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自然条件恶劣造成历史上贫困和环境退化的循环

西部地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表现尤其明显。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宁夏农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已经不足全区地方生产总值的10%,但仍然有将近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高度依赖于水资源,而宁夏的水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宁夏中南部地区长期处于水资源缺乏的状态,自然灾害频繁,加上较高的地理位置和低温,农业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将近3/4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范丽明、杨国涛、范子英,2010)。尽管国家持续地在这个地区进行扶贫,大部分贫困人口已经脱贫,但是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水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从表0-2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南部山区降雨量比北部地区高,但是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却远远低于引黄灌区。

表0-2 宁夏三大分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统计

水热资源组合差——水多热少或水少热多或年内的水热与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步,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不利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而作物需水的4、5、6月降水却不多,极不利于作物特别是夏季作物的生长(陈育宁,2004:25)。干旱是西海固地区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而且旱灾的持续性强,曾发生季节连旱和年际连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特别严重。如1991—1995年连续的大旱,使很多脱贫农户返贫,甚至出现了人缺口粮、畜缺饲草、地缺子种的危机局面。另外,雨涝、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在南部山区也经常发生,其中暴雨灾害的发生频率一般为2—3年一次,冰雹为每年2—7次(东梅、刘算算,2011:75)。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过度耕作、放牧和樵采,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以水土流失为主的土地退化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宁夏南部山区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15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84.6%,其中23.7%的土地属于重度流失区,这里的沟壑以每年10米的速度延伸,每年破坏耕地500亩左右。土壤侵蚀带走了大量的养分物质。据估算,西海固地区每年要流失有机质126万吨,全氮9.45万吨,全磷26.04万吨,相当于26.54万吨尿素和105万吨过磷酸钙。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也降低了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使当地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范丽明、杨国涛、范子英,2010)。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且很难发挥作用。中南部地区的农业长期停留在广种薄收的水平。在引黄灌区,农业已经100%是灌溉农业;中部干旱带只有不足25%的耕地有灌溉设施;南部山区更少,不足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国家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与北部引黄灌区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2000年,山区与川区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3元,而到2009年则扩大为2344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宁夏山区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很低。

在宁夏的中南部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生态条件的不断恶化。要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就需要打破生态恶化和贫困之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