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5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期特稿

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在“中国哲学论坛(2011)”上的讲话

王伟光[1]

(2011年12月8日 海南·海口)

尊敬的罗保铭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

今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逻辑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人学学会等12家我国哲学一级学会协办的中国哲学论坛(2011)在美丽的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开幕了。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陈奎元院长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本次论坛的召开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的海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海南省委宣传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为本次论坛的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是继2004年首届中国哲学大会以后的中国哲学界的又一次盛会。来自全国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各类干部教育学院、高校、部队和党政机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齐聚一堂,参加中国哲学论坛(2011),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共同探讨和推进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刚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任务。如此重视文化事业、重视文化体制改革、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专门为文化建设做出专题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灵魂,重视和推进文化发展,必须重视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六中全会《决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并且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宏伟目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的重要举措。《决定》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果转化、研究基地和中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思想库和信息化建设等作出重要论述。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到这样的高度,用这样长的篇幅写入党的重要文件,作出专门论述,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绝不能辜负人民的拳拳重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标志着我们已处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机遇期。时代变革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时机。“时势造英雄。”世界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舞台,社会实践突飞猛进的客观条件,历来是思想创造、理论创新、学术繁荣的机遇,是理论大家、思想大师、学术巨匠辈出的机遇。

从我国历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急剧变革和重大现实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遂成各家之言,儒、道、法、名、墨、杂、农、兵、小说、阴阳、纵横等学派纷呈,老子、孔子、孙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学说流传,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活水,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代中国同样经历了空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众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寻找出路,中西文化交汇,思想学术繁荣,呈现出群星灿烂、百舸争流的局面,产生了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学问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解救中国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孕育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涌现出众多人才,其中不乏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

从世界历史来看,西欧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阶段,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复兴,理性精神高扬,大批杰出人物横空出世,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起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两极分化、阶级对立趋势严重,经济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弊病显露,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运动此起彼伏。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世纪伟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产生了列宁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活动家和工人阶级职业革命家,形成了列宁主义这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时代变革,造就出一大批大师、巨匠,锻造出一大批理论思维和学术探索的精品、杰作。

如今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素材。火热的实践,有着大量的案例可供研究,大量的现象有待解读,大量的问题需要回答,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学术发展的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条件。第二,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就拿中国社科院来说,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设立“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并提议设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和研究所。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重要论断,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他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泽民同志亲自视察我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七大做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第三,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畅所欲言,各展其长,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尚不富足,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各方面待遇都在逐渐改善,大家可以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事业中去。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抓住时代机遇,更加自觉地把科研工作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滚滚洪流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融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进程中,生产出有益于实践需求的理论学术成果,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学术大师和骨干人才,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时不我待,机不再来,机遇抓不住,稍纵即逝。人生能有几回搏,错过机遇,就会酿成千古遗憾。抓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机遇,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理论学术,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同行们要不辱使命,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之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创新工程,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战略任务的综合性实践载体和可操作性具体依托,是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迈上一个更新层次、更高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制度的整体转轨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必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理论学术影响力,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一次新的大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完成时代、祖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要且重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凝聚力量,下定决心,砥砺图强,奋发有为,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路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实践先行者,已经在2011年8月17日正式启动了创新工程。我院实施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术观点与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人才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进展;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和对策研究、应用学科有明显加强,在重大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完成一批高质量精品成果;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格局基本形成;有利于优秀成果产出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制度得到确立;以高端人才为龙头,以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保障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支撑系统更加完善,科研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的六项任务是:第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根本任务。第二,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把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作为基本任务。第三,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把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作为长期任务。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平台。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理论平台名优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第五,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精品成果“走出去”战略作为政治任务。第六,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高地。把全力打造政治上信得过、学风过硬、理论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拟定的是一个五年规划,总的要求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2011年和2012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重要起步之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创新科研组织方式。逐步把研究所、研究室建设成创新型的科研组织,建设成立足学科发展前沿、符合学科体系创新要求、有利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型科研组织。根据需要,组建若干创新型的研究院,如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第二,创新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大力推进深度信息化进程,积极打造“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提高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建设,以“全院一库”、“统一、互联”为原则,以覆盖全院的实验室(数据库)和服务于全院的调查平台为基本架构,将“中心”建设成为我院创新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数据调查、汇集、分析和信息发布中心,成为支持全面性、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数据信息创新基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具有权威性的资信评估机构。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性特色的名报、名刊、名网、名社、名馆、名库、名坛建设。首先集中力量对网、报、刊、库、坛,即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实行改革创新,真正让它们发展起来,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穿透力。加强已完成改制的出版社、报社建设,建设理论学术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社,适时组建出版集团。建设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方式。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造就计划、学部委员推展计划、高端人才延揽计划、领军人才扶持计划、长城学者资助计划、青年英才提升计划、博士后培养计划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大力推介为我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部委员;公开招聘引进一批在相关领域取得业绩、能够为国家战略需求出计献策的专家学者;重点支持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领军人才;稳定支持有学术造诣、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研究人才;大力培育40岁以下、有较大科研发展后劲的青年科研人员;下力气培育德才兼备、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务行政和政策研究管理人才。

第五,创新思想理论学术观点。不断推出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认识的创新思想理论学术观点,为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六,创新学科体系。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具有我院特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适应国家需要的学科布局。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同志们!实施创新工程、建设创新体系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的事业,也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与全国各哲学社会科学有关机构联合起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为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既是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南,同时又不能代替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应与各门科学共同融合发展。哲学工作者是一支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应当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携起手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大力推进哲学包括各级学科的全面创新和繁荣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进一步促进哲学工作者的理论自信和哲学自觉,努力推进哲学学科和哲学研究的全面进步。

最后,衷心祝愿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1]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