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经济学学什么
弄清经济学的概念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经济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即要了解经济学的内容。根据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大小,经济学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学的核心。
1.2.1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大多数国家在讨论资源配置问题时,是经由市场机制来决策的,我国也把资源配置交由市场决策,并将其作为核心原则。市场(Market)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在市场体系中,每一种东西都有价格(Price),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价格代表了买者和卖者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经济体系中,有三种主要的市场,即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购买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等居民的劳务的劳动市场,以及获得资金和投入品的资本市场。
1.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即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居民也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也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资源拥有者常指拥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管理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拥有者,这些人可能是居民,也可能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微观经济学利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决策的因素,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
2. 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还是指导性计划主导的国家,都必须面临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不同的社会都需要采取某种方式来解决稀缺性资源的配置问题。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从来没有改变过。
(1)生产什么?一个社会、一个企业到底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生产消费品更多,还是生产设备更多,每一种产品对社会的总影响是多少。
(2)如何生产?指社会里谁来做医生,谁来教书,谁来种田,是用煤还是用油发电,工厂车间是人工操作还是用机器人,是用太阳能还是核能等。
(3)为谁生产?指社会的经济成果如何分配,营销人员、教师、工人、农民、IT工作者等哪类人收入应更多,社会应给穷人提供最低保障,还是严格地遵循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纵观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实践,有两种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一种是政府制定大部分经济政策,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通过计划,由上而下逐层下达计划,发布指令的经济组织形式,西方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计划经济,或者是指令经济。20世纪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就是计划经济制度。
另一种形式是生产和分配的决策通过市场来做出,个人或企业通过货币支付自愿地交换物品与劳务,通过价格、市场、盈亏、所有权等一整套机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种由个人与私人企业决定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制度,被称为市场经济,很多西方国家都采用该经济组织方式。不过,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完全是上述两种极端的形式,也从来没有过纯粹的市场经济,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有计划经济的成分,称之为混合经济。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实行的是混合经济制度。个人和企业大部分决策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但是政府也监督市场运行,制定法律,提供公共物品,像我国还在宏观层面制定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来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从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实践来看,宏观计划指导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同。
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也就实现了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和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分配等基本内容,它们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法,侧重于数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在研究个量关系时,微观经济学假定总体(即经济制度、经济总量等)是既定的、已知的和不变的。
3.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有三个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
(1)完全理性假设。完全理性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居民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动力是自己的利益,其行为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总是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2)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是指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全面、迅速地获得各种经济信息。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济人(理性人)根据完全信息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
(3)市场出清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在价格可以自由调节市场的情况下,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既没有过剩也没有不足,达到市场出清。具体来说,物品的价格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
当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上述三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符合事实,它们是为了简化理论分析,为了方便而设立的。从这三个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并据此提供行动方案或预测、决策的理论基础。
案例1.2
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了得到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例如,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又如,父母决定如何使用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元钱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元钱。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领土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拥有的选择,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1.2.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宏观”(Macro)有“大”的意思,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就是“大经济学”,它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人物志
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指标,分析社会一般物价水平,研究整体就业问题等,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利用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学的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公共物品、封闭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均衡管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等基本内容,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全貌。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经济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如总需求、总供给、总的就业水平、总的物价水平等。总量分析是研究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如果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和保持充分就业,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的浪费。要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又得到充分利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可以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干预调节经济,以克服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相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就是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经济。
知识拓展1.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区别。他这样写道:“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1.2.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在“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体系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一样。对两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无先后分别,无轻重之分。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是按分析对象来划分的。微观经济学尽管以分析个体为主,但个体的总和就是总体,从个体的经济规律也可大致看到总体的经济规律。反过来,宏观经济学虽然以分析总体为主,但总体可以分解为个体,从总的经济规律也可以大致看到个体的经济规律。同时,两者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也是相同的。因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的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2.4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统计方法与模型分析法
无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采用“模型”分析或“统计”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社会经济问题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可以用图1-2来表示。
图1-2 社会经济问题研究过程
在图1-2中,“现实社会”一般是出发点,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过程。左半边是“统计方法”的过程,它完全可以得出采用模型分析法所获得的同样结果。具体过程也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从现实社会出发,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数理归纳,采用科学的简化方法设计出对现实社会有用的统计模型。第二步,调查统计获得现实社会的观察数据。第三步,经过适当的统计解释,得出适用于现实社会的结论。右半边是“模型分析法”,其过程可分为三步。如果要对某一个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那么,第一步是通过抽象的方法,把复杂的现实社会现象概括简化到易于解决的程度,即可反映所研究问题基本性质的逻辑模型。第二步是采用逻辑证明(即演绎法)得出抽象的理论模型。第三步是经过理论解释,再把抽象的理论模型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得出现实社会的具体结论。
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但不可互相替代。西方经济学家在阐述经济学时,根据不同的对象及其程度,借助于不同的分析工具。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也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过程来看,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大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文字经济学”(Literary Economics)。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初普遍采用的基本形式,即主要用文字进行分析、推理,虽然偶尔也用简单的数字来说明,但是随着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难以靠文字说明或推理来表达清楚。特别是经济学中所要总结的经济理论或经济预测,往往要求得出现实经济运行过程或经济现象中各种变量的因果关系,因而这种分析工具便显得不足了。
第二种是“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 Economics)。19世纪以后,这种分析工具普遍出现。特别是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方便。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
第三种是图形的使用。这种工具实际上是数学工具的简单、形象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在阐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多采用图形工具作为辅助手段,以便使深奥难懂的经济学原理形象化、通俗化,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著作中,往往是上述三种分析工具并用。究竟侧重哪种工具的使用,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中采用很深奥的数学方法,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
2. 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的原意为边界、界限、增量等。在经济学分析中,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来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小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动率。这种用边际量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是基于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这一基础之上。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总是大量存在着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边际分析就是借助这种函数关系,研究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以比较经济效果的分析方法。
要掌握边际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首先应准确理解和掌握边际的概念。边际的概念可以从它的经济含义与数学含义及其结合上来加以理解。
(1)边际的经济含义。所谓边际(Margin),就是边缘、额外、追加之意。它被人们用来揭示两个具有因果或相关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函数关系。当某一经济函数中的自变量发生微小单位的变化时,因变量因此而发生的相应的数量变化值,被称为该因变量的边际值。在企业经营决策分析中,我们可以将边际的概念应用于产量、收入、成本、利润等经济变量,以分析这些经济变量在相关变量影响下最后一个单位的变化情况。这些变量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逐渐增加和不断减少两种基本的情况。如边际生产成本,当产品生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将呈递增的趋势;而一个工人的劳动时间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品,则将会不断减少。
(2)边际的数学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所谓边际就是某一连续函数的导数。它反映的是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设x为自变量,Δx表示其变化量;y=f(x)为因变量,Δy表示其变化量,当f(x)为连续函数且可微分时,y=f(x)相对于x变化的边际值就是f(x)对x的导数y',即y对x的导数等于在Δx趋于零时比值的极限。导数作为原函数的变化率,准确地揭示了边际的含义。用反映两个量微变化值比较关系的导数来作为因变量的边际值,在于它反映了因变量的边际变化是受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值的影响而产生的,说明边际是函数之间变化关系的产物。
边际分析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颇为严密,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如在消费理论中研究边际效用,在生产理论中研究边际成本、边际产量和边际收益,在分配理论中研究边际生产力等。
边际分析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革命”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以萨伊、穆勒的庸俗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当时心理学和数学发展的某些成果,将心理分析和增量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创立了边际分析法,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边际分析区别于传统的决策分析方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
除上述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也在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2.5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当时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中国和古希腊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也很丰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中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16~17世纪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做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多卖少买、贱买贵卖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17世纪中叶以后,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以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先驱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18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注重理性,认为只有依据理性,才能认识自然秩序,才能获得其所必要的知识。他们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一书问世。他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并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美国的克拉克等边际效用学派也丰富和完善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中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即凯恩斯主义。它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因而,它们不仅在理论上彼此有争论,而且促使了门类繁多的“经济学科”的出现。
知识拓展1.3
离开了《道德情操论》就无法真正理解《国富论》
亚当·斯密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国人通常称之为《国富论》)而享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美誉,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作为伦理学教授的亚当·斯密却常常被人们遗忘。《道德情操论》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是因为离开了《道德情操论》就无法真正理解《国富论》,反之亦然。如果说《国富论》主要讲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条件问题,那么,《道德情操论》主要讲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要求问题。具体点说,《国富论》讲的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其机制条件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尽可能地避免因政府权力的干涉所导致的扭曲;《道德情操论》讲的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富强和以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基础的生活幸福,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基本保障要求是道德,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人们需要普遍地具有一种被他称之为“合宜感”的美德。
人物志
亚当·斯密
斯密发现了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能够最为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他在《国富论》中说:在市场中,“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同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对私利的追求决非无条件的是“好”的,它必须在道德上受到有效约束,而且这一有效性只能由制度来保障。
斯密极其深刻地指出,应高度警惕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本性对社会公益的损害。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对私利的追求有可能导致社会公益的增长,但也有可能导致社会公益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政策的引导,而在根本上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社会公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除了一己幸福之外,还“有我们家庭的、亲戚的、朋友的、国家的、人类的和整个宇宙的幸福。天性也教导我们,由于两个人的幸福比一个人的更可取,所以许多人的或者一切人的幸福必然是无限重要的。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崔宜明,《文汇报》2009年3月2日,节选)