对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藏纸
藏纸的原料是西藏高原上的一种有毒的野草,叫狼毒草,藏语叫“日加”。将狼毒草的根部剥去新鲜的外皮后捣烂,在锅中煮熟,再次捣烂,直到成蓉,导入纸浆池搅拌后成为纸浆。藏纸的制作工具简陋,完全靠手工打造,每一道工序都具有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制作出来的纸张防虫、防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布达拉宫印经院、甘南拉卜楞寺印经院、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大经院制作的传统藏纸和尼木县制作的藏纸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反映藏民族思想情感、精神文化生活的传统工艺
反映藏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传统工艺比比皆是,富于藏族特色。藏族壁画、唐卡、藏族雕刻、藏文书法、美术字体中八思巴体、十相自在图、藏族乐器、藏族面具、酥油花等。下面重点介绍唐卡、面具、酥油花等工艺品。
(1)唐卡
唐卡,又称卷轴画,是藏族精神文化的精髓,亦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代表,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藏族手工艺的一朵奇葩。唐卡中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是宗教画,就是佛像,这类唐卡的中心位置要描画主要的人物,周围绘制其他人物,并描述故事情节,直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束,因此,完整的唐卡几乎是满满的画像。例如,布达拉宫、哲蚌寺中有《释迦牟尼佛传》《佛本生图》等巨幅唐卡,十分壮观。现在的唐卡,不仅成为民间的工艺品,还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珍藏品,影响深远。
(2)面具
藏面具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符号,具有社会性、艺术性和宗教性,主要有普通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类面具三种。藏式面具多用于宗教活动和藏戏的表演,代表各种护法神、鬼怪等人物形象,如各种灵魂、魔鬼,或者是阻碍佛教发展的女魔等负面人物,带有神秘色彩。
(3)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族最常见、不可或缺的供奉品,它以白酥油以及染色酥油堆塑制成。先用白酥油在板架上塑底,然后层层粘贴塑件,形成各不相同的花色。酥油润软易化,经不起揉搓,所以要用低温的水操作才可以,酥油花只有在高寒的青藏高原才能“盛开”。位于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就是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其中,美妙绝伦的酥油花与传统藏戏及青海热贡艺术结合,经过几百年的创新与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
3.反映藏民族宗教信仰的传统工艺
宗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的传统工艺产品中的诸多工艺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民族性,与藏族人民的宗教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宗教用品需要绘图的主要有佛塔、剑锋轮、神灯、曼扎和宝瓶等。其中佛塔所用的图案主要有:巴扎、妙莲、雄狮、四大天王、三转法轮、梵文、伞盖、二殊胜、交杵金刚等。剑锋轮图案主要有:梵文、吉祥八宝、轮王七宝、八锋法轮、妙莲、交杵金刚等。神灯图案主要有:吉祥八宝、妙莲、八大宝塔、贡神女、王妙玉等。曼扎图案主要有:月亮、太阳、伞盖、庄稼、胜利幢、四大洲、八中洲、须弥山、如意藤、轮王七宝等。宝瓶的主要图案有:吉祥八宝、佛教五佛、妙莲。除此之外,还有镀金聚宝盆、金制法轮、法幢、金鹿、金马浮雕等,用于装饰寺庙。金石像为赤松德赞八次涂金于石像所成。
五金工艺的发展给宗教文化带来不少贡献。寺院的金属工艺品主要有:寺顶上的饰物,如宝瓶、金鹿、金幢;佛像,如大小铜、金、银佛像等;佛堂供器,如酥油灯、清水碗、圣瓶、熏炉、八宝饰件、香插、曼扎等;其他,如法器、乐器、铃、金刚杵、钵、鼓、螺号、唢呐、骨号、钹等。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甚大,大部分工艺都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祭品、贡品等的制作工艺与藏族宗教文化更是联系紧密。
总之,藏族传统工艺在藏族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藏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到2013年1月,西藏共评出了6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传承着佛教音乐、传统音乐、舞蹈、藏戏,以及藏族邦典、卡垫织造,藏纸制作、传统医药等各项传统技艺。
(三)传统文化产业流光溢彩
在历史上,受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制约,西藏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体,传统文化产业主要以藏族手工业的形式而存在,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并作为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而存在,大多与藏传佛教有密切联系,直接服务于封建农奴主。
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的民族特色建筑、藏族服饰、特色工艺、特色饮食、特色医药、特色歌舞、特色绘画等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开拓,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西藏旅游热和西藏文化热,传统文化产业大放光彩,藏香、唐卡、藏刀……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如今被慢慢地揭开了神秘面纱。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和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无论是文化保守传统、文化变革传统,还是文化批判传统、服务政治的传统,从类别上划分都属于文化大传统。这种文化大传统,气势恢宏,结构稳定,内容丰富,思想成熟,代表了民族文化成熟的状况;它代代传承,滋润人心,使受其濡染的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它有助于人们价值意识的理性提升,使人们的文化意识有心理的归属感,促进共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凝聚,增强了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自觉性,它促进文化模式的成熟和巩固,使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现实,更加直接;它不仅使整合于文化模式中的各种文化要素获得了传统上的前后承续,而且使由该文化模式决定的新文化体系获得了成熟感和后继可能;它对价值系统起着强化作用,从而使该文化的类型特征更为突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