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本研究以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自然语料的整理和问卷调查分析,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汉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回避策略。具体表现在使用量词的数量不足:1017句含量词的句子中仅有63个量词,能正确使用的量词只有48个。其中“个”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与俄语有对应形式的准量词(时间)“天、点钟、年、岁”和动量词“次”。
第二,“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个’的泛化”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留学生在汉语量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偏误类型,“量词的误加”、“量词的误代”现象并不明显。
第三,在量词习得过程中,造成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母语负迁移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是主要的内部因素。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对量词及量词教学的不重视,教材编写缺乏针对性、规范性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第四,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汉语量词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对比分析在对比教学中的应用、纠正学生策略使用偏差、改进教材及学习工具书、提高教师自身第二语言素质以外,还要根据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过程中偏误出现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汉语的目的需求,将量词教学内容划分出层次,分阶段进行汉语量词教学。本研究根据自然语料整理及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标记性差异假说”理论,按低到高的习得困难等级把汉语量词教学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完全对应、标记性弱
度量衡量词、借用量词(容器)、准量词(时间)、个体量词“个”。
第二层:非等值对应、标记性较强
1)“一对多”对应量词,如“束”、“棵”、“把”、“条”、“块”、“种”等。
2)局部对应关系,如临时量词、数量短语的位置。
3)“多对一”对应量词,如“双、对、副”、“次、遍、回、顿”、“行、排”。
第三层:无对应、标记性强
除第一层、第二层所示以外的其他个体量词。
本研究通过搜集自然语料、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的方法,获得有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汉语量词使用情况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归纳,从而得出理论的把握,这一研究过程是“由事实到理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本研究虽然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汉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但就“量”这个范畴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量词习得研究来说,这些微不足道。因笔者自身的语言能力有限,只能用俄语进行对比分析究其偏误原因,实际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的母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也会对汉语量词的习得产生一定影响。加之调查、研究的时间仓促,语料中出现的一些偏误现象无法全面、深刻地进行解释,这也是本研究日后欲完善时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自然语料中还有一些问题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如:
①他已经学习汉语三年________,不过他说汉语不好。
②我来中国学习已经两个月________。
③我到中国两个小时________,他没有来接我。
④我已经到乌鲁木齐四个月________,但还不习惯这里的生活。
这些例句的共同点在于:数量词组后都缺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出现这种偏误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