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亚留学生汉语量词使用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选择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显示,新疆各高校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较多,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相对较少。我们在随机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只抽到5名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则没有抽查到。因此,从样本量是否具有代表性考虑,本研究忽略国籍为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样本。第二,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语言,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语言,与前两个国家的母语不属于同一个语系。第三,因笔者的语言能力有限,没有学习过塔吉克语,无法对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考虑到母语因素对汉语量词习得状况产生的不同影响、语言对比分析的能力,因而不把塔吉克斯坦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鉴于以上因素,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确定为目前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作文语料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语料统计等方法。语料来自两个部分:一是作文语料。笔者收集了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7~2009学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课堂练习作文共计336篇,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书信、议论文等体裁,并对其中有汉语量词的句子进行了穷尽的整理和分析。二是问卷调查语料。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对汉语量词掌握的情况,2009年10~12月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农业大学中语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
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教学者认为,只有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习得特点与规律,才能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效果。而偏误研究可以深化汉语习得研究。汉语量词的研究也逐渐从宏观描述发展为分国别的针对性研究,但针对的范围并不广泛。其中以欧美、韩日、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以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几乎没有,本研究希望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汲取精华,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
(三)调查工具
为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掌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汉语量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在前述自然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语料中汉语量词使用频率及偏误率高、中、低程度,设计了此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语量词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量词测试试卷。前者由受试基本信息和学习策略调查题(参照Oxford 1990年的学习策略调查量表编制而成)两部分构成;后者包括选择、改错、填空等题型。通过对调查测试所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调查点的选择
目前,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职业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都有中亚留学生,但是从相关文件所公布的数量上来看,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的中亚留学生数量较多,故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在这三所高等院校中抽取。
(五)受试分组
本研究采用横向比较法,要求不同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做同一套汉语量词测试卷,分析不同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量词中介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汉语量词中介语发展的“显像时间”。
调查发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对汉语水平考试(HSK)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参加考试者较少,因此无法按照HSK的成绩来划分学习阶段,另外,各个学校划分班级的标准不统一,因而不能完全按照年级来划分学习阶段。本研究以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为主,参考已通过HSK考试的学生的成绩及三所大学的分班标准,将中亚留学生分为三个阶段(见表3)。
表3 汉语学习阶段划分
(六)样本数量与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施行一对一的调研,受试当场填写,当场验收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问卷230份,问卷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问卷率为95.22%,初、中、高级有效问卷各73份。受试最小的为15岁,最大的为27岁,平均年龄为20.3岁。男生78人,占总人数的36%,女生141人,占总人数的64%。
(七)调查分析
1.量词难易度的主观评价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把量词的难易度分为“很容易”、“容易”、“一般”、“有点难”、“很难”5个等级,留学生对汉语量词难易度的主观评价如图1。
图1 量词难易度的主观评价
中亚留学生对汉语量词难易度的主观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有点难”两级,45.66%的学生认为汉语量词“有点难”,37.90%的学生认为汉语量词“一般难”。“很容易”、“容易”的比例较小,分别是0.46%、6.39%。从各阶段来看,初、中级选“有点难”的比重较大,高级阶段选“一般”比例较大。这说明,随着学习汉语时间的增加,学习汉语量词的难度系数逐渐降低。
2.量词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数据显示,57.99%的留学生认为汉语量词“重要”,掌握得好坏可以影响汉语交流;30.14%的人认为汉语量词“很重要”;8.68%的人认为汉语量词“不太重要”,不会影响汉语交流;1.83%的人认为“不重要”,可以省略不用;1.37%的人选择了“无法回答”(见图2)。
图2 量词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3.汉语量词学习策略的使用
借鉴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编制“汉语量词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共7小题。用问卷法调查各阶段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策略差异(见表4)。
表4 各阶段量词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第二语言的学习依靠大量的记忆,记忆策略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策略,三个阶段的中亚留学生总体使用该策略达到100%,说明中亚留学生对记忆策略有一定的认同性。词典策略的使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但总体使用值较高,达到77.17%。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高级阶段,回避策略集中在初、中级阶段。社会策略在初、中级阶段较为常用,高级阶段降低。受试平均年龄在20.3岁,属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这也使得他们在接受汉语量词的信息过程中会用母语的思维去理解和记忆。调查发现,76.25%的受试都会使用借用母语策略,且借用母语策略是有阶段性的,初级阶段会较多地运用该策略,中级阶段有所下降,高级阶段最低。
4.量词测试卷统计描写
(1)选择、填空。
试卷第一部分为不定项选择,共10题;第三部分为量词填空题,共30题。根据自然语料中汉语量词使用偏误率的高低,考查“个”、“封”、“件”、“张”、“根”、“支”、“枝”、“条”、“座”、“所”、“家”、“瓶”、“朵”、“束”、“箱”、“杯”、“次”、“册”、“部”、“本”、“卷”、“套”、“副”、“张”、“些”、“点儿”、“种”、“遍”、“回”、“趟”、“棵”、“颗”、“顿”、“公斤”、“把”、“滴”、“辆”、“碗”、“根”等量词。考查重点包括“个”的使用,同音、近义、形近量词的区分,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的区分,量词的感情色彩区分等内容。
表5 量词“封”的考查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量词“封”和名词“信”的搭配。汉语“封”和“张”专用性强,需搭配不同的名词。“封”的引申义是“封闭”,用来修饰封闭物体的量;“张”原是用来计量弓的量,后用来计量有弦的物体,同时也计量纸等无弦之物,再后来用来计量可张开的平面之物。“信”属纸质品,由纸张构成,平面的物体。但“张”无“封闭”之意,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封”,69.41%的留学生选择“封”。错误选项中,“张”的选择率最高,为17.35%。“件”的选择率最低,为2.74%。“个”的选择率居中,为6.39%(见表5)。
表6 量词“套”的考查
此题考查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对同一名词的修饰。选项“个”和“张”表示个体的量。“五张”邮票表示一个集合的整体概念,所以不能选择“个”和“张”。“套”和“副”表示集合概念。量词“副”是从动词“副”演变而来的。《说文解字》:“副,判也。”“判,分也”。所以“副”也就是“分”的意思,主要指分一为二物。因此,此题不能选“副”,正确答案是“套”。只有12.79%的学生选择此答案。量词“张”与名词“邮票”是常见的搭配形式,已在受试的认知系统中固定,58.45%的留学生遇到“邮票”就选择了“张”。5.94%的留学生选择“副”,16.44%的留学生选“个”,6.4%的留学生是双项选择(见表6)。
表7 量词“支”的考查
“根”、“支”、“枝”、“条”都表示狭长或细长的事物。“根”是本的后出字,计量带根的或细长条物体,如“一根线”、“一根水管”、“一根火柴”。“根”比“条”短小,“一条河”与“一根针”不能互换。“支”最先是表示和植物的枝干相关的量,从名词“枝条”引申而来,可以和“枝”通用。后来,学者们认为“支”一般修饰人工事物,“根”、“枝”、“条”则多修饰天然形成的事物。此题55.71%的学生选择“支”,26.03%的学生选择“枝”,其他选项所占比重均不大(见表7)。
表8 量词“束、枝、瓶”的考查
这两道题考查学生对近义量词及借用量词的区分。统计发现,这两道题留学生们有10种答案,正确率较低。“瓶”强调容器的部位;“朵”强调植物的花、苞;“束”表示整体集合概念;“枝”突出花的枝干部位。“朵”、“束”、“枝”、“瓶”都作“花”的量词,但各量词呈现的形态不同。根据语境,答案“束”、“枝”、“朵”比较合适。俄语中的букет、лук、лучок都可以表示汉语中的“一束”。букет指特意选配得很漂亮的花束,лук、лучок偶然用来表示花束,指随手采摘的花,不是精心选配的。因此,在“我想买一____花”和“他在花园里摘了一____花”的句子中,选择“束”的比例较高,母语正迁移可能是影响较易习得因素之一(见表8)。
表9 量词“箱、杯、瓶、次”的考查
此题有10种选项答案,“瓶”的选择率最高,其次是选项“杯”。“次”和“箱”较少,分别为5.48%和0.46%。组合选择中“瓶、杯”选项的选择率最高,占12.79%,四项全选占0.46%。“箱”、“杯”、“瓶”本为名词,后借用为表事物量的词。“次”为专有动量词,表示事物动作发生的频率。俄语中也有借用事物容积的名称表量的词语,例如:стака чая(一杯茶)、бутылка молока(一瓶牛奶)、коробка конфет(一盒糖果)、чашка супа(一碗粥)、тарелка супа(一盘汤)等,留学生对用事物容积名称表量的词语掌握相对较好(见表9)。
表10 量词“顿、碗”的考查
“顿”强调动作必须有一定的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行为动作:一是饮食行为,如,一顿饭、一顿酒席等;二是打骂行为,如,骂一顿、批评一顿、揍了一顿等。与“顿”类似,俄语表示次数用раз,如,есть два раза в день.(一天吃两顿饭)。本题“碗”的选择率为48.86%,“顿”的选择率为38.81%(见表10)。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留学生对借用事物容器名称的量词掌握较好。
表11 量词“部、本”的考查
“本”的本义是根。《说文解字》:“木下曰本”;徐笺“凡木命根为柢,旁根为根,通曰本”。这说明“本”原义指植物的根。转化为量词,自然可以称量植物。书籍称量用“本”,是由“本”的引申义“本源”引申出来的。古人传书各有“本源”,所以就把所传之书也称为“本”。经扩大引申,“本”可修饰一切由多页纸组成的集合物品。“部”可称量书籍、影片等,也可称量机器或车辆。此题考查学生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分。“部”、“本”是口语体,“册”、“卷”是书面语体,一般不搭配“词典”使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口语中“本”的使用率都高于“部”。因此,此题选“本”的选择高达89.95%,“部”仅占2.28%(见表11)。
表12 量词“些、点儿、个”的考查
汉语中“种”表示事物的种类,“些”、“点儿”、“个”表示事物的量。“个”是定量量词,“些”和“点儿”是不定量词,表少量。如果说话人不强调意图,两词可以互换。“些”还可用在带夸张色彩、表程度的词语之后,如“好些”,“点儿”则不可以。俄语中不确定意义可以用不定量数词мало或немного表示,例如:у меня мало времени.(我还有点时间)。“他给我提了一____意见”一题,正确答案是“些”、“点儿”、“个”。此题“些”的选用率为37.44%,“点儿”为16.44%,“个”为26.03%,三个答案都选的只有1人,占0.46%。“教室里很安静,一____声音也没有”一题,64.38%的学生选择“点儿”。错误选项中,“首”的选择率最高,为19.18%(见表12)。对答题错误的学生进行追问式访谈,询问为什么选此项。31名学生认为,汉语中有“一首歌”的语言表达,唱歌就是发出声音,看到抽象名词“声音”,就选择了“首”。
表13 量词“次、回、趟”的考查
“次”、“遍”、“回”、“趟”都表示动作的频率,与俄语中的раз对应(он ездил раз,他去过一趟)。汉语中这四个量词有区别。“遍”表示周遍性的动作,指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和阶段,是一个有序的、较长的、甚至有计划有安排的预定动作。“次”、“回”、“趟”指行为、动作的次数,“次”较常用,“回”多口语色彩。“我去过好几____上海了”一题,“次”的选用率最高,为52.51%,“趟”为16.89%,“回”占6.39%,“遍”占7.31%。多选项“次、回”,“次、趟”,“回、趟”总计占12.33%,其他占4.57%。填空题“这本小说我看过三____”也主要考查“次”与“遍”的区别。43.84%的学生填写了“次”,40.64%的学生填写了“遍”,填写“遍、次”的占6.85%。说明学生对“次”与“遍”的具体用法分辨不清(见表13)。
表14 量词“棵”的考查
此题考查留学生对同音、形似量词及意义相近量词的辨析。“棵”指植物的量,“颗”指颗粒状物体的量,“条”指长条可弯曲的物体,“支”一般修饰直硬细长的非生物。“棵”、“条”、“支”都指长形、竖状物体,意义上有相似性。“棵”、“颗”同音、字形相似,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此题正确率为59.36%,从初级到高级正确率呈上升趋势,汉语认知能力越高,越容易分辨这四个量词。俄语中的кочан多指白菜的一棵,如кочан капусты(一棵白菜)。головка指蔬菜的“一棵”时可以与кочан互换,还可以表示圆柱、圆锥形食品的“一棵或(一块)”,如головка луку(一棵葱头)。错误选项中“条”最高,占20.09%;其次是“颗”,占10.50%;“支”占7.31%;组合选项占2.75%(见表14)。
表15 量词“个、位、名、口”的考查
“个”、“名”、“位”、“口”都可以计量人。“我以后要当一____医生”中,“医生”是具有某种职业或某种身份的人。“个”用于计量没有专用量词的人,因此,“个”排除在外。此题主要在“名”和“位”中选择答案。二者都能用于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位”带有褒义色彩,表示尊敬,用在自述的语体中有悖汉语谦卑有礼的表达原则。“名”是中性词,不抑不扬,适合整句话平淡的风格。此题35.62%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名”,“38.81%”的学生选择了“位”。说明部分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分辨不清。“他家有三____人”也需要填写计人量词。81.28%的学生填写“口”,14.61%的学生填写了“个”。“口”一般用于计量家庭成员的数量。这一量词在教材中出现得较早,学生掌握较好(见表15)。
表16 量词“把”的考查
“把”,从手巴声,《说文解字》“握也”。凡有把有柄、可抓可握的具体物或抽象、想象的事物都可以用“把”计量,如:一把刀、一把椅子、一把年纪等。俄语中的пригоршня、пучок、горсть都有“把”的意思,пригоршня、пучок表示一只手抓起的数量,前者搭配的名词通常表示颗粒状物体,还可以表示用双手托起的液体数量,有“一捧”的意思。后者搭配的名词均表示非颗粒状物体,如葱、韭菜、草等。горсть只表示一只手抓起的数量,可与пригоршня互换。此题错误率最高的是“张”,占22.37%。访谈中追问受试为什么填写“张”时,大部分受试都认为:汉语中有“一张桌子”的表达方法,桌子和椅子是在一起的,据此推理,椅子也用量词“张”(见表16)。
表17 量词“条”的考查
此题正确率较高,为76.26%。“条”修饰长条、可弯曲的物体,如:一条毛巾、一条蛇、一条河等。名词“裤子”形状为长形物,故应用“条”计量。俄语中нитка、линия、брусок、пара也有“一条”的意思。нитка通常修饰管状物体,如:нитка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一条管道);линия通常修饰长距离的线状事物,如:линия газопровода(一条天然气管线);брусок指条形的物品,不一定由两块连成,如:брусок мыла(一条肥皂);пара在俄语中有“双、套、条”等意思,表“双”的意思较常见。俄语中的“一条裤子”一般表示为пара брюк。因此,错误答案中频率较高的是“双”,占11.87%(见表17)。
表18 量词“滴、身”的考查
“滴”表示液体的滴落物,如:一滴眼泪、一滴汗、一滴油等。俄语也有表示“一滴”的词,例如:капля可表示капля слез(一滴眼泪)、капля масла(一滴油)。“妈妈的眼角流下了一____眼泪”,此题的正确率高达62.56%。错误选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双”,占30.14%(见表18)。这种错误多发生在初级和中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留学生对汉语认知能力较低,不太理解“眼泪”这个名词,由“眼泪”联想到“眼睛”,汉语、俄语中都可用有“一双”语义的词修饰名词“眼睛”,因此,就出现了以上的偏误现象。“太热了,我出了一____汗”中,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滴”。虽然“滴”可作修饰“汗”的量词,但此句强调“太热了”,其结果应该是“一身汗”,这样比较形象,符合现实场景。“一滴汗”则不能表现“太热了”的环境。这说明相同名词在不同语境中要选择不同的量词,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量词是留学生的难点。
表19 量词“部”的考查
此题错误答案出现率最高的是“把”占30.14%(见表19)。访谈发现,受试普遍认为,手机与手有密切关系,老师讲过“与手有关,可以用手抓握的事物都可以用‘把’”,因此学生们以此类推就出现了“一把手机”的偏误。
表20 量词“座、家、个”的考查
“座”,从广(屋顶)、从坐(两人相对席地而坐),表落地而稳固的坐地建筑,“一座宫殿、一座桥、一座山峰(与建筑相似)”。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词所指物体规模大小的认识。“座”、“所”一般都形容高大、有规模的物体;“家”、“个”修饰相对较小的事物。第一题中,“山”的规模较大,该用“座”。此题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个”,占20.09%,属“个”的泛化。第二题中,“饭店”规模较小,正确答案为“家”或“个”。同时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只有5.48%,选择“家”和“个”的学生分别占54.79%、26.94%(见表20)。
表21 量词“块”的考查
“块”本是筐中装的土块,计量比片小而厚的块状物,如:“一块饼、一块砖”。“手表”核心部分是块状的,表链是次要成分,因此一般用“块”计量。俄语中голова、кусок、плита、слитка、глыба、осколок、участок都表示“一块”的意思。其中голова表示圆柱形、圆锥形食品的整块;кусок的使用范围较大,可修饰长形物体,也可以修饰不规则形状物体;плита一般修饰四角状、较为扁平的物体;слитка指一定形状的块状金属物体;глыба通常指硬的、形状不规则的冰、石头等大块物体;осколок指从固体物质上取下来的碎块状物体;участок一般可与其他名词搭配,较多指小块的土地。“条”本义是“树枝”。《说文解字》:“条,小枝也”,计量细而长的条状物和可分项的事物,如:“一条线、一条蛇、一条小船、一条裤子、一条新闻”。还可用做比喻意,如,“一条心”。本题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是“条”,占30.59%。这也许和留学生对“手表”的认知有关(见表21)。
表22 量词“种、门”的考查
续表
“种”是表事物种类的量。俄语вид、род、сорт有时和汉语表种类的量对应,但是三个词均不含量的意义。“超市里有很多____水果”一题,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只”和“个”,分别占12.33%、10.05%。“学两____外语很难”一题,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个”,占26.94%,属“个”的泛化偏误(见表22)。
表23 量词“节”的考查
续表
此题的正确率较高,“节”、“门”为正确答案,其中量词“节”和名词“课”是受试比较熟悉的常规搭配,因此人数比较高。错误答案出现率相对较高的是“个”,主要发生在初级阶段(见表23)。
表24 量词“辆、列”的考查
“辆”、“列”、“架”都是计量交通工具,但又有区别。“辆”,本作两,折叠对偶,《汉书》注:“车一乘曰一两,言辕、轮两两而偶也”,所以凡计量运输工具(火车多节除外)都用“辆(两)”。“列”用于计量成行成列的车。“架”,将物体加于木上,《正字通》:“以架物”。凡架于高处和结构复杂的用架来计量:“一架葡萄、一架飞机、一架起重机”。“我买了一____新自行车”一题的正确率达86.76%。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列”,占3.65%。“那儿有一____火车”一题,正确率不高。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辆”,占47.49%。访谈发现,出现此偏误的原因属目的语知识的“推理泛化”(见表24)。
表25 量词“头”的考查
“头”,《说文解字》注:“头,首页。从页豆声。”上古用牛、羊、猪三种牲畜,割头装盘以供祭祀,所以用“头”计量它们。此题填写“头”的占47.95%,“只”占36.99%,“个”占11.87%(见表25)。访谈选“只”的受试发现,大部分受试认为,“只”可用于搭配表动物的名词,“牛”是动物就用“只”。对用“头”来计量“牛”很费解,均提出疑问。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
表26 量词“只”的考查
续表
“只”,《说文解字》:“鸟一枚也”,本义是获,作量词计量用手能抓住和捕猎到的各种鸟、畜、兽,如,“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兔子、一只老虎、一只鹅”;因“只”与“双”相对,又可以计成双物的单个量,如,“一只眼睛、一只脚、一只鞋、一只耳环”;还可计手能抓的小器物,如,“一只篮子、一只茶杯、一只手表”。狗为长形,也可用“条”来计量。选项中,“只”占60.73%,“条”占15.98%,“个”占20.55%。“个”虽可计量狗,但无形象性(见表26)。
表27 量词“句”的考查
“说几句话”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常用的句子,因此正确率较高,为86.30%。错误答案出现率较高的是“个”,占10.50%,主要出现在初级阶段(见表27)。
表28 量词“公斤、斤”的考查
“公斤”、“斤”都是汉语中的重量单位,俄语中也有相对应的重量单位词гламм、доу。此题正确率较高,填写“公斤”和“斤”的共占71.69%,“个”占16.89%(见表28)。
(2)判断。
根据自然语料和学生考试卷、课堂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15道判断题,包括“量词的误加”、“‘个’的泛化”、“表个体和集合量词的混用”、“量词的缺失”、“同义量词混用”、“同音量词混用”、“数量词组位置不当”7种偏误类型。目的是让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判断每道题中的量词或数量词组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要改正。通过对正确率高低的统计,测试受试对各类量词偏误的敏感度,正确率越高说明受试对量词偏误敏感度较高,习得过程,此类偏误出现得越少;反之亦然。
表29 对偏误敏感度的考查
续表
了解各阶段留学生对汉语量词不同偏误类别的敏感度,可以看出汉语量词的习得顺序(见表29)。
图3 初级阶段偏误类型
初级阶段正确率较高的是“同义量词混用”、“表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的混用”,正确率较低的是“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说明初级阶段留学生对“表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的混用”、“同义量词混用”这两种偏误敏感度较高,在汉语量词习得中不易发生这两种偏误,而对“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这两种偏误敏感度较低,是留学生初级阶段习得汉语量词时常见偏误(见图3)。
图4 中级阶段偏误类型
中级阶段正确率较高的是“同义量词混用”、“同音量词混用”,较低的是“数量词组位置不当”、“量词的缺失”,说明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中级阶段,能够较好地区分同义量词和同音量词,较常出现的偏误是“数量词组位置不当”、“量词的缺失”(见图4)。
图5 高级阶段偏误类型
高级阶段正确率较高的是“同音量词混用”、“同义量词混用”,较低的是“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说明同音量词、同义量词不是留学生汉语习得高级阶段的难点,“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是留学生高级阶段最常见的偏误(见图5)。
图6 总体情况偏误类型
数据显示,总体上看,正确率较高的是“同义量词混用”、“同音量词混用”、“量词的误加”,正确率较低的是“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个’的泛化”。这说明留学生对“同音量词混用”、“同义量词混用”、“量词的误加”的偏误现象敏感度较高,在习得过程中这三种偏误出现得较少,而对“量词的缺失”、“数量词组位置不当”、“‘个’的泛化”的敏感度较低,说明这三种偏误在习得汉语量词时问题较为突出。此结论和自然语料分析结果一致(见图6)。
不同地区,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习得汉语量词的偏误各不相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如果其母语中有量词这一词类,汉语习得中“缺失量词”不占偏误的主体。韩语、日语、越南语虽有量词,且日语和越南语中部分量词借自汉语,但这些语言中的量词不及汉语丰富,其语法作用与汉语不同,因此,来自同一地区的、不同母语的学生产生的各种偏误比例也不相同。江玉莲(2007)在《韩国学生汉语量词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会出现错用量词、缺少量词、数量短语偏误、多用量词等偏误现象;黄氏昭鵷(2008)调查越南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数量名”结构时出现的偏误,发现越南留学生会出现多余量词、缺少量词、同音量词、量词的混用、“个”的泛化、数量短语偏误等偏误现象;王顺洪(2008)在《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一书中提出,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主要会出现“错用量词”、“数量词组位置不当”的偏误现象,也会出现缺少或多用量词的现象。
众所周知,大多数印欧语系语言没有量词。唐淑宏(2008)研究发现,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不习惯用汉语量词,常出现缺少量词的偏误,当清楚量词结构以后,“‘个’的泛化”现象又成为偏误的主要类型。郭晓沛(2006)研究发现,韩国、美国、意大利、英国等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个”的泛化、同音异形量词混用、表个体群体量词混用、近义量词混用、缺少量词、误加量词等偏误现象。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与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同源,母语均为突厥语族语言。夏迪娅·伊布拉音(2006)在对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偏误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学习量词会产生误用量词、量词泛化、量词遗漏等偏误现象。
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从总体上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和新疆少数民族、欧美留学生在汉语量词的习得过程有相似之处,“量词缺失”,“‘个’的泛化”是最突出的偏误现象。与韩国、日本、越南留学生相比,“数量词组位置不当”是共同的偏误现象,而“错用量词”现象不很明显。由于汉语量词丰富这一特点,“缺少量词”、“数量词组位置不当”、“‘个’的泛化”等偏误现象并不只出现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中,在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身上都会出现,具有普遍性。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习得者,随着汉语学习时间的深入,这三种偏误类别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占比重也会发生变化。
(3)填写名词。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没有形态变化,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意义。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在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形态变化的规则及规则系统。复杂的量词语义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整理自然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量词搭配的名词数量少,搭配能力不强。因此,在量词测试卷的第四部分,根据自然语料中量词使用偏误率的高低,设计了填写名词的题目,共10小题,考查学生对“条”、“张”、“把”、“件”、“双”、“台”、“只”、“根”、“块”、“对”的搭配能力(见表30)。
数据显示,留学生量词搭配名词的能力有限,各项均值都低于2,与自然语料得出的结论一致。从各阶段看,汉语水平的高低与各量词搭配的平均数呈正比,年级越高,量词搭配名词的能力越强,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中介语的规律,即随着学习的深入,中介逐渐向目的语正确形式靠拢。
表30 量词搭配能力考查
调查发现,量词“双”、“张”、“条”的搭配正确率较高,“对”、“根”、“把”较低。其中“双”与“对”、“条”与“根”为近义量词。俄语中的пара通用性强,可与很多名词搭配,均有“双、对”的语义。例如,在俄语中“一双眼睛、一对恋人、一副眼镜、一套家具”都用пара。
汉语量词“双”、“对”、“副”的语义有相似之处,都表示成偶数的人或事物,但在使用方面存在差异。“双”《说文解字》“雙”,手抓两鸟为雙。“双”主要用于分左右而成对的肢体、器官或器皿,如:“一双手、一双脚、一双眼睛”。“副”《说文解字》解释为“副,判也”,一刀将整体切成两半,合成一副。“副”强调两个以上部分的成整成套,缺一则不成副。“对”出自“以手栽树要行株对齐”,原意是表“对齐”,现表示性别、正反、相向、左右等成偶数的人或事物。例如:“一对情人、一对夫妻、一对戒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将汉语量词“双”、“对”、“副”经过大脑的翻译后,在已有的语言系统中找到了一个或两个对应词,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双夫妻、一双恋人、一双眼镜”的偏误。“双”在教材中出现得较早,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属甲级词汇,“对”出现得较晚,属丁级词汇。这也有可能是“双”的搭配能力要高于“对”的原因。
汉语中的“条”、“根”均属甲级词汇,“条”的搭配率要高于“根”。俄语中的нитка、линия、брусок、пара,“根”在俄语中无对应语义的词语,又因留学生不能区分汉语中的“条”与“根”,就出现了“一条头发”的错误搭配。因此,学生对“条”的名量搭配率要高于“根”。
“张”《说文解字》“施弓弦也”,给弓绷上弦,使其绷弦,而让弓与弦形成展开的平面,用它计量那些能展开并绷平、绷紧的物,也可以计量纸等无弦之物,还可以计量可张开的平面之物。如,“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车票、一张床”等。俄语的лист(лист газеты一张纸)可与“纸”搭配,在统计中发现,“纸、桌子”是较常搭配的名词,可见母语正迁移和记忆策略对学习者习得量词的影响。
“把”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属于甲级词汇,统计受试者使用的教材发现,初、中级《博雅汉语》、《初级汉语口语》、《汉语起跑线》教材中都没有对“把”的讲解,只有《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中出现了“把”,这也是影响“把”搭配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对量词的语义层次掌握也较为狭窄、单一,较易掌握量词的具体意义,抽象意义的搭配几乎没有。例如:“条”,既可以与表具体意义的“河、毛巾、路”等名词搭配,也可以与“理由、命、新闻”等表抽象意义的名词搭配。219份问卷中,此量词的搭配全为表具体意义的条状之物的名词。
在问卷中也出现了“一张被子”、“一块粉笔”的错误搭配。通过访谈这些受试者发现,他们认为“被子”是可以展开的平面物体,故可以用“张”来搭配。这种偏误现象,可能是留学生了解一点汉语知识后,对“张”的搭配并不完全熟悉的情况下过度推理泛化造成。在中亚有些地方的“粉笔”为块状,因此在习得汉语量词时,就出现了“一块粉笔”的偏误,这可能与留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