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加拿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加拿大的对外关系是一边倒吗

第一节 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

一 早期的加美关系

早在1867年立国时,加拿大就建造了一条由西部到东部的太平洋铁路,来联系加拿大东西各省。加拿大在修建横贯大陆铁路之始,就遇到与美国铁路公司的关系问题。首先,拟承包修建工程的加拿大大干线铁路公司计划利用在中西部的一段美国已建成的铁路,继而,美国大北铁路公司表示愿意承包加拿大铁路的修建工程。这两项建议均遭到加拿大的拒绝。加拿大认为,在加拿大领土上就应由加拿大政府兴办这一工程,以免交通命脉旁落美国之手。

在外部形势的胁迫和内部发展的需要下,加拿大加紧沿加美边境修筑横越大陆的铁路。1886年底,从蒙特利尔到温哥华长达4677公里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强化联邦的有力纽带,也是抵制美国蚕食加拿大领土的必备条件。至1914年,加拿大又完成了两条从蒙特利尔至太平洋沿岸的铁路系统:北线铁路与大干线太平洋铁路。

铁路的建设促进人口的西移。加美人口向西流动也是竞相平行开展的。19世纪后半叶是北美大陆最后拓殖的年代。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数百万移民从欧洲和其他旧垦殖区涌向广大的西部处女地,人口的移动大大促进了东西经济的沟通。但人口的西移不仅来自东部,有一部分人口流动是南北相向的。1896年后,向加拿大西部草原移民开始显现成效时,许多美国人也移民进去。当然这时也有许多加拿大人移往美国。至1921年,约有250万加拿大人移入美国,有37.5万美国人移入加拿大。这种边界人口流动一直继续下去,但对加美人口的比例影响不大,这种比例一直停留在1:10之下。由于气候恶劣和土地较贫瘠,相比之下,19世纪加拿大西部移民所积累的资本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均低于美国。美国移民的这种经济增长势头对加拿大又构成了一种新的威胁。反过来,这又促使加拿大大力奖励向西移民。加拿大向西移民是在美国向西移民至少60年以后才开始的。跟美国的西进运动不同,加拿大向西移民是政府有计划的行动,基本上是在铁路兴建以后出现的现象。国家的力量不是尾随在移民之后,而是先行于移民之前。1870~1905年加拿大建立的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与美国的威斯康星等五个州整齐地排列在北纬49°两侧。加拿大自治领迅速扩展领土,鼓励向西移民,不失时机地与美国相抗衡。

1776年独立后的美国,感觉北方的英国殖民地对他们来说犹如芒刺在背,时刻担心遭到“复辟”,想要“解放”北美的其他英国殖民地,让英国殖民者彻底滚出北美大陆,从而占有富饶、广袤的加拿大。当然英国也不愿意放弃其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甚至也想灭了这个反叛的“逆子”美国,英国利用强大的海军封锁美国,想从经济上整垮这个新国家,双方的矛盾日趋激化。

美国看到英国当时深陷在拿破仑战争中,加拿大仅有7000英军驻防,便于1812年6月18日向英国宣战。美国出兵到了约克(今多伦多),烧了约克城;英属加拿大又反攻,打下华盛顿特区,烧了白宫,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伐,但最终谁都没占便宜,战争的结果是又回到了起点,双方都是寸土未失。英国惊讶于美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美国也担心在欧洲对法战争中获胜的英军大举增兵,最后双方订约结束战争。美国放弃北进,英国也不南下,又划定了西部北美地区以北纬49°为界。今日美加西部边界是一条笔直的线,便是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政治家图上作业的结果。

1812年的战争,让加拿大人,无论是英裔、法裔、黑人,还是土著印第安人,都切身感受到了这不仅仅是为英王而战,更是为自己而战,为自己的土地、家园而战。加拿大民族,一个新民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面对美国的入侵,加拿大人广泛团结,组成民兵,协助英军抵御美军的进攻,美国想吞并加拿大的梦想再次破灭。

19世纪中期,加拿大发生了人民起义,英国政府感觉到鞭长莫及,因此考虑改变统治方式。1864年,安大略、魁北克、纽芬兰、爱德华王子岛、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在爱德华王子岛的夏罗特敦举行会议,探讨建立联邦事宜,最后安大略、魁北克、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组成联邦自治领,1867年7月1日,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北美法》(这部宪法性文件,直到1982年英国女王来加拿大签署《加拿大宪法》,才被取代),在法律上予以认可。一个民主宪政的加拿大联邦从此诞生。

二 加拿大是美国的坚定盟友吗

美国是加拿大邻国和最重要的盟国,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等领域保持着密切关系。加拿大历届政府均视对美关系为外交政策基石。但实际上从整个加拿大的历史来看,它与美国也有许许多多的恩恩怨怨。在冷战结束后,加拿大政府在国际社会上经常扮演着与美国意愿完全相反的角色。在外交方面,过去40年,加拿大尽量走独立的路线。60年代是多事之秋,先有戴芬贝克拒绝接受美国的核子伞保护,后有皮尔逊和杜鲁道不支持美国的越战政策,加拿大还大开方便之门,成为美国反越战逃服兵役的年轻人的庇护所。1993年克雷蒂安政府上台后,与中国政府保持密切关系,完全不理会美国官方所搞的中国人权牌。加拿大在外交事务上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已经激怒了一些极右的共和党人。

自由党政府执政以来,在同美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维护加拿大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自身利益。2001年,美布什政府就任后,当时的克雷蒂安总理和多位高官接踵访美,与美协调立场,巩固双边关系。“9·11”事件后,加拿大坚定支持美建立反恐联盟,参加了美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在伊拉克问题上,加拿大重视联合国作用,强调解除伊拉克武装应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对美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表示不满,反对美将“改变政权”作为对伊动武的理由,决定不参与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对伊战争。但加拿大从实际利益出发,积极参与伊战后重建,并已承诺向伊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马丁政府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改善加美关系的措施,力图消除因伊拉克战争等问题给两国关系造成的影响。2004年1月,马丁总理在墨西哥出席美洲国家首脑特别会议期间与美总统布什会晤。4月,马丁访问华盛顿,再次同布什举行会晤。2006年4月,加拿大保守党政府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指出,加拿大外交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加的国际地位,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是加拿大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加将以建设性方式继续密切多边合作,继续支持加拿大军队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更有效地开展外援,同时致力于在世界上进一步弘扬自由、民主和人权等加拿大核心价值观。2007年10月,保守党政府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将捍卫北极主权和提高加拿大国际影响力列为未来施政的重点,强调阿富汗是加拿大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舞台,重申加拿大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履行其国际义务。报告继续将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作为加拿大外交的指导思想。2008年11月,保守党政府发表第二任期施政报告,提出外交重点是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巩固加美关系,推进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关系,加拿大在阿富汗的使命重点由军事转向重建和援助等,正式提出2011年从阿富汗全面撤军。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加拿大人在2010年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发现有时对美国不再“亦步亦趋”才可能占据先机。[1]

美国文化(基本上是好莱坞文化)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加拿大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对美国文化入侵是又爱又恨。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美国认为文化是商品,应该自由贸易,但加拿大则坚持文化不是商品,政府有权管制。结果加拿大占上风。为了维护和发扬加拿大文化,加拿大政府每年花费超过10亿加元给国家广播公司制作和播放有当地内容的戏剧、歌舞、人物传记等影片。

因历史、政治等因素,加拿大一直被视为对美国“亦步亦趋”。不过,在2010年,随着温哥华冬奥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及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的顺利举行等,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了自信,更在经贸等方面积极改变“紧随美国”的形象。在经济方面,在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并迅速波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中,加拿大以其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与不同于美国的银行信贷政策经受住考验。2009年8月9日,在墨西哥市瓜达拉哈拉举行的北美峰会上,奥巴马为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出7870亿美元振兴经济方案,要求加拿大购买美国产品,并向哈珀政府施加压力。加拿大忧虑,此举将令加拿大经济进一步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进而坚定了哈珀政府转向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决心。

加拿大通过拓展国际经贸关系来实现经贸、外交关系的多元化,大力向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国主动推介自己,希望进一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特别是减少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在政治方面,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过于紧随美国已对加拿大造成不良影响。201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新一届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选举中,加拿大没有如愿当选。其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指出,这正是哈珀政府紧随美国支持以色列、派军队参加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等决策招致的后果。

尽管如此,美国仍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盟国,两国在政治、经贸和军事等领域仍一直保持密切关系。

三 加美经济摩擦

加拿大与美国早期的经济纠结关系突出表现在关税问题上。美国内战为加拿大制造业提供了扩大国内市场的机会。内战期间及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出口业出现衰落,加拿大制造商暂时独占了国内市场。然而1866年美国单方宣布废除1854年美加互惠条约,显示了美国关税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对经济力量较弱的加拿大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实际上,从内战起,美国关税就居高不下,并长达近70年之久,这是美加再次签订互惠贸易条约的障碍。19世纪60~90年代,加拿大几次向美国提出举行互惠贸易谈判的建议,但都因美国的反对而胎死腹中。

1897年美国制定《丁利关税法》,又一次提高关税,加拿大深受其害。美国每次提高关税都使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锐减。1883年加拿大出口的50%输往美国,到1898年却降至27%。1896年加拿大放弃了同美国建立互惠贸易关系的构想,转而采取对英国实行贸易优惠的政策。19世纪,对加拿大来说,美国由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变为次要的贸易伙伴。1898年加拿大再次提高关税时宣称,对加拿大产品输入实行减税的国家,加拿大降低其入口税;对由不列颠进口的货物较由其他国家输入的货物减少1/4关税率。

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在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形成一个拥有3.6亿消费者,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该协定的总则规定,除墨西哥的石油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以及美国的航空与无线电通信外,取消绝大多数产业部门的投资限制。对白领工人的流动将予放宽,但移民仍将受到限制。任何一个成员国在6个月前通知其他成员国后,即可脱离该协定;协定还允许接纳附加成员国。总则还规定各成员国政府的采购将在10年内实现全面开放。此外,协定还规定由执行协定而产生的争执,将交付由独立仲裁员组成的专门小组解决;如果大量进口损害一国国内的工业,将允许该国重新征收一定的关税。对于加拿大,现有的与美国签订的协议全部适用,汽车工业10年后将取消关税,美加在1998年之前取消相互间的全部关税。

1988年,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该协议在1994年扩展为《北美贸易自由协议》(NAFTA)。此后,美加贸易进出口总额甚至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双方的贸易摩擦并未因此减少。比如,为了扩大贸易收益,美国一方面不顾NAFTA的规定及国际贸易法庭的裁决,坚持对加拿大木材课以重税,另一方面又以NAFTA的名义,强迫加拿大撤销对水资源的出口管制。加拿大禁用汽油添加剂MMT(由于环保原因,许多国家禁止生产这种产品),而美国并不禁止,1996年美国通过上诉,强迫加拿大撤销禁令。然而在此之后,当加拿大公司控告美国加州禁售其产品造成损失时,美国不仅判决加公司败诉,还要其缴纳罚金。在美国对加拿大贸易中,这种自私自利的例子随处可见。加美间存在的贸易纠纷,主要集中在钢铁、农产品等方面。加美也曾进行过长达5年的“软木贸易战”,双方于2006年4月达成一项为期7年的协议,使这一争端告一段落。2009年,加拿大就美国“购买美国货”等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多次向美方提出交涉。

加拿大统计局2012年4月发布的最新结果显示,2011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还低于2002年的记录,但同一时期对英国及中国出口增长超过4倍。2011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较2010年多10.4%,2011年对美出口总额达3301亿元,其中原油出口激增32.3%,创下684亿加元的纪录。统计显示,美国占出口总额比率在2002年为87.1%,2011年下降到73.7%。加拿大从美国进口货物比率从2002年的62.6%下降到2011年的49.5%。在同一时期,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比率,则从4.6%上升到10.8%。中国连续10年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

加拿大管道公司在2010年6月铺设了横跨美国中西部农业区的“拱心石”输油管道,每日向美国输送石油。该延伸项目被称为“拱心石”XL输油管道,投资70亿美元,预计管道全长约2700公里,每年输油量将达70万桶。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1月中旬否决了这个项目。在得知美国否决了建设输油管道项目后,哈珀抱怨道:“我认为在建设石油管道项目上,我们成了美国政客的‘人质’,否决这一项目很可能出自某些糟糕的政治因素。”当地媒体援引一些分析家的话称,出于民族自豪感,哈珀政府除了作出向中国靠拢的姿态外,几乎别无选择。2012年2月7~11日,加拿大总理哈珀的五天访华行程,象征着中加关系进入“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