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时花儿“开”
一 初入林县
林县位于定州市西南部,距省城兰州270公里。若每年6~8月从省城乘车南下,只见满目荒山,林木绝少,途经临洮过分水岭急转直下,立觉风剪笃山,草木森森,洮河流珠,清爽扑面。沟中牦牛、骡马喃喃低语。细雨初下,山间岚雾袅袅,浓得笔墨都难以晕开的“绿”,却以油菜花耀眼的“黄”点缀。公路旁,已开发的梯田垂黄映紫,宛如线谱,柔美地展开,林木也少了许多。这里以前曾拥有大片的山林,但全县总耕地面积62.7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5亩,山田因此在林县非常普遍。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杜绝森林砍伐,林县目前有草场290万亩。
林县地处甘南高原东缘、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大部分地区,南有长江、黄河分水的大拉梁及林峨山,北有洮渭分水的木寨岭与岭罗山,主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全境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表切割较少,河谷宽浅,属高原地形。高原性大陆气候的林县,年降雨量596.5毫米,降水期比较集中,一般在6~9月,占全年降水的64%。无霜期120天,从古至今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非涝即旱,冰雹也非罕物,足见清代方志所言“林人稼穑之艰难也”[1]。高寒阴湿的高原气候,非常适宜当归、黄芪的生长。古岷州是两类药材商品的集散地,林县梅川镇至今仍是甘肃药材交易码头。林县当归已通过了原产地标记认证和GAP(GAP指的是“良好农业规范”,英文为Good Agriculture Process,是针对农场的认证体系)基地认证,官方授予的“中国当归之乡”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利器。主要农作物还有大豆、洋芋、大麦、小麦、燕麦、胡麻、青稞、莜麦。
总流域面积3578平方公里的林县,辖9个乡、9个镇,310个村(社区)委会,总人口约46.7万人。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回、藏、东乡、撒拉、裕固和满族等6个少数民族共1.5万人。回族聚居处,家户与家户之间四通八达,每次政府入户人口普查都存在躲避检查的超生人口数目,因此回族人口的官方统计数与实际的人口数有一定差距。林县主要有汉、回、藏族3个民族,其余3个民族仅为少数的迁徙户,1986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如下:汉族占97.03%、回族占2.44%、藏族占0.52%,作为迁徙户的其他3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0.01%。除汉族外,藏族集中分布在坎铺他、鹿儿坝和与迭部接壤的乡镇,回族呈“小聚居,大分布”,较大的聚居地在县城二郎山南山地区。
林县属于高寒阴湿气候,山多地少,使得山与山之间的“沟”成为传统地方社区的最小单位,且山高沟深。许多村子落在山坡上,如离县城不远的林阳镇瓦窑沟村,秦许乡的茶路湾、北家湾,而大多数村落则聚集在山与山之间平坦的“沟”里。因为7~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63%,年降水量比较集中,林县或在春收夏种的关键时期遭遇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这里生活取水主要靠村户打井,并没有系统的灌溉设施,大量种植黄芪、党参、大豆、大麦、小麦的农业经济形态决定了林县人“靠天吃饭”,因此“祈雨文化”——湫神崇拜在这一地区十分盛行。林县人笃信神道,除湫神崇拜外,佛教、道教、巫、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拥有众多的信众,乡民家户有家神,身体不适有时也求助于巫觋。此地全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0℃,被临近地区的人称为避暑胜地。全区布满山田、水域、草场等自然资源,虽然林县山势不高,但山峦众多,相对其他地区,沟与沟间的交通多有不便,如今虽有交通国道212线贯通南北,省道306线横贯东西,但沟与沟之间的交往多于外界,仍属于相对封闭的地区。目前有国道212线、省道306线途经林县,正修建的途经林县的兰渝铁路近年建成通车。由于地少的缘故,这里的山田比较普遍。林县种植黄芪的历史有1700年。因为是当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林县乡民主要在地里种植黄芪、党参作物,总种植量达到25万亩左右,滋生了药材贸易行业。近年来,地少家户的男子到新疆、内蒙古打工,主要从事建筑和种植业。
林县历史迭变,汉、藏、回族间民族融合和隔离现象各有不同,目前以汉文化为主。林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区,有不少藏族语言渗透在林县方言和地名中,藏族、回族基本操林县本地方言。庙会在当地十分盛行,会场多达96个,十里八乡每年大大小小的庙会从农历二月开始持续到十月结束,当地人自豪地说:全中国除了陕西,就属我们林县的庙会多。大多数庙会多为商贸、祭祀活动,大的庙会上少不了“浪山”“唱花儿”。林县最大的花儿会当属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